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啟動“百人百藝·非遺獻禮”主題活動 近百位玉雕大師將合力創作“初心之地”主題作品
滬上近百位非遺傳承人和玉雕大師,將在一塊60公斤的和田玉石上合力創作“初心之地”主題作品,并在明年建黨百年之際捐贈給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永久保存。
在昨天舉行的“百人百藝·非遺獻禮”主題活動暨海派玉雕“初心之地”創作啟動儀式上,作品設計圖正式公布。作品將突出體現上海特有的石庫門建筑群,呈現多個具有代表性的紅色地標,包括有中共一大會址、老漁陽里、新漁陽里、《星期評論》編輯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中共一大代表們集體食宿的博文女校、《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的出版地——又新印刷所等。
“上海是當之無愧的初心之地、光榮之城,這里不僅是黨的誕生地,也是中國共產黨創建過程的中心,黨成立后,黨中央機關亦長期駐扎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徐明表示,上海是一座紅色文化浸潤的城市,僅以該館所在區域為例,其周邊密集分布了多處與建黨歷程相關的革命舊址、遺跡。比如,位于南昌路上的老漁陽里2號是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誕生地。在他看來,上海的紅色故事值得進一步深度發掘,用“匠心”塑“初心”,以藝術的形式傳承、傳播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這次參與創作的既有年過七旬的老一輩大師,更有80后、90后的年輕后生,大家都以能夠成為集體創作的一分子為榮。”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協會會長郭清海介紹,項目定項后,從創意設計征稿、線上線下動員,到主創團隊的召集組建,協會上下熱情高漲。他不僅是組織者、發起者,作品所使用的60公斤和田玉石材亦來自其本人的捐贈。他說,能夠把多年的珍藏拿出來,以此來記錄這個時代的偉大與美好,是他的幸運。
楊浦區玉雕非遺傳承人朱喜偉透露,為了更好地參與創作,今年六月起,主創們反復學習建黨前后的史料,實地走訪1920年前后建黨創始人活動及工作場地,拍攝了數千張照片,追尋紅色記憶,探尋精神密碼,在歷史中汲取力量。
海派玉雕與中國玉文化傳統保持著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聯系,因為長期浸潤海派文化,能兼容并蓄,博采眾長,被譽為當代中國玉壇的“風向標”。參與創作的玉雕大師們表示,今天,經受紅色文化的洗禮,獲得了豐厚的滋養,更使海派玉雕有了“魂”,煥發出新的生機。
據悉,海派玉雕“初心之地”的創作正在緊張有序地實施和推進之中。主創團隊決心把作品做深做精,使之成為能流傳下來的海派玉雕精品力作。
同時,全市各級、各類非遺傳承人正積極行動,為明年建黨百年進行主題創作,展現非遺人愛黨、愛國的情懷和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