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在京成立
10月28日,由十月文學院、北京電影家協會主辦的“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揭牌暨“文學作品的影視轉化”跨界對話活動在十月文學院舉行。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陳寧,北京出版集團總經理、十月文學院院長曲仲,北京市委宣傳部出版處處長鄭俊斌,作家、編劇萬方,茅盾文學獎得主格非、李洱,十月簽約作家代表張楚、石一楓,影評人毛尖,紫禁城影業董事長金川,博納影業高級副總裁蔣德福,海潤影視董事長劉燕銘,天意影視創始人吳毅,聚合影聯CEO講武生,導演鄢頗,編劇全勇先,儒意欣欣影業副總裁林苑中,演員陶紅等參加活動。北京十月文學月總策劃、十月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呂約和十月文學院特聘副院長歐亞共同擔任活動主持。
本場“文學+影視”活動是本屆十月文學月“文學+”板塊核心活動,與會者共同探討了文學與影視的創作與轉化議題,意在促進文學與影視的交流合作,打破行業界限,產生破圈效應,促進文學與影視行業的創造性發展。
“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揭牌
文學與影視是文藝的重要領域,也是兩個有血緣關系的行業。活動現場,陳寧、鄭俊斌、格非、呂約共同為“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揭牌。據主辦方介紹,“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的宗旨是搭建專業平臺、聚攏優質資源,推動優秀文學作品的影視轉化,通過創新思維與運作模式,打造北京乃至全國文學IP的影視孵化平臺。
“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的亮相標志著十月文學院率先開啟了文學與影視行業的機制化合作,創作中心也將成為北京乃至全國文學作品影視化的重要基地和合作平臺。隨后,十月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呂約代表北京出版集團分別與北京紫禁城影業責任有限公司、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潤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意影視有限公司、北京儒意欣欣影業投資有限公司等電影行業龍頭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據悉,協議將匯聚行業力量,積極推動“文學+影視”人才培育,全面構建北京乃至全國的文學作品影視化產業發展戰略。
十月文學院院長曲仲表示,眾多耳熟能詳的優秀影視劇如《高山下的花環》《黑駿馬》《白鹿原》《平凡的世界》 等,都改編自北京出版集團旗下的《十月》雜志刊發,或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作家作品。北京文學始終立潮流之先,與時代同步,一貫以溫暖的現實主義觀照人們的精神生活,并且始終以文學母題催化與引領影視創作。曲仲期望以新成立的影視文學創作中心為創新平臺,鏈接國內一線影視機構進行深度合作,不斷推出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精品力作。
探討文學影視化之路
在“文學作品的影視轉化”跨界對話中,20余位作家、編劇、導演、制片人、演員分別就“文學是影視作品之魂?”“市場夾擊下文藝片的出路何在?”“文學IP轉化大道”三個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全方位剖析文學作品影視化的潛力和面臨的問題。
對于“文學作品的影視轉化”這個話題,身兼作家與編劇兩種身份的萬方無疑最有發言權,她曾創作或改編了大量的影視劇本,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空鏡子》以及她父親曹禺的《日出》等。在活動現場,萬方分享了文學創作與劇本寫作的雙重經驗,她表示“不管是影視創作還是文學創作,對象都是人,真正的好作品一定能夠讓人獲得感動和啟發,而文學會帶給影視更豐富的人性的挖掘和描摹,希望十月文學院的影視創作中心在這方面能夠取得長足的進步。”
關于文學性與影視的關系,作家格非認為如何講故事對作家而言是核心,“為了將自己的寫作意圖傳達給讀者,作家會花很多笨功夫。”他同時認為文學作品在進行影視改編的時候,往往需要把最具文學性的部分給去掉,因為電影電視劇講故事方法不一樣,不能像小說那樣完全聚焦于人物的心理,“但是我認為即便去掉了這個東西,文學性仍然是構成一個優秀作品的靈魂。”作家張楚則認為“好小說是可以拍成電影的”,他表示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小說《使女的故事》改編成美劇就很成功,非常有個性。同時在他看來,“好電影是有小說氣息的。”他提到最近觀看的法國電影《讓的兒子》,主角細膩的眼神,發現事情真相的震動,讓他如同在讀一部愛爾蘭小說。
影視行業代表則普遍認可劇本是一劇之本,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渴望。海潤影視董事長劉燕銘介紹海潤有許多成績都是來源于對優秀文學作品的開發,如《一場風花雪夜的事》《玉觀音》《亮劍》等,他也希望《十月》雜志多推出好文本,為觀眾帶來更多優質作品。博納影業高級副總裁蔣德富則表示目前博納接拍了許多重點影片項目,苦于去找作者寫優秀的現實題材劇本,他也期望能加深與作家們的合作,將一些可歌可泣的好故事在熒幕上呈現出來。
十月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呂約認為,文學可以通過影視走向大眾,影視可以通過文學,獲得更寬廣的情懷、更深厚的靈魂、更長久的藝術生命。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得文學與影視的合作結出碩果。期待文學與影視能夠相互激發、促進和提升,共同塑造中國文藝的新生態和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