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一條大河的傳奇史 —— 讀李達偉散文集《大河》
作者:李達偉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5月
潞江壩,一塊讓我產生各種遐想的土地,我的想象力被這個世界不斷擴充延伸著。我的想象無限接近了眼前的群山,眼前的河流。在一個想象力異常噴薄旺盛的地域,童話在那些民間的口頭產生。因青山、綠水、田疇、村寨、樹木、大河,產生了各種童話。我在那個世界里拾掇著各種各樣的童話。
——選自李達偉散文集《大河》
雄渾的怒江流經云南保山潞江壩時,被當地人稱之為潞江。潞江兩岸是高黎貢山和怒山,山河之間形成了盆地,居住著眾多民族,隱藏著豐富的生命情態。白族青年作家李達偉曾長年行走于這片山水間,以行吟者的姿態深入山川河流,去觸摸山河大地的每一寸肌膚,拾掇起那些被遺落的文明碎片,進而把這條大河的傳奇史集結為散文集《大河》。
李達偉走村串寨,與各族群眾交流,意在深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尋找悠久的歷史文化源頭,捋清民族發展的脈絡。在傣族村寨,他見到了舉世聞名的貝葉經,這種寫在貝樹葉子上的經文,書寫了傣族人民獨特的文化生活,記載了他們在漫長歲月中的心路歷程。從傣族人民對貝葉經的珍視中,李達偉看到了生活是文化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在滇西高原的山寨,縱是物質相對貧困,也依然有文化藝術騰飛的舞臺:數不勝數的民間故事,亦真亦幻的神奇傳說,隨物賦形的民間歌謠,老少皆宜的鄉村舞蹈,顯示了人們藝術追求的自覺。每一種民俗背后都有其鮮明的倫理指向,鄉間藝術的內容與形式都強調人倫秩序,對年輕一代遵守倫理孝道、恪守做人準則有著強烈的教育意味,這也是藝術能夠代代相傳且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所在。置身于民間歌舞的現場,李達偉深為這些自由奔放的生命活力而感動。
潞江滋潤了綿長的河谷之地,這里氣候溫潤,物產豐裕,樹木蔥蘢,富有生機。人們感恩于上天的賜予,視自然萬物為生命依傍,在歷史的沿襲中逐漸形成了膜拜自然的觀念。李達偉看到,在當地,當一棵古樹被意外砍伐,人們內心會激起長久的驚悸。古樹被伐,意味著生態鏈條被破壞,遠古流傳下來的倫理觀念面臨危機。這種對樹木的崇拜與敬畏,核心是人性深處對于善良的渴求與堅守,李達偉為之心生敬意。同時,李達偉也為民間的力量感到振奮,如“雙虹橋”的建造,體現了兩岸人民與自然抗爭的勇氣與智慧,是人定勝天這一信念的物質承載。
李達偉一直生活在邊陲小鎮,《大河》體現了他對世界細致入微的觀察,潞江兩岸以及它的眾多支流所到之處,顯現了人類駁雜的生命景觀,每個生命都值得重視。無數個夜晚,李達偉與當地民眾談天說地,理想主義成為共同的話題。酒館老板的孩子視周圍喧囂于無物,坦然安靜地做著作業,這場景讓他頓感信念的力量。天地群山河流、星辰草木蟲獸皆有靈魂,生命在葳蕤勃發中常見奇跡。李達偉習慣于觀察小動物生活的軌跡,通過他們有趣的行跡,透視世界萬物運行的規律。同時,在與大自然的對晤中,李達偉也看到了人類的卑微,于是不自覺地反觀自身,思考人類生存中遭遇的諸多待解之難題:如環境惡化、教育失衡、病痛來襲等所引發的現實困境,對此有一種切身的痛感。
文學注定是孤獨者的事業,書寫這條大河的傳奇史,需要經日持久的觀察與沉思。為此,李達偉常常獨自面壁沉思,思索精神的碎片;或鉆研中外文學經典,撫慰塵世的憂傷,享受孤獨帶來的精神暢游。他拒絕涌入喧鬧的人潮,在卓然不群中品讀自然這本大書,閱讀自然之秘語,從中澡雪精神,獲取真知。因此,《大河》的寫作是面向大地的低語,體現了作家破譯世界密碼的努力。
一名優秀的作家,往往在有限的幾篇作品中就能表現出獨特的寫作風格。李達偉的散文書寫呈現出追求深刻維度的自覺,人物刻畫入木三分,時見哲思涌現。那些平凡的瞬間和在常人看來土得掉渣的場景,經由他獨具只眼的觀察和敘述,凸顯了生活的哲理。文學的功能之一便是呈現那些被日常生活遮蔽的意義,《大河》的寫作可視為作者對世界去蔽的努力。在對潞江兩岸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的探訪中,他沉入生活,以冷靜的眼光、客觀的筆觸描摹生活的原生狀態,還原其本來面貌。《大河》的主題盡管不乏沉重,但創作狀態卻是自由的,作者保持著思想者的睿智,發出的詰問尖銳有力,產生的疼痛感人所共知,激起的情緒感人肺腑。這種面向哲學維度的玄思和雄辯的才能,使其個體在充滿疼痛的體驗與言說中,實現了“肉身在與地域之間完成了蕪雜的思想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