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小康走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步伐” ——“我們向著小康走”中國作家新疆行主題采訪活動側記
10月11日至16日,中國作協“我們向著小康走”系列采訪活動第七站來到美麗新疆。11日,來自全國20多個省(區、市)的36位作家在烏魯木齊舉行了簡短而隆重的啟動儀式。12日,作家們分三組,以“文學輕騎兵”的形式分別前往北疆、東疆、南疆,深入一線采訪采風,發掘新疆人民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際的新變化、新故事,書寫新疆人民,記錄新疆取得的巨大成就。
北疆行: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產業發展助脫貧
12日,阿拉提·阿斯木、董立勃、趙德發、林秀美、郭曉力、唐櫻、高振、玉蘇甫·艾莎前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及塔城地區、可克達拉市、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采風,了解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發展建設情況,尤其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的指引之下,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北疆地區的脫貧攻堅、鄉村建設、民族融合等發展情況,感受在這場人類減貧史上書寫偉大壯舉的新疆經驗。
在伊寧市園藝場示范基地,采訪團在薰衣草園區調研。薰衣草作為新疆重要的經濟作物和觀光作物,綻放時節能吸引大批觀光游客,收獲后可以提煉成為精油、純露,產生經濟價值。近年來,伊寧市園藝場依托薰衣草等芳香作物,大力開發集原生態種植、果蔬采摘配送、農事體驗于一體的農業觀光旅游項目。
采訪團走訪伊寧市園藝場薰衣草園區,了解薰衣草種植情況
在伊寧市伯克于孜鄉馕產業園、霍爾果斯市馕產業園等地,采訪團了解馕文化的悠久歷史,以及“小馕餅撬動大產業”的產業模式。當看到現代化生產車間中揉搓、稱重、定型、烤制并包裝的馕生產流水線,作家們為一塊“小馕餅”在增加就業崗位、脫貧增收、推動產業興旺、促進對外出口貿易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欣慰不已。作家唐櫻感慨說,馕、熏衣草、紫土豆這些特色產品成為新疆人民奔小康的主打產業鏈,為貧困戶群眾提供了脫貧致富的快捷途徑,“我想記錄下這樣的故事!”。
采訪團在霍爾果斯馕產業園生產車間參觀
采訪團還先后走訪了可克達拉市的生態產業園、霍爾果斯市一家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塔城市某草原牧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綜合了解當地產業發展與村民增收、鄉村脫貧致富的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12日,當采訪團走進伊寧市喀爾墩鄉東梁村的東梁街,紛紛被眼前道路整潔、草木興盛、來自各民族的鄰里之間和諧交往的安居環境所吸引。東梁村居住著維吾爾族、漢族、回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烏孜別克族等8個民族的200多戶人家,在2019年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作家們看到,這里村容整潔有序,充滿文化交融的藝術氣息,網格化的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和健全,笑容洋溢在各族村民的臉上,溫暖流淌在他們心間。而在塔城裕民縣前進村,則以“旅游+康養”模式打造出一種差異化鄉村旅游體驗,這里有規整寬闊的步行街,形象活潑生動的彩繪墻,以及隨處可見的垃圾桶、提示牌、文明標語,無不展現出一幅生態宜居和諧美麗鄉村的景象。在作家趙德發看來,這里脫貧攻堅的力度很大,鄉村建設的成效明顯,民族團結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1963年至1978年,作家王蒙在新疆生活工作,其中有8年在伊寧市巴彥岱鄉度過。他在此與伊犁各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跟著當地人學維吾爾族語,與各民族人民建立起深厚感情。采訪團成員走訪了伊寧市巴彥岱鄉的王蒙書屋,其中展出的大量字畫、照片和影像資料展示出王蒙當年的生活、工作和創作的場景,展現出他對伊犁深厚真摯的感情,也見證著他在加強民族溝通團結、促進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貢獻。
16日,采訪團來到裕民縣第九師161團魏德友居所,看望“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護邊員魏德友。魏德友自1964年響應中央號召來到新疆,就堅守在薩爾布拉克草原的邊境線上,50多年來義務巡邊20多萬公里,是邊境線上的活界碑。“我要努力,繼續為祖國放牧巡邏”是他的鏗鏘之言。作家們參觀了魏德友來疆初期居住的“地窩子”,與老人親切交談,詳細了解其護邊歷史。山東作家高振感慨道,魏德友、劉景好夫婦用生命的芳華踐行沂蒙精神,為守土護國、保衛邊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采訪團與魏德友夫婦交談
在可克達拉市,采訪團參觀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的發展歷程,見證了兵團精神的誕生歷史,目睹著勃興發展、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深入領會兵團精神對新疆發展建設的巨大作用。作家們認為,正是這種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精神,才能在茫茫戈壁之中建造出風景優美、功能健全的戍邊新城,才能數十年如一日地守衛祖國西北邊防大門,才能與新疆各民族群眾一道,為脫貧致富、社會穩定、長治久安做出巨大貢獻。
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新疆的鄉村生機與活力迸發,鄉村呈現新氣象,鄉村臉上笑開顏。在博樂市貝鄉決肯村,采訪團走訪了當地村委會、村民庭院、民宿點等地,并與村民座談,了解決肯村在土地整合和流轉、機械化統一耕作、發展多種產業結構等脫貧攻堅新舉措。決肯村的創新實踐,讓碎地變整地,機械化“換血”,智能化“換腦”,讓村民增收。作家林秀美說,決肯村在鹽堿地上筑起了社會主義新鄉村,創造出了屬于新疆人民的脫貧奇跡。
采訪團在博樂市貝鄉決肯村村民家中調研
在霍城縣苜蓿臺子村,作家深入農戶院落中,了解在多民族背景下,脫貧攻堅政策如何走好“最后一公里”,真正富農惠農。在建檔立卡貧苦戶田福才家中,作家就地采訪座談,了解其家庭構成情況、因貧致貧的緣由,當前醫保及扶貧政策,脫貧后的生存現狀。作家們看著干凈整潔的院落,充滿生活氣息的居所,贊嘆他們幸福洋溢的笑容掛在臉上,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彌漫在庭院的空氣中。隨后,作家們走訪苜蓿臺子村扶貧致富示范點、大西溝鄉玉奴蘇養殖專業合作社,并與當地村干部座談。
采訪團在霍城縣大西溝鄉苜蓿臺子村扶貧示范點參觀
電商扶貧也成為北疆多地鄉村發展的成熟模式。作家們在13日、14日先后走訪了伊寧市克伯克于孜鄉益寧扶貧電商、塔城市托尼縣電子商務中心,考察當地如何以電商助力精準扶貧,就縣級電子商務中心的銷售模式、如何助銷、代銷農副產品,如何帶動和保障貧困人口的就業增收等問題進行了現場采訪。
采訪團在塔城市裕民縣扶貧車間參觀
作家們感嘆,在新疆廣袤原野上,薰衣草、紅花、瓜果處處飄香,各類企業星羅棋布,人們的衣食住行條件大大改善,民族團結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讓人深切感受到新疆的壯闊山川之美,各民族人民團結和諧的社會生態之美,還有勤勞勇敢的新疆各族人民投入到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力量之美。因此,作為文學工作者,要用心、用情、用功書寫時代,用文學來反映脫貧攻堅中人民的勞動之美,呈現詩意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采訪團在王蒙書屋 巴彥岱人民公社二大隊舊址合影
東疆行:深挖特色、優勢更優,勞動技術促致富
“我們向著小康走——中國作家新疆行”第二分隊由遼寧作協黨組書記、主席滕貞甫,新疆作協副主席劉亮程帶隊,深入吐魯番、哈密、昌吉等地區進行采訪。
在吐魯番市高昌區恰特喀勒鄉阿依庫勒村,采訪團了解了當地致富帶頭人阿不力孜·司馬義的故事。阿不力孜原本是棉花種植戶,年收益一般。2013年起,他在各地學習大蕓的種植技術,2015年,成功實現純利潤30多萬元。他還帶動其他村民一起種大蕓,不僅免費教他們技術,還雇村里和周邊村鎮的村民到地里勞動,幫他們增加家庭收入。大蕓種植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改善了生態環境,在沙生植物梭梭根部接種大蕓,在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極大地促進了林業增效、農民增收,將沙漠生態治理和沙產業有效結合起來。
采訪團來到高昌區艾丁湖鎮莊子村,這個曾經因為干旱多風、農業基礎條件差、村民收入結構單一、經濟發展緩慢而被自治區列為扶貧開發重點村的村莊,在精準脫貧工作中,當地政府多措并舉,引導貧困戶依靠種植提質增效,增加收入;為幫助貧困群眾轉變觀念、提振信心,大力弘揚“脫貧光榮”的精神風尚,堅持扶志扶智與正向引領相結合,注重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提高貧困群眾的脫貧主體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通過整合脫貧力量,動員黨員干部、技術專家、致富能手、脫貧帶頭人等,開展政策法規、實用技術、種養技能、創業經驗等精準“滴灌式”授課,實現了貧困村和貧困戶幫扶全覆蓋。
在亞爾鎮的打馕一條街上,全新打造的馕產業園整合了高昌區周邊鄉鎮的打馕小作坊,推動馕產業由家庭作坊式的個體經營向集中化生產經營轉變,形成‘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實體店’的經營模式,在安置就業,提高人均年收入上發揮重要作用。
哈密市巴里坤縣曾在200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通過16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成功實現脫貧摘帽,成為新疆首批摘帽縣之一。采訪團走訪的高家湖地區利用地理位置和獨特的自然風光,大力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產業精準扶貧,著力打造鄉村旅游示范典型。既加強村莊環境整治,又充分考慮后續的規劃發展與管理,突出生態濕地可持續發展要求,已建設成為旅游功能與自然生態高度結合、濕地開發與保護并舉的新典范。通過投入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帶貧益貧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支持和鼓勵農牧民開辦農牧家樂,發展民宿、商鋪、奶制品加工廠,促進鄉村旅游產業多形態發展,將旅游業打造成為促進脫貧增收的支柱產業。
采訪團在大蕓合作社調查采訪
參觀馕產業園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12師221團4連與兵團群眾交流
采訪團在莊子村調研
在哈薩克牧民家與牧民交流
昌吉州木壘縣的鄉村建設,使鄉村發力,讓群眾受益。在英格堡鄉月亮地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得到全面貫徹落實。立足于月亮地村的自身實際,深入挖掘本地傳統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打造“重拾鄉愁·傳統村落”的鄉村民俗文化主題,使“特色更特、優勢更優”。在新疆享有盛名的藝術家村落菜子溝村,以挖掘民居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為出發點,以“鄉愁品牌”為內核,建成休閑度假旅游綜合體,成為中國鄉村旅游文化名村。在菜籽溝木壘書院,采訪團一行與當地作家、文藝工作者座談,當地作家、評論家表示,新疆鄉土文明有很多積淀,農牧區變化、回望鄉愁的題材既是新疆文學的優勢也是邊疆創作者的瓶頸,邊疆作家希望得到更多的幫助和支持。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文化潤疆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疆的文學工作者希望能夠以此為契機,使文學藝術工作得到發展和促進。
木壘書院座談會
甘肅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馬步升說,自己來過新疆多次,每次所見所聞所感都不一樣。新疆有天地之大美,新疆的人文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包容和諧之美。舉目之間,雪山,草原,綠洲,荒漠,同時盡收眼底,一城一村之中,多個民族世代共處。“我們向著小康走”,這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共同的步伐。作為一個寫作者,很有幸能夠親眼見證這一歷史進程。
來自西藏的基層作家聶·塔爾青說,本次新疆行對自己而言是文學創作道路上千載難逢的機會,積累了豐厚的寫作素材。“我被新疆廣袤而肥沃的大地所吸引,也被憨厚又質樸的人文地理環境觸動,經過7天的實地走訪,通過座談、調閱資料等形式,我了解了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疆社會穩定繁榮的局面,以及新疆農牧民如何打贏了脫貧攻堅戰。今后我會通過文學作品,把新疆的美好傳遞出去。”
寧夏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牛學智說:這次來到新疆,感受有三,一是遼闊,雖然僅采訪了東疆,但已經感受到新疆的遼闊,出烏魯木齊到吐魯番市,一直到昌吉市的阜康縣收尾,最短的距離也要五、六個小時車程,眼里所見皆盡綿延天山山脈和無垠戈壁、濕地、草原,闊大、空曠、遼遠,是東疆最鮮明地理特征。二是壯美。一方面是廣袤大地和空曠干凈天空,給人以心胸開闊、心曠神怡的審美震撼;另一個是敦厚、淳樸民俗民情沖擊既有生活觀念,給人心靈以洗滌、過濾,提升了人生價值,勾起了對某種蒼涼而不荒涼,浪漫而不矯情,硬朗而不干癟的古典風格的向往。三是和諧。東疆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互融合的地方,無論維吾爾族群眾的能歌善舞,哈薩克族群眾的熱情善良,抑或回族群眾的精敏聰慧,都細致入微地體現在一頓飯一個手勢一個微笑中,使人深切感受到了東疆多民族和睦相處,多元文化取長補短、相互融合發展的美好。
采訪團第二分隊合影
南疆行:絲路明珠、愛民惠民,文化潤疆奔小康
南疆是指新疆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地區,自古以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融合漢族、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多民族文化,12日至17日,采訪團成員包宏烈、狄力木拉提·泰來提、范曉波、甘以雯、葛一敏、賽娜·伊爾斯拜克、蘇二花、簡默、周華誠等前往玉石之鄉和田、古絲綢之路的明珠喀什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41團圖木舒克市草湖鎮深入采訪調查。
在和田地區,作家們走進和田市、洛浦縣、墨玉縣、皮山縣等地,從社會民生、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等各方面感受和田新時代新變化。采訪團的第一站來到了和田市吉亞鄉團結新村。這是一處建在沙漠之上的現代化新農村,村子設有學校和醫院,居民住房由政府統一設計修建,水電暖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一排排溫室大棚在陽光下十分耀眼,棚內種植著番茄、辣椒等多種作物。除了通過易地搬遷改善民生,實現脫貧,和田市洛浦縣恰爾巴格鄉農村幸福大院的實施則改善了當地鄉鎮及附近鄉鎮貧困老人的居住環境,解決了農村老人托老、養老的實際問題,老人們在幸福大院相互陪伴,有統一安排的熱乎飯菜,有專門配備的醫務室,工作人員隨時關注老人們的健康情況。作家們感慨這就是“老有所依”的幸福生活。
采訪團參觀吉亞鄉團結新村蔬菜大棚
帶領群眾脫貧奔小康,需要大力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和田發展了“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的特色養殖產業,企業規模養殖經營,通過托管分紅和吸納就業,帶動貧困戶增收。采訪團參觀了和田市一家養兔基地、皮山縣的多胎羊繁育基地、洛浦縣一家乳業公司種奶牛繁育基地和種鴿繁育基地,了解當地多樣化的特色產業扶貧運作方式。在和田縣的核桃交易中心,作家們了解到,憑借著當地核桃產業優勢,交易中心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擎”作用,利用信息技術打造便利的市場交易平臺,提供多樣化就業崗位,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等實現了為貧困戶增收致富。作家們看到交易中心一袋袋成堆的核桃即將運往全國各地,忙碌的農戶們雖然辛苦但又充滿活力。在和田,不僅經濟發展了,群眾的生活得到保障,傳統文化也散發著新生的活力,如當地特色的艾特萊斯綢和手工制作的桑皮紙,都得到了保護與扶持。
采訪團參觀洛浦縣扶貧產業園
采訪團在墨玉縣了解桑皮紙的制作
離開和田,采訪團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41團草湖鎮參觀了服裝紡織產業園、第三師41團八連連部。連部的軍墾簡史館展示著過去兵團在艱苦的環境里屯墾戍邊的歷史,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克服了重重困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看著簡史館后頭那一片大家親手種下的胡楊樹,作家們感受到兵團的精神就像那胡楊樹一般堅韌挺拔。
采訪團參觀草湖鎮服裝紡織產業園
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戈壁灘一路西行,來到一片綠林,這里曾經是一片沙漠,2012年,喀什麥蓋提縣的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工程啟動,致力于打造宜人、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登上高臺俯瞰整片生態林,作家們充分感受到了“沙漠戈壁也可以是風水寶地”。葉城縣則在東北部的阿克塔什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安置了柯克亞鄉、棋盤鄉、烏夏巴什鎮的貧困戶,設有扶貧車間、沿街商鋪、畜牧養殖園、學校等可以滿足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在打造產業、推動經濟方面,喀什地區不有農牧業優勢,同時有其“古絲綢之路”明珠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地理優勢,自古便與中亞、南亞、西亞以及歐洲有著通商貿易的淵源,2010年,中央設立喀什經濟開發區,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資源,打造西部邊疆的國際商貿中心。一批生產加工企業紛紛落地,聚合了白色家電項目、光電項目、建材項目等。在參觀光電科技公司時,作家們紛紛感慨科技力量促進地區經濟、助力國家發展,科技與創新是重要的生產力。
喀什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對當地的旅游業推動起到重要作用。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喀什古城,是世界最大的生土建筑群,至今仍有4萬多名常住人口。在喀什老城保護綜合治理展覽館,采訪團了解到古城居民過去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惡劣,老城區改造后,不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建筑風格,同時帶動當地旅游產業,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做起生意。作家們拜訪了“古麗的家”,這是喀什古城內第一批旅游接待家訪戶,帶動了整個古城景區的居民們投身旅游服務業中。帕哈太克里鄉的“稻香泉村”則通過整合水系、泉眼、稻田等現有風景資源,結合當地紅色文化,打造“紅色旅游之鄉”。
在帕哈太克里鄉調查“稻香泉村”的建設情況
在麥蓋提縣的恰木古魯克村——自治區文聯“訪惠聚”工作隊就駐扎在此村,采訪團感受到了的濃郁文化氛圍。自治區文聯還實施農民詩人培訓交流,開辟農民詩歌專欄,組織出版農民詩集《心中的愛》,詩集分為農民寫和寫農民兩部分,選取了具有一定文學創作能力的農民創作的歌頌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生活的詩歌作品。作家們不僅讀到了麥蓋提農民的詩歌,在刀郎畫鄉還看到了農民畫作,這種畫作起源于十八世紀末,是世代農耕的刀郎人在農閑時用簡易的繪畫工具創作的。色彩斑斕而質樸的作品,訴說著農民們生活的多姿多彩。
在恰木古魯克村村史館,作家感受到新農村的發展與變化
色彩斑斕的刀郎農民畫,訴說著生活的多姿多彩
采訪團的作家們還與自治區文聯“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進行了座談交流。包宏烈談到,建設美麗幸福新疆,黨建引領、產業帶動、就業帶動、文化振興都不可或缺,扶貧說到底要扶“智”和“志”,要讓老百姓既“鼓了口袋”又“富了腦袋”,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勇于承擔自身的使命和責任,以不同樣式的文學表達,努力講好中華民族一家親故事,做“文化潤疆”工作的引領者、推動者、踐行者。
與自治區文聯“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座談
狄力木拉提是土生土長的新疆維吾爾族詩人,曾在恰木古魯克村駐村三年,對他來說當地的群眾就像親人一樣。一路上他為大家介紹南疆的種種風物民俗,他在詩歌中這樣描寫南疆:“刀郎人的古歌像蒼狼的呼喚”,塔克拉瑪干的風“吹落杏花/游走庫車峽谷/阿克蘇的鐵匠/敲打巴楚的馬蹄/埋沒羅布泊的篝火”。
葛一敏曾多次游歷新疆這片瑰麗土地,但這次跟隨主題采訪團到各村縣深入采訪調查各族群眾的日常生產與文化生活是讓她感觸最深刻最復雜的。周華誠擅于捕捉細節,烤馕的小伙子、敲打桑皮紙的姑娘、彈奏著傳統樂器的藝人、在田間勞作的農戶、在工廠忙碌的工人,每一個人的眼神和微笑背后都豐盈著古老又新鮮的故事,而作家們的到來就是要讓這些故事流傳到更遠的地方。采訪過程中群眾們的眼神和微笑讓甘以雯非常受觸動,她覺得新疆有非常豐富的故事資源,無論是經濟發展成就還是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的民族團結佳話,作家要用帶著溫度的生動語言將這些美好傳遞出去,書寫美麗的新疆故事。座談會氣氛熱烈、在《我和我的祖國》的合唱歌聲中結束。
采訪團第三分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