從雜志時代到產業時代 科幻作品因何越來越受關注
日前,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2020年中國科幻產業報告》發布。根據報告統計,2019年,中國科幻平穩地向上發展,全年產業總值658.71億元。
的確,如今科幻文學以及科幻影視劇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包括其周邊產品在內,圈粉不少……很多人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科幻作品如此受關注,未來,中國科幻產業會迎來大爆發嗎?
資料圖:11月1日,2020中國科幻大會“科幻之夜”活動在北京首鋼園三高爐舉行,酷炫的燈光秀等內容為市民的周末生活增添樂趣。圖為機器人模仿秀的表演者與市民互動。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2019年中國科幻產業總值:658.71億元
日前,《2020年中國科幻產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據報道,此次報告主要統計的是四大產業:閱讀、影視、游戲和周邊產品。
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科幻產業總值658.71億元,比2018年的456.35億元增長逾200億元。
其中,2019年科幻閱讀市場總體產值約20.1億元,同比增長13%,市場規模較2018年有所增長,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電影《流浪地球》熱映的帶動。
細分到科幻圖書市場上,頭部效應更加凸顯:科幻圖書零售市場基本上是靠很少的頭部暢銷書(主要是《三體》系列和《銀河帝國》系列、凡爾納科幻系列)撐起來的。
該結論也可以從另一個數字那里得到印證。日前,2020前三季度開卷綜合零售虛構、非虛構、少兒三大榜公布,在虛構榜TOP10中,《三體》位列第二名。
科幻小說有何魅力?
在科幻產業的各個環節中,文學無疑是重要一環。2日,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的一場“科幻主題演講”中,科幻作家、編劇陳楸帆,以及《科幻世界》雜志主編拉茲等嘉賓的觀點引發了廣泛關注。
資料圖:11月1日,2020中國科幻大會“科幻之夜”活動在北京首鋼園三高爐舉行,酷炫的燈光秀等內容為市民的周末生活增添樂趣。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陳楸帆很早就開始關注熱門的AI寫作的相關話題,“在科幻小說和電影里,我們不斷看到人工智能形象的出現;如今在寫作領域里,我們會幻想能否用其他智能工具幫助人類完成寫作。”
只不過,目前人工智能還遠遠不到可以代替人類寫作的地步。在科幻產業鏈中,科幻文學也依然有它存在、生長乃至繁茂的土壤。
在陳楸帆眼中,科幻小說的魅力就在于它無法被圖像化、視覺化,比如《三體》里一些科技元素,難以具象化傳遞,需要讀者自己腦補。
“這樣經過自我的想象和補完后,你會產生一種極大的閱讀快感。這種快感就是主客體互動的過程。”他說,“現在,我們也許可以把文、理打通,包括跨越媒介對話等等。”
從“雜志時代”到“產業時代”
或許,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科幻文學在科幻產業鏈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為影視劇提供文本,也為衍生品提供各種腦洞。
《科幻世界》雜志主編拉茲做了一個簡單劃分:近幾十年,中國科幻基本經歷了雜志時代、圖書時代,又跳過影視時代進入產業時代,其中影視被視作科幻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他認為,由于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展,雜志時代有一個明顯的衰落,大致在2008年前后比較明顯,“微博流行后,傳統網絡論壇逐漸消失,減少了科幻迷集中反饋閱讀感受和科幻編輯匯集讀者信息的渠道。”
隨著作家劉慈欣獲雨果獎,其作品頓時成為焦點。拉茲向中新網記者解釋,上述科幻的圖書時代在2013年開始,《三體3:死神永生》的出版帶動了各大圖書機構出版科幻圖書,也是在這個時候,人們開始對科幻電影有了期待。
資料圖:圖為《流浪地球》官方宣傳海報之一。 鐘欣 攝
而經過幾年的蓄力,《流浪地球》又帶來了科幻電影的走紅,很快引起市場資本的注意。拉茲透露,為了順應科幻產業向前發展的大潮,《科幻世界》也成立了版權部和IP運營中心。
未來幾何?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如今科幻產業鏈在不斷延伸,在文學、影視劇之外,科幻周邊產品也在受到關注。
前述報告中提到,科幻周邊產品市場頭部效應開始凸顯,《流浪地球》《三體》等熱點IP的周邊產品2019年全年產值總和為5億元,成為周邊產品市場的爆發式增長點。
“隨著2019年《流浪地球》、《三體》這些知名IP的火爆,產業正在慢慢發力。”不過,賽凡科幻空間創始人孫悅提到,如此一窩蜂的涌入,產品容易出現同質化、質量不高等問題。
他對中新網記者表示,開發優質衍生品需要耐心:比如,假如沒有視覺資料,可以先從文本開始,耐心尋找可以視覺化的素材。
“如此結合產品的具體使用場景,設計出既有創意又有實用性,同時和科幻IP結合緊密的衍生產品,給大家一個比較好的體驗。”孫悅說。
其實,對整個科幻產業鏈來說,“互動”或許是關鍵詞之一。拉茲認為,小說、文學作品以及影視劇,其實互為基礎,“始于小說,不只是小說;始于影視,也不只是影視。”
“在科幻產業中,其實各個方向都可以是互動的生態結構。”對于中國科幻產業的未來,拉茲信心十足,他認為將迎來爆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