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典文學作品的兒童文學改編研究》:兒童文學改編再審視
文學的改編可以是跨體裁或跨媒介的,如童話改編成圖畫書、動畫片或電影,也可以是跨目標讀者群的,如民間故事的兒童文學改編。雖然真正為兒童創作文學的歷史始于近代,但是兒童文學的資源卻是廣泛而悠久的。無論是《西游記》還是《一千零一夜》《堂吉訶德》,它們的趣味性對兒童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兒童閱讀、理解和心理發展的特點,直接讓他們閱讀這些原版的文學經典無疑是有難度的。因此改編是兒童文學生產的一種重要形式。正是19世紀格林兄弟和貝洛的改編,產生了兒童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經典童話作品。日本學者上笙一郎也將改編兒童文學歸為兒童文學形式之一。特別是對文學史經典作品的改編,能夠充分利用世界文學資源,成為現有兒童文學的有益補充。此外,兒童文學的改編還涉及到兒童教育的問題,課程標準也是兒童文學改編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面對數量龐大、良莠不齊的改編兒童文學作品,對兒童文學改編的研究明顯滯后。而惠海峰的《英國經典文學作品的兒童文學改編研究》正當其時,是兒童文學改編問題的突破性成果。
該書梳理了西方對18、19世紀英國的經典文學作品的兒童文學改編情況,從宗教、兒童觀、教育理念和課程標準等方面分析了影響改編的社會因素,從認知敘事學的角度考量了改編的敘事標準,并通過中國和西方兒童版改編的對比,揭示了國別、文化差異對改編的影響。研究整體上體現出跨學科的視野和方法,具有創新性和前沿性。
《魯濱孫漂流記》問世后,一版再版,改編、仿作版本不勝其數,形成了 “robinsonade”(魯濱孫式的故事或荒島故事文類)。對于改編研究來說,其難度首先來自版本的耙梳和選擇,只有在全面把握改編版本整體情況的基礎上,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版本,才能把準其兒童文學改編之脈,分析其利弊。在這一點上,《魯濱孫漂流記》具有代表性,研究中涉及到的其他英國經典文學作品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作者從主題、文字、插圖和影響力等多方面立體標準選擇典型版本,力求呈現其改編全貌,為進一步的分析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將課程標準納入考量是該研究的一大亮點。新世紀以來,隨著語文教育的發展,各國陸續制定、更新了各自的課程標準,其必然影響到改編作品。作者以中、美兩國為例,對比分析了不同文化語境、意識形態考慮、教育導向下的改編規律如何體現了課程標準的指揮棒作用。而且,這種對比并未止于文本本身,還擴展到了習題部分。實際上,作為副文本,閱讀材料的習題更能體現出課程標準的不同理念對改編版本的要求。
該研究的另一創新點是將認知敘事學應用于兒童文學研究。思維理論著重于探究人的大腦對他人思維的感知,認知敘事學則研究文學作品如何通過敘事體現這種感知,如何通過閱讀訓練讀者的這種感知能力,進而提高讀者的人際交往能力。對于兒童讀者,這一點尤為重要。
時至今日,兒童究竟是否需要閱讀改編的經典文學作品?盡管學界對這個問題仍然有不同看法,但是各個國家大量的經典文學的兒童文學改編版的存在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現有的兒童文學仍然無法完全滿足閱讀需要,而課程標準的要求也在客觀上助推了兒童改編版的產生,來自家庭和出版社的實際需求……多方的復雜因素促成了如此數量龐大、魚龍混雜的改編版本。就改編本的閱讀來說,好的改編本會將讀者導向對原著的向往和敬畏,在閱讀原著后會產生更深刻的閱讀感受,而糟糕的改編本則會敗壞讀者的胃口,提前打消了讀者對原著的好感。因此,厘清改編現狀、分析改編得失,提出適切的兒童版改變原則,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在這方面,惠海峰的研究做出了可貴的嘗試,也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