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影業CEO程武:希望打造更多像《慶余年》的爆款作品
“疫情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影視行業的艱難,也折射出了它超乎想象的堅韌。無論市場如何起伏,即便是疫情把行業拉入底谷,好作品也依然是主導市場的關鍵力量。”
10月19日,騰訊影業、新麗傳媒、閱文影視舉辦聯合發布會,這也是三家公司以整體影視生產體系首次亮相。發布會現場,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CEO程武這樣談起他對影視行業的看法。
他提到,電影產業是受疫情沖擊最大的行業之一,但是在產業整體復工后,實現了前所未有的“V型反彈”,不僅涌現出像《八佰》這樣的優秀作品,在剛過去的國慶檔也創造中國影史第二的好成績,超越北美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
對于大眾關心的《慶余年》第二季何時開播,程武表示“已經在路上”,同時他也提到,未來將加強對《人世間》《投行之路》等反映時代風貌的現實題材IP開發,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講好中國故事。
“《慶余年》的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
發布會現場,程武提到,由小說改編的《慶余年》,以及貫通文學、動漫和影視的《從前有座靈劍山》在去年11月底同時登上了熱劇排行榜第一和第三,反響非常好。“目前,《慶余年》第二季、《贅婿》以及來自動漫改編的《一人之下》《涂山小紅娘》等影視作品已經在路上,由《慶余年》改編的同名游戲,也將由騰訊游戲推出。”
在他眼中,《慶余年》的成功播出背后有值得遵循的規律:首先是在內容上有所創新:過去類似IP改編劇大多是以男主成長為切入點進行改編,《慶余年》選擇了不同的切入視角,以現代思想燭照古代時空,以一個文學青年的視角敘述古代故事,全劇可看性強,吸引大量年輕粉絲。
其次,影視改編尊重IP精神內核。“《慶余年》的核心主創都是原著書粉,包括導演孫浩、編劇王倦,男主角張若昀等,大家都是帶著熱愛來參與這個項目,因此對原著的把握和闡釋都尊重了小說本身的精髓。”
“《慶余年》的成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程武表示。小說《慶余年》本身具有較好的粉絲基礎,故事情節精彩曲折,這是劇集《慶余年》成功的底盤;其次,在創制過程中,騰訊影業、新麗傳媒、閱文集團緊密聯動,使得《慶余年》無論是在立意、選角還是拍攝等過程中,能夠在堅持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創新。
談到疫情下影視行業的危機與反彈,程武認為,影視可能不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但一定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品。越是在艱難的時刻,人們越需要好作品、好內容的陪伴。“好創意從來都很稀缺,而滴水藏海,要打造出好作品,關鍵還是要搭建起一個更廣闊的內容產業生態。”
他提到,目前中國數字內容產業的 “新基建”已基本搭建完成。但要想持續打造出更多高水準、高價值的文化內容,還需完成“從好內容,到內容產業,再到內容產業鏈耦合”的三級跳。尤其是網絡文學、網絡動漫這些“內容源頭”和影視行業這個“內容放大器”間的耦合,將是中國數字內容產業布局從廣度轉向深度,由高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推動現實主義題材創作,啟動“青年導演培養計劃”
程武提到,聯合發布會上共推出55個新項目,其中“時代旋律”系列21部作品,包括獻禮建黨100周年的電影《1921》,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劇集《人世間》,講述上海人伴隨著上海經濟發展,個人際遇變遷并收獲成長的劇集《心居》等;“青春能量”系列7部作品,包括《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天才基本法》《好好說話》等。
“現實主義題材將是未來的發力重點,這類作品貼近生活,觀眾能更容易找到情感共鳴,并且隨著行業水平不斷提升,拍出好看的現實題材作品變得越來越可以實現。”程武表示。
發布會現場還開啟由新麗傳媒、閱文影視以及戰略合作顧問韓三平共同主辦的“青年導演培養計劃”。騰訊影業作為發起方,將從孵化、投資、制作、宣發等環節一站式為青年導演的成長保駕護航;新麗傳媒會提供行業資源和實戰經驗;閱文影視將開放優質IP內容,助力青年導演項目輸出,培育青年人才。
培養計劃自去年已啟動,目前首批4位導演,其中3位的項目已有明確開機日期,他們的項目也都聚焦現實題材,關注社會當下。由潘敏世執導的《撲克》(暫名),根據凡一平同名小說改編,視線聚焦在已長大并擁有“二次”人生的被拐者群體,在呈現血濃于水父愛的同時展開深刻的人性探討。預計明年初開機。
導演源根執導的《寂然無聲》聚焦盲人群體,展現盲人主人公實現自我價值的動人歷程及內心成長過程,預計明年年中開機;由宋新棋執導的《瞧一橋》(暫名),則是根據陳紫蓮小說《狗夫200天》改編,講述“跨年齡”的兩代人之間一段撫慰孤獨、溫暖治愈的旅程,現在已經進入緊密的籌備階段。
“培育IP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和耐心。”程武表示。國內IP產業還處于IP符號化、體系搭建的爬坡期,優質IP的價值釋放還處在初始階段。IP的動漫、影視、游戲等改編是IP開發的過程而非終點。希望能在三至五年間,打造更多像《慶余年》這樣的精品爆款、感受到更多IP體系化開發成果和進展。
“中國文化產業已基本完成現代化產業布局,樹立了IP文化生產思維,這為IP開發提供了產業基礎和契機。”他提到,在IP培育過程中,未來將在發掘IP的前期做重點投入,對有文化內涵和開發潛力的作品,給予更多資源支持。“隨著創制水平和對IP理解的日益成熟,我相信國內的IP產業鏈一定會進入下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