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交響:生命的悲感與悖論 ——讀露易絲·格麗克的詩
在獲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前,露易絲·格麗克已經在詩歌領域獲得了許多榮譽,包括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策詩歌獎、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獎以及“桂冠詩人”稱號。但閱讀她的詩歌,才是認識的開始。
格麗克的詩具有一種積極的“力”,張揚人的自然本性的力,放飛思維的大膽的力。張揚的是被抑制的,思維的導向是深刻的。所以,在自然的張揚與思緒的放飛中隨時可觸到一種悲傷的調子。這種“力”與“悲”的碰撞,導致她的“悲傷”不是絕對的;她的“光明”不容易被發現。她的詩充滿悖論,為讀者開墾了一片思想的曠野。
格麗克認為一首詩,吸引她的是省略,是未說出的,是暗示,是意味深長,是有意的沉默。確實,沉默于詩正是一種無限的言說。她說:“藝術之夢不是去宣示已知的東西,而是去照亮被隱藏的東西,那通往被隱藏世界的小徑并沒有被意志標識出來。”這意味著創作是一種尋找。而閱讀也是尋找,但所有的閱讀都有誤讀的嫌疑。“我一無所知;我能做的只是看。”(《延齡草》)如果“看”也是尋找,希望就我尋找的所得,能夠讓讀者在接近詩意的過程中有些微助益。
虛空、真實、厭倦
在她的詩中充斥著大量“夢”的意象和情境,在真實與虛幻中形成悖論,富有張力。夢境所表現的是未實現的現實,是一種虛幻,是一種精神的活動。但格麗克質疑:“我曾經夢見這些/就意味著它不曾發生過嗎?/必須在這世界上發生過,才能成為真實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曾經夢見一切,這個故事/就成了我的故事。”(《卡斯提爾》)夢里的事物、情節是虛幻的,而夢本身對于做夢者是存在的;事情在現實中并未發生,而精神引起波動并留下記憶卻是不可否定的。虛與實、真與假就這樣交織在我們的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中。
無形和有形的討論也與虛空和真實相關。靈魂是真實的嗎?根據現實經驗,靈魂是不可觸、不可聞、不可聽、不可看的,是虛幻的;但是我們也并不因此否認它的存在,靈魂超越我們的感覺。那靈魂和肉體可以獨立存在么?“如果自我/變得無形/它就消失了嗎?”(《乳酪》)在格麗克的詩里,身體是人的外衣,靈魂才是人的核心與存在的價值。她說:“我的靈魂枯萎、縮小/身體于它就成了一件太大的衣裳。”(《外衣》)在無形有形、虛空與真實間,形成一種悖論,不得不說格麗克的詩中充滿了玄思的味道。
厭倦雖是一種不甚美妙的情緒,但它卻標識著我們有感知的生活。故我們抓住格麗克詩中的厭倦,那并不是全部。一個詩人的心是被痛與悲裝點的,更是被愛與美包裹的。這是關于厭倦的悖論,也是詩人的完整性。
戰爭、愛與美的悖論
格麗克的很多詩歌取材于希臘羅馬神話、《圣經》、歷史傳說。所以,了解這些是打開和解讀格麗克詩歌的一把鑰匙。但這只是提供了一個入口,探索詩人對這些素材的創造性表達,我們能在其中抖落無數思想的珍寶。如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蕩》,格麗克的詩也觸及到了對戰爭的反思、質疑、控訴。
“希臘人正坐在海灘上/想著戰爭結束后干什么。沒有一個/想回家,回到/那個瘦骨嶙峋的小島;每個人都想沾染/多一點的特洛伊,多一點兒/邊緣處的生活,感覺每天都塞滿驚奇。”(《人質的寓言》,下同)這描述的是戰爭開始的時候,人們在想戰爭結束后做什么,他們認為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他們誰也不想回家,他們對于特洛伊充滿好奇。他們想如何向家人說投身戰爭是正當的、合理的,并非不務正業,但他們懶于思考,“這一點/以后再面對;他們/是擅長行動的男人,情愿把洞察力/留給女人和孩子。”這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正好相反,哈姆萊特是經久地思考,遲遲不行動;他們是未經思考就行動,而不經思考的行動顯然是盲目的。他們感到興奮,“為前臂上一種新的力量而高興。”隨著戰爭地進展,“有些人/開始有一點兒想家/想念妻子,想看看/這場戰爭有沒有讓她們變老。”他們才有一點兒想家,想起家里還有妻子,想看看妻子的容顏是否隨著時間的流轉而滄桑,可見這是過了很久。有人開始不安,開始思考,“難道戰爭/只不過是一場男人版的化妝打扮?/一個游戲,意在逃避/深層的精神問題。”人們開始對戰爭的意義產生了懷疑,戰爭是否是游戲,如果是一場游戲,那就否定了它的意義,也否定了他們個體(參戰的希臘士兵)的意義。他們只是被迷惑,被發動者迷惑,被戰爭迷惑,被美麗的容顏迷惑,被優美的歌聲迷惑;世界充滿誘惑,不管是起點還是路途,不管是出發還是歸來。所以他們有些人將永遠被扣留,被死亡,被音樂扣留,哪怕他們把自己的身體綁在桅桿上,但是他們的心靈或許已經被扣留或丟失。
生命的虛度、荒蕪、消亡與戰爭的盲目、殘酷、損耗,是令人悲傷的,也是“丑”的。但是面對特洛伊戰爭,我們陷入一個困境“怎樣才能把世界的美劃分成可以接受的和不可以接受的愛”。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困境,沒有解答戰爭的意義。按詩句之意,可接受的愛和不可接受的愛都是美的。但是如何劃分“接受”的界限,這是一個問題。在這里,我們又陷入了愛與美的悖論,可接受的愛也美,不可接受的愛也美,那么,這種美,我們到底要不要鼓勵、贊美、認同?不可接受還要接受嗎?從愛與美的悖論追溯,我們陷入了特洛伊戰爭“美”與“丑”的悖論。這是非常有意思的話題。
盡管格麗克說:“時間嘲笑永恒……在時間中,沒有什么能獲得這種靜止,沒有什么能夠被反轉。”但是在閱讀她的這些詩歌時,我感覺時間是靜止的。她用簡單的語言、深厚的寓言探討嚴肅的、最深層的東西。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