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大涼山:脫貧攻堅從“彝”字說起
    來源:文藝報 | 稅清靜  2020年10月16日09:42

    四川的大涼山,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直到1958年,奴隸制社會才在這片土地上徹底終結。

    由于自然、歷史等因素,涼山長期被貧困問題所困擾。直到脫貧攻堅戰打響,涼山建檔立卡貧困戶依然有90多萬,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攻堅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是區域性整體深度貧困樣本。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涼山考察,帶給彝族人民脫貧致富的無盡信心和力量,在各級黨和政府領導下,通過近些年的脫貧幫扶,大部分彝族群眾已經住上了新房,生產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就從“彝”字說起

    彝字單從字面來講,是指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古代宗廟祭器。 它是一個形聲字,意思為雙手捧上絲、米等貢品奉獻神靈。甲骨文彝字為雙手捧雞奉獻之意。所以,彝字的本義在古代與現在的少數民族彝族是沒有多少關系的,因為現在的彝族,在解放前都被稱為“夷”人。

    “夷”和“蠻”常聯系在一起,多有貶義,因此,解放后,在確定少數民族稱謂時,毛主席提出用“彝”代替“夷”字。據說毛主席曾給身邊工作人員講:你們看這個“彝”字,上面一個“彑”,像房頂;中間左邊是“米”即糧食,右邊是“糸”指衣服;下面是“廾”草字底,像兩手捧物。彝族人民從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希望他們將來能住上宮殿一樣的房子,家家都有糧食吃,人人都有好衣服,吃飽穿暖后才有精神跳達體舞,過上神仙一樣的日子。

    幾十年過去了,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大涼山彝族人民在奔向幸福的小康之路上逐漸掉了隊,但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脫貧攻堅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近幾年隨著精準扶貧力度的加大,大涼山彝族人民的日子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么,當年毛主席的愿望都實現了嗎?

    “彑”:“懸崖村”搬家了

    說到大涼山的脫貧攻堅,無人不想到“懸崖村”,前段時期,有關“懸崖村”整體搬遷的消息幾乎鋪天蓋地,為什么這個村子的搬遷能引起全國人民的關注呢?原來它處于美姑河大峽谷斷坎巖肩斜臺地,所在位置就像三層臺階的中間那級,海拔1400多米,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順著懸崖斷續攀爬17條藤梯,其中接近村莊的幾乎垂直的兩條相連的藤梯長度約100米,沒有藤梯的崖壁才是最危險的。據阿土列爾村黨委書記阿皮幾體說,他知道的在這條路上摔死的人至少七八個,有村里的人,也有外來的人,而摔傷的人更多。后來《新京報》的一篇報道《懸崖上的村莊》,引起廣泛關注。涼山彝族自治州為該村先修了一條鋼筋結構梯道,暫時解決了群眾出行安全問題。

    2020年5月13日是阿土列爾村的“大喜日子”。這一天,高山區31戶貧困老鄉走下2556級鋼梯,搬入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

    村民們的行李中,有的意義十分特別。70歲的阿子日哈帶了一張照片,她說那是3年前一位記者在山上給她拍的。照片里的她,叼著一根卷煙,注視遠方,那時她可沒想到這輩子還能進城住樓房。

    阿子日哈的新家,位于昭覺縣南坪村的3號安置點南坪社區。這里,一排排黃色高樓拔地而起,廣場、學校、超市、活動室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南坪社區共有30棟住宅,每套單元房面積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不等。

    “懸崖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搬至縣城安置點,開啟了新的生活。至此,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全縣最后一批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部完成。

    “米”:遏制鋪張,土豆奔小康

    彝族人十分好客,愛用豬、牛、羊、雞等禽畜肉砍成拳頭大小的砣狀,用水煮到剛斷生撈起濾水,然后拌以鹽、蒜、辣椒、姜等佐料。按照傳統習俗,每逢客人到來,必以此肉相待。

    上世紀50年代,涼山州實行民主改革,彝族群眾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然而,當地群眾受教育水平低、社會發育程度不足等問題仍長期存在。一位涼山彝族干部精辟評價過去的陋習:“請人吃一頓飯,能吃得傾家蕩產。”

    鋪張浪費、沒有財富積累意識,只顧眼前、得過且過,愚昧落后的思想觀念與山大溝深的偏僻環境相交織,導致涼山彝族長期走不出貧困的怪圈。涼山治貧,必須以治愚為要,必須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生活。

    “婚喪嫁娶殺牛不能超過10頭、聘禮不超過10萬元。”這是近年來寫進布拖縣木爾鄉布柳村《村規民約》的內容,有效地遏制了鋪張浪費之風。“彝族人好面子,以前紅白喜事都大操大辦,互相攀比,貧困戶也借錢宰牛,事情辦完后家里都窮得揭不開鍋了。”村民曲木友呷說,高額聘禮給村民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現在明令禁止了,他舉雙手贊成。

    四川省金融局下派金陽縣馬依足鄉黨委副書記鄭偉講了“一顆土豆的故事”:在馬依足鄉有很大一部分農戶都依靠種植烏洋芋來維持生計,這種紫色土豆太普通,一半拿來喂豬了,賣不出好價錢。鄭偉將烏洋芋送到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迷科烏洋芋富含花青素、多酚等多種微量元素,屬于富硒食品。

    他心中欣喜:好東西得賣個好價錢。在咨詢營銷專家后,開始踏上打造迷科烏洋芋品牌之路。最難的是做包裝、宣傳和線上線下推廣,連續奮戰近三個月,終于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知名電商平臺上有了自己的網店,同時在線下也有了兩個專賣店。

    為保證品質,延長銷售期,鄭偉又為馬依足鄉爭取到150多萬元資金,引進分級洗選設備,并建起20萬公斤儲量的凍庫。為防范自然風險,還自掏腰包為迷科薯農購買農業保險,讓迷科烏洋芋種植大戶們即便遇到天災也可確保基本收益。

    一套“組合拳”下來,此地的烏洋芋從自食產品變成了供不應求的商品,每公斤售價達到7元至30元不等,一時間從無人問津的土疙瘩,變成了引領群眾脫貧的金疙瘩。

    “糸”:電商+非遺+扶貧

    涼山彝族群眾過去缺衣少被,現在人人都有幾身換洗衣服,逢年過節或客人來了,都要換上五顏六色的民族服裝,很多還是自己縫制的。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瑯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穿裙子外,有些地區的彝族婦女也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致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彩奪目。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篷,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

    大小涼山山勢險峻,氣候寒冷,當地彝族群眾故用毛毯護身,俗稱“擦爾瓦”。擦爾瓦是用羊毛織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繩縮口,下部綴有長達0.33米左右的長穗流蘇。制作一條擦爾瓦,往往要用幾個月時間,彝族人的擦爾瓦一年到頭不離身,白天御風寒,夜晚當被蓋,堪稱涼山彝家服飾象征。

    彝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歷史,是流動的風景線,是一部形象的史書,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昭覺被譽為“中國彝族服飾文化之鄉”。近年來,涼山昭覺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彝族服飾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服飾文化中心不定期舉辦傳承人技藝培訓,并于2007年成立彝族服飾研究中心,希望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代代相傳。昭覺縣保護、傳播、傳承彝族服飾文化產業,使彝族服飾文化產業得以進一步培育成長。

    2017年5月,唯品會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打造了“唯愛工坊”電商公益平臺,聚焦非遺手工藝,為貧困手藝人帶去持續的生產訂單,實現非遺與扶貧的開創性結合。

    唯品會聯合設計師聯盟資源,深入涼山采風,與手藝人共同打造時尚非遺產品,并攜手中國婦基會與媽媽制造項目,捐建“唯愛·媽媽制造合作社”,為彝繡手藝人提供知識和技能培訓,讓非遺后繼有人。唯品會選擇成熟的彝繡非遺產品,通過上線“唯愛工坊”,鏈接上億消費者,讓消費者選擇非遺產品,讓非遺回歸生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彝族服飾,正用它的非凡魅力,帶給人們更多驚喜的審美,并成為助力脫貧的抓手,顯示出彝族人民欣欣向榮的精神風貌。

    “廾”:科技開啟彝人新生活

    2020年5月18日,光明網曾報道一則消息,一款專門針對彝語人群的手機應用軟件“涯悠”正式對外發布,誰也沒有想到,這款軟件的開發者,正是西南石油大學2016級測繪專業的彝族學生勒苦伍牛惹和他的小伙伴們。

    勒苦伍牛惹就來自于“懸崖村”阿土列爾村。通過學習他走出了大山,通過知識他想要改變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想要幫助像他一樣生在大山長在大山的彝族同胞們。涼山彝族自治州2018年末彝族人口為284.13萬人,占總人口的53.62%。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同時也是一個備受黨和政府關注、關心的群體。在2020年的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中,涼山州的彝族同胞的脫貧進程牽動著太多國人的心。勒苦伍牛惹的家,是在5月12日搬進縣城安置點的。

    從世代而居的懸崖住所搬遷到了昭覺縣城,與阿土列爾村一同搬遷到這一安置點的彝族同胞并不在少數,在整個涼山彝族自治州享受到異地扶貧搬遷的彝族同胞也不在少數,有了新房,享受到了水電氣等基礎設施,教育、醫療、就業也有了保障。但是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像勒苦伍牛惹母親這樣的不懂漢字、不通漢語的彝族同胞并不在少數,如何讓他們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全新的生活中去,如“涯悠”這樣專門針對彝語人群的手機應用軟件就研發得更有意義了。打通了語言關,讓這部分彝族同胞能夠使用智能電話,這不僅能夠加強他們與家人朋友的聯系,對于彝人就業、教育、創業等都有著不小的幫助。

    一款手機應用,既是新生代彝族人生活的改變,更是勒苦伍牛惹這代人對彝族地區的貢獻和深遠影響,其使用者則是如勒苦伍牛惹母親這樣的不懂漢字、不通漢語的彝族同胞,通過科技的鏈接,使彝族同胞突破了大山的阻隔,也打通了大涼山因為語言不通而帶來的種種不便,讓山里人的生活發生質的變化,促使他們盡快融入當下的世界。

    隨著精準扶貧深入,公路已經通達彝族地區村村寨寨,科學技術的種種成果在彝族聚居區得到了普及與運用,家用電器早已進入普通彝家,人們可以通過廣播、電視、電影、智能手機獲得各種信息,這一切不僅改變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也促使彝族人民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發生變化,彝區發展如此迅捷,恐怕是毛主席也不曾料到的。

    讓廣大涼山彝區老鄉早日脫離貧困,邁步奔向小康,是歷史性的跨越。云端上的“懸崖村”,讓貧困戶搬家下山,正是這種全新跨越的生動切片。“懸崖村”的搬遷,搬的不止是家,更是彝族人民的新生活。從山頭到城頭,不僅意味著居住地的改變,更意味著生產生活方式的徹底顛覆。

    這是一次艱難的融入。村民變居民,需要融入現代城市文明,從飲食起居到生活工作,需要全方位改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使命、古老民族的自我追求,都要求我們無論再難,都不能、也不會回頭。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面對挑戰,惟有堅定信心、勇敢面對,方能奮力書寫歷史新篇。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福利|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69久久久久久99| 亚洲∧v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97 |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久re这里只有精品最新地址|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不卡 |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一本大道无码人妻精品专区| 蜜臀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天天影视久久综合网|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韩日美无码精品无码| 精品水蜜桃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社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八戒| 2018国产精华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麻豆系列| 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 久久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无码|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久热精品|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 国产人妻人伦精品1国产盗摄|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 亚洲精品在线不卡|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丫| 91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