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被忽略了的莫厄特
    來源:“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 | 李青松  2020年10月29日09:12

    談起自然文學,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梭羅與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卻很少提及另一位作家的名字。他的作品,以及他的傳奇般的經歷,被我們生生忽略了。

    1947年5月,他爬上了一列火車,哐當哐當哐當,向北向北向北,鐵軌伸向哪里,他便往哪里去了。終于,鐵軌到了盡頭——北極地區的丘吉爾港。他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目光尋找著那些童話般的所在,然而,冷酷的現實使其美好的想象立刻化為了灰燼。這里沒有童話,除了一些散落的黑漬漬的棚屋和斑駁破敗的漁船,一切都是白茫茫的。

    不過,倒也沒關系,他是有備而來的。裝備和器材方面,他帶了一套舊軍裝和一個睡袋,一個舊相機,長短兩個鏡頭,十幾個膠卷。至于防身武器,只帶了一件——二戰時就隨身攜帶的美式卡賓槍。這支卡賓槍伴著他出生入死,無論是參加解放西西里島的戰斗,還是奪回荷蘭的戰役,他用的都是這支卡賓槍。

    當然,這個丘吉爾港還不是他的目的地。他要去哪里呢?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卡賓槍更不知道。但是,他知道自己要去找誰。他要找的人在荒原中,也許他們就在荒原的某個角落里活著——要是還有能夠使他們活下來的馴鹿的話——他把他們稱之為“鹿之民”。

    他是租乘一架飛機進入荒原的。在那個年代,北極的丘吉爾港居然還能租到商用飛機。飛行員只收了他兩百加元。他買的兩百五十公斤食品,都搬上了飛機,包括面粉、豬油、白糖、茶葉、茶面、熏肉和腌肉,以及脫水的水果和蔬菜,還有一箱水果汁。這已經嚴重超載了。但是,皺著眉頭的飛行員看看物品,又看看他,卻沒有說“不”。飛行了一上午的時間后,飛機把他連同那些食品和裝備拋在了荒原上。道別時,飛行員對他說,如果冰凍之前不能來接他的話,他只能靠自己的脂肪活下去。因為,只有冰凍之后,飛機才能在冰面上著陸滑行。飛行員生怕他后悔,但還是頭也不回,拉起操作桿,飛機即刻消失在霧蒙蒙的天空。

    他找到了一處雪屋。他扒開積雪,走進雪屋——“黑咕隆咚,惡臭難聞,陰冷潮濕”。惡臭來自地板上經年的垃圾和食物的殘骸。出乎意料,墻壁上居然還有一個壁爐。可是,用怎樣的柴火來填滿它的大爐膛呢?這是個問題。他從雪屋墻壁上布滿的獸 皮(狼皮、北極狐皮)來判斷,雪屋的主人并沒有放棄這里,或許只是暫時出了一趟遠門,一定還會回來的。他在雪屋里等了七天,終于聽到了幾聲狗吠——九只大狗拖著一個雪橇,雪橇上裝滿了鹿皮,而鹿皮上面坐著一個人,晃晃悠悠,從白茫茫的天際駛來,神話般地出現在他面前。

    而對于雪橇上的人來說,他的出現更是神話。因為,在這塊荒原上,從來就沒有來過陌生人,而來的,肯定不是善意的朋友。雪橇上的人端著槍盯著他——置于孤獨狀態下的人最怕的就是與自己的同類相遇,因為孤獨狀態下的同類必是敵人,這是一種返祖現象。然而,酒卻能消解敵意。一瓶烈酒下肚之后,他們終于成為了好朋友。

    要想找到“鹿之民”,必要先找到馴鹿。馴鹿會在一年的某個時候突然出現,先是成群結隊,隨后變成驚恐的洪流蓋住荒原。此種情況要在這里持續好多天,然后又消失不見。馴鹿過河的場景混亂不堪,看不到冰面,全是馴鹿擁擠的棕色脊背。獵鹿人就在鹿群經過的狹窄通道獵鹿,只取走鹿舌。狹窄的通道上滿是死鹿,湖上新結的冰被死鹿壓得嘎嘎作響。經年累月,這條很深很深的水道被馴鹿的尸骨填滿,甚至連獨木舟都不能通行了。

    他在他的書中寫道:“從我眼前經過的馴鹿,惡臭難聞。它們根本算不上什么漂亮的東西,粗糙的毛皮正在更換,穿越密集的森林時冬季的皮毛被擦掉不少,露出大團大團的黑色皮膚。誠然,馴鹿并非優美,但它們四肢靈動,那強健的長腿和巨大的腳掌使它們在荒原上跑起來又快又穩。”

    為了能在荒原上活下來,光靠帶來的食品是不行的。他硬著頭皮學會了食用生的鹿骨髓,飲生的馴鹿血,當然,也吃馴鹿肉,來增加脂肪和能量,從而抵御寒冷和各種疾病。為了跟當地人交流,他學會了伊哈爾繆特族語,慢慢試著適應并融入他們的生活。想想看,做到這一切,要克服多少困難。很多年以后,他說,這不單是一連串的回憶,還有某些更強烈的東西。伊哈爾繆特族人(因紐特人的一族)把自己的眼睛借給他,他看到的不是被歲月早已忘懷了的遺物,而是那一特殊地域里的人,他們的思想和內心世界。

    在漫長的冬天,唯獨馴鹿才能使伊哈爾繆特族人得以生存。面粉和炒面不是他們食物的替代品。北極沒有農作物,因為凍土上長不出農作物。北極唯一的作物是肉——馴鹿的肉。在北極,馴鹿的命運即一切的命運。

    可是,白人來了,一切都改變了。當貿易站開始建立時,獵槍和滑膛槍立刻取代了當地人的老式獵具,使得獵鹿不需要技術了,有了先進的武器就可以無限制獵殺馴鹿。貿易站的生意日漸興隆。它收購獵人獵取的全部鹿舌,大量的彈藥又賣給獵人。而成千上萬的馴鹿只取了鹿舌,就被丟棄在荒原,任憑春雪融化時鹿尸腐爛發臭。同時,狼也慘遭獵殺——政府竟然對獵狼者進行獎賞,每獵殺一只狼獎賞二十五加元。

    在他看來,白人和貿易沒有到來之前,人、狼、馴鹿相互制約,形成了穩定的生態鏈條,已經共同生活了若干世紀。然而,所有這一切,都隨著白人和貿易的到來打破了。到處都是堆積如山的馴鹿尸骨,荒原上充滿了絕望的氣息。

    他提醒政府并大聲疾呼:“北極生活的伊哈爾繆特族人,將永遠保持自己歷來吃肉的習慣,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將永遠需要脂肪和肉中的特殊營養。讓伊哈爾繆特族人改變飲食的論調是愚不可及的,就像讓白人放棄食用面包和牛奶一樣愚蠢。保護馴鹿,不需要限制伊哈爾繆特族人的生活習慣,只要管住白種人的行為——應絕對禁止非法獵殺馴鹿,限制出售給土著人彈藥量和武器的類型,禁止肆無忌憚的商業貿易進入北極,才是根本之策。”

    他還注意到,包括伊哈爾繆特族人在內的因紐特人從不在巖石上作畫,也不在泥土和石頭上刻畫。在他們看來,那是沒有實用價值的東西。在他們的語言中,也沒有“美麗”一詞。但是,他經過觀察發現,他們一樣懂得欣賞美好的事物。他們可以蹲在山巔好幾個小時不動,看日出日落。黃鼬光艷柔軟的毛皮,會給他們帶來愉悅和快樂。他們也會盯住石頭縫隙里的小花,興奮異常。他認為,雖然他們的語言中沒有“美麗”,但是他們的內心需要“美麗”這個詞。

    談到因紐特人及其伊哈爾繆特族人的未來,他說:“我們必須給他們一種自由,不是給他們小恩小惠,而是靠他們自己養活自己。對于一個原始民族而言,施舍往往是毀滅。其實,對于一個文明的民族也是如此。施舍只會造成一種依賴,因為他們不了解我們的動機,他們錯誤地以為,我們可以無限地給下去。不,絕對不能再給他們食物,我們應該做的是,在土著居民的土地上讓他們自己學會獲取食物的方法。”

    他是誰?在那個時代,竟能夠說出這樣的話?

    他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曾擔任排長。戰后,成為了一名作家,1952年出版了第一本書《鹿之民》(People of the Deer)。用他自己的話說:“我主要關切的是生活在自然逆境條件下人的故事和其他動物的故事。”后來,又出版了《被捕殺的困鯨》(A Whale for the Killing)、《屠海》(Sea of Slaughter)、《與狼共度》(Never Cry Wolf)等。他的作品呈現了大地、海洋以及加拿大北部荒原上人與野生動物的關系,充滿了強烈的生態意識 和人道主義關懷。

    他初到北極時,伊哈爾繆特族人只有四十人了,為了生存他們苦苦掙扎,但最終還是難逃厄運。他在作品中揭示了他們是怎樣因為殖民貿易的侵入和唯利是圖的商人的到來,而失去了生存的依托和生態平衡,并走向滅亡。

    他最具爭議的作品是《與狼共度》。二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他被政府派往北極地區考察“狼災”,因為北極地區不斷向政府告狀:當地馴鹿急劇減少,罪魁禍首正是狼。經過一年半的考察,他認為情況并不屬實。他不僅調查信息,而且與狼接觸,親自觀察,發現狼身上具有夫妻恩愛、鄰里相助、尊老愛幼和團結友愛等人類一貫推崇的美德。“狼捕食馴鹿的數量十分有限,毀滅馴鹿的真正元兇是人和人進行的商業貿易。”

    此語一出,舉國震驚!

    他是地球上第一個走進狼的世界的作家,也是地球上第一個站出來為狼辯護的人。《與狼共度》的俄文版在蘇聯出版后,引起巨大反響。蘇聯出臺法令,禁止捕狼。

    《屠海》是一部令人傷感的報告文學作品,記述了沿加拿大的北美洲大西洋沿岸一帶,陸上和海上野生動物慘遭屠戮的實況,以及人類屠殺野生動物的骯臟歷史。幾百年前,這里的野生動物曾經鋪天蓋地,不計其數。然而隨著歐洲移民的進入和商業性捕殺的加劇,許多大型海鳥、魚類以及野牛、白熊、狐貍和狼相繼被捕殺殆盡,海象與海豹也遭受了滅頂之災——這是一場空前絕后的大屠殺。人類不斷制造出新式武器,來對付那些與之本應共存的生命。鮮血染紅了海水,海灘上堆起累累白骨,空氣中彌漫著動物的尸臭,而血腥骯臟的金錢卻裝滿了冷酷貪婪的商人的腰包——這就是所謂的人類文明嗎?

    法利·莫厄特(Farley Mowat)

    談到這里,也必須說一說《被捕殺的困鯨》了。

    1967年,一頭追逐魚群的長須鯨在落潮后被困于紐芬蘭西海岸的一個小海灣里。獵手、嬉皮士聞訊而至,大開殺戒,或槍彈齊射,或駕船沖撞。長須鯨的命運危在旦夕。以他為首的護鯨人挺身而出,展開了一場護鯨運動。他們在小海灣的岸上搭建一個小帳篷,日夜守護在那里,為困鯨尋找食物并治傷,并在岸邊立起了警示牌,阻止一切獵殺行為。他們同新聞界聯系,進行報道,也同政府溝通,取得支持。然而,困鯨終因傷勢太重而死在小海灣里。救助失敗了,這是一場悲劇。

    在長須鯨被困的日子里,大海里的雄鯨也在近在咫尺的海域與之相伴,不時與海灣里的雌鯨同步浮出水面。交鳴問候,傳遞信息,并一次一次將青魚趕進海灣,為同伴提供食物,給予鼓勵,鼓勁加油。讀完這部作品,我淚流滿面。

    《被捕殺的困鯨》被世界反捕鯨組織奉為“圣經”。環保國際組織海洋守護協會(Sea Shepherd)的一艘海洋守護艦,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的生態倫理核心原則就是愛、平等和公正。他用統計學的方法與鐵的事實告訴人們,應該用尊重自然的態度取代占有自然的欲念,用愛護自然的行為取代征服自然的活動。

    他一生共發表了五十部作品,總銷售量是一千七百萬冊。他1921年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貝爾維爾,1949年畢業于多倫多大學。他的作品一直飽受爭議。他于2014年去世,享年92歲。當時,中國只有一家報紙發了一條消息。新聞界一片冷漠。看到那條消息,我先是一驚,然后沉默不語。一連三日,未說一句話——我的內心悲痛萬分!這個世界怎么了?

    他比很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影響不知大多少倍,但他的最后一次機會——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卻無視他為世界自然保護運動所做的貢獻而授給了另外一個作家。

    他是誰?

    他是一位加拿大自然文學作家。他,個子敦實,鼻如懸膽,目光炯炯,蓄著亂蓬蓬的胡子,還喜歡養動物。在我看來,在世界自然文學史上,繼梭羅、繆爾之后,除了卡遜,論成就和影響力,幾乎無人能夠超越他。

    他,到底是誰?

    在此,讓我濯面沐手,并懷著深深的敬意說出他的名字吧——莫厄特。

    作者簡介:李青松,生態文學作家。長期從事生態文學研究與創作,至今發表生態文學作品三百余萬字,出版專著十余部。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評委。曾獲新中國六十年全國優秀中短篇報告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北京文學獎、呀諾達生態文學獎。主要代表作品有《遙遠的虎嘯》《一種精神》《茶油時代》等。

    本文轉載自《科普創作》2020年第3期

    97国产精品视频|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麻豆按摩| 久久99热精品这里久久精品|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国产一级精品高清一级毛片|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本中文|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影院| 无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宅男宅女精品国产av天堂|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有码|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蜜芽|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午夜精品不卡电影在线观看| 美国发布站精品视频| 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制服| 色婷婷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Sm最大网站|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护士| 国产精品玩偶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鸦窝|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86| 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99re最新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中文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