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傳承地方戲曲
習近平總書記10月23日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對傳承發展好戲曲藝術提出了殷切期望,這是對戲曲傳承的關懷,也是對戲曲發展生態提出的更高要求。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需要我們挖掘中國戲曲的時代性,將戲曲傳承與時代精神進行關聯性思考,從一種審“時”度“勢”的視角評估戲曲,尤其是地方戲曲的人才傳承、發展境遇、未來態勢。
中國戲曲作為世界最早的三大戲劇源流之一,基于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廣闊的地域,形成了不同地區300余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深厚文化內涵和獨特審美特征的地方劇種,并在差異化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戲曲生態系統。當下,除了受眾廣泛的京、評、豫等核心戲曲劇種外,地方戲曲如何當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媒介,成為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量的地方戲曲劇種涌出,至今仍有一大批活躍在舞臺上的經典地方戲曲作品。近年來,地方戲曲發展整體情況良好,但在創作成果、劇目傳播力、觀眾觀劇熱情上都不溫不火,精品力作并不多見,特別是劇種人才的培養與劇種在人民群眾中的普及度,更是需要引起重視與關注。
新的時代背景下地方戲曲的傳播效果,首先取決于觀眾以什么樣的方式欣賞、接觸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受到媒介變革的沖擊與影響,使戲曲創作與表演的固有規律、美學理念、觀看方式以及批評反饋的全過程都發生了或大或小的改變。有相當數量的地方戲曲劇種,如黑龍江省的龍江劇、吉林省的吉劇等都以抖音開設演出預告、折子戲或全程直播的方式,進行線上宣推。曾經只在舞臺上表演的演員名角,都適應了互聯網新媒體手段,特別注重調動新媒體表現方式與觀眾形成新的觀演關系。這也從一個側面提示我們,在地方戲曲人才培養過程中,除了要重視傳統戲曲專業素養外,還應結合當下媒介特點,對人才的專業素養構成進行新的思考,使地方戲曲中包孕的中華傳統文化能以新的姿態走近觀眾,走向人民。
新的時代背景下地方戲曲的創作,不僅應自覺地扎根傳統,扎根地方特色,樹立文化自信,重視中國戲曲獨特表演體系,還要積極向古典優秀戲曲作品學習、向經典傳統戲曲劇目學習、向優秀新編戲曲劇目學習,努力在選題方面做到與時俱進,回應生活熱點。需要創作者通過對全新藝術理論的學習,熟練掌握并運用各類創作的新手法,這樣才能最終形成令人欣喜的作品。
地方戲曲的發展不僅是創作等戲曲內部的要素在起作用,同時也受到戲曲外部條件的影響。文藝發展方針、文藝理論和與之相關的行政政策等這些外部要素,也在推動著地方戲曲的調整,包括戲劇學校、戲劇團等在內的諸多機構,需通過外部要素作用的有效發揮,激活其培養人才的有效機制。應對各類表演人員進行目標培養,打造名家名角,構建藝術人才的合理、科學結構,培養優秀的戲劇團管理人才,實現戲劇團藝術人員的年輕化、管理團隊的專業化,形成戲曲藝術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機制。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人才培養環節,就是后備人才培養系統的建立。這需要通過學校課堂、運用校園藝術課堂機會,為戲曲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地方戲曲進入中小學課堂,戲曲教育進入中小學課程體系還有待政策、獎金、教學隊伍等因素的推進,部分地區率先采用的“高參中、高參小”、院團下沉學校等教學模式,還有待推廣。只有充分重視青少年的戲曲教育,才能為地方戲曲的人才培養與有效傳播提供人才保障;也唯有這樣,才能使地方戲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得以實現。
(作者:史冊,系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教授、吉林省吉劇藝術與文化研究基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