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兒童眼中的北京地圖
《城南舊事》創作于上世紀50年代,是臺灣作家林海音以自己的童年往事為基礎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林海音從小在北京長大,直到30歲才離開北京。因此她將北京看作是“第二故鄉”,在很多作品中回顧了北京的童年生活——《城南舊事》就是其中之一。
林海音在90年代曾重返北京,最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對景山前街、西單牌樓、十七孔橋、北京城墻和四合院等童年回憶中的北京地標。對林海音來說,《城南舊事》中記敘的故事,是連接她的童年與北京這座城市的紐帶,展現出極其深刻的文化鄉愁。她所懷念的北京城南空間,也成為獨屬于兒童世界的世外桃源。
兒童的眼睛,天真的濾鏡
《城南舊事》之所以成為中小學語文書單的“常客”,在于林海音用兒童的眼睛去看待在北京城南的故事,記錄主人公英子的童年往事。林海音在北京生活期間,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中。在《城南舊事》中,革命與戰亂被蒙上兒童視角的濾鏡,以兒童的眼睛看待時代與革命。妞兒與秀貞母女失散的故事本是現代性啟蒙與鄉土社會割裂的典例,蘭姨娘與青年“私奔”有著“五四”洪流下新青年追求個性解放的影子,宋媽的孩子被賣隱含著愚昧的鄉村之痛,但在主人公英子的眼中,這些故事中的真善美被放大,成為故事的敘述主體——天真與童趣代替了復雜的成人世界,正是《城南舊事》進入兒童閱讀視野的關鍵。
正因為林海音的童年故事蒙上了兒童的濾鏡,過濾了戰亂、抗日等時代議題,因此在英子的眼中,北京胡同里的生活非常安靜——“北平人的生活,步調一向不快”。因此,《城南舊事》的故事能夠自外于戰亂,充滿童趣和溫情。
當然,這與林海音的童年經驗有關。直到林海音上中學前,父親林煥文身居高位,為她提供了優渥的生活環境——《城南舊事》中的童年世界帶有林海音自身的美好回憶。這段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在《英子的鄉戀》《我的京味兒回憶錄》等回憶散文中也有所展現。不過,林海音的童年生活并非沒有遺憾,父親的英年早逝成為她童年時光的終點。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中,父親沒能參加英子的小學畢業典禮,當英子回到家,才聽聞父親去世的消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與妞兒的友誼、與蘭姨娘的嬉鬧、宋媽的關心,都隨著父親的去世而一去不返,英子在北京度過的童年時光也只剩追憶。
林海音采用兒童的眼睛追憶過去,并非獨創。她成長于“五四”運動的洪流中,深受凌淑華影響。凌淑華生長于根系龐大的老北京家族,她的《古韻》采用兒童視角,書寫了北京舊式家族的生活故事,《城南舊事》乃學習《古韻》的視角進行創作。不過,《城南舊事》更突出了故事的北京空間特點,讓童年故事呈現出獨特的地域特色。
北京地圖勾勒文化記憶
在《城南舊事》中,林海音以小英子的視角,細數了虎坊橋、西單牌樓、天橋、文津街、香山、琉璃廠等北京的獨特地景,童年時期在北京的足跡成為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林海音的回憶散文中也記錄了大量的童年故事。《我的京味兒回憶錄》以真實的空間為線索,勾勒出林海音童年成長的軌跡,林海音生活、學習的路線躍然眼前。兒童對于空間的感知通常依賴于與空間有關的故事和記憶:與琉璃廠、鹿犄角胡同有關的是吃芝麻醬燒餅、喝玉泉山汽水的回憶,與天橋有關的是被欺詐的故事,與香山有關的是賞紅葉、騎驢的經歷。這些舊日風俗、北京地景,連成一幅清晰的城南地圖。沿著這幅地圖,我們不僅能窺見“老北京”的童年軌跡,更是老北京城南文化的詳細注腳。帶著這幅地圖進行實地踏察,北京南城的地標無一不收入囊中。
不僅如此,《城南舊事》中往往通過童年記憶來賦予特定空間以文化意義。在《惠安館》中,惠安館不僅是秀貞、妞兒的故事發生的空間,更參與了故事的發展。英子將惠安館和秀貞、妞兒聯系在一起,讓這一空間附著了英子的記憶與情感。《我們看海去》將新簾子胡同描述為一把湯匙,《驢打滾兒》中描寫西交民巷的中國銀行,其用意與《惠安館》一樣,即以童年記憶重繪北京空間,以地景的文化意涵塑造作為文化古都的北京形象。
林海音的老北京地圖,不僅表現在對如今依然存在的地標建筑的描寫,更展露于對老北京舊日民俗的記錄上。騎驢的出行方式、賞楓葉的秋日消遣、吃牛羊肉的季節變換,記錄了30年代老北京的生活圖景。于是我們在林海音的童年回憶中,讀到夏天聽蟬鳴、煮綠豆稀飯烙薄餅,秋天到香山和海淀道賞紅葉、吃西單牌樓的炒栗子和清真烤肉打牙祭,冬天圍爐夜話,正月去白云觀騎小驢;平常則吃的是北京的小吃炒肝、驢打滾兒、薩其瑪、豆腐腦兒、灌腸等北京民俗片段。這一幅幅生活圖景,讓每一個在北京長大的孩子都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也找到了老北京的一抹油彩。
是北京故事,也是中國故事
如果將《城南舊事》中的北京地景連起來看,那么林海音在童年回憶中寫到的眾多地景:琉璃廠一帶的椿樹上二條、南柳巷、永光寺街等,上學的廠甸附小、師大附中,天安門的華表、文津街、景山前街,便成為最直觀的文學地圖,勾勒出一條具有“老北京”特色與古都意蘊的文化路線。所以林海音童年故事的文化意義是不容忽視的,它既講述了優秀的兒童故事,又為我們的城市文化形象構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絕佳的藍本。
因此,作為一部適合兒童閱讀的作品,《城南舊事》之所以經久不衰,正在于講好了一部屬于北京的故事,為北京城市形象、乃至中國的文化形象宣傳做了突出貢獻。
通過兒童文學促進文化形象宣傳,古往今來有很多實例。例如,《格林童話》融入了眾多德國民俗、地理元素,讓我們對德國的城市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成為德國經典文化旅游線路——“童話之路”的來源與藍本。其中,《不萊梅的音樂家》描述了驢子、狗、貓、雞四位主人公為了躲避人類殺害而逃往不萊梅鎮的故事,讓不萊梅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城市。如今不萊梅作為“童話之路”的終點站,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童話愛好者的朝圣。
這對我國的兒童文學創作和城市形象、國家文化形象宣傳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在我國的兒童文學中,能夠有意識地將兒童故事與城市文化特色相結合的作品亟待發掘。《城南舊事》中的北京元素,《我的京味兒回憶錄》中的眾多北京地景、民俗,展露著林海音對北京的深沉之愛。也正是她的鄉戀之情和北京故事,讓《城南舊事》成為宣傳北京形象的最佳范本。林海音的童年故事,無一不與北京這座城市相聯,《三盞燈》中做蓮花燈的民俗、《奶奶的傻瓜相機》中的北京照片、《英子的鄉戀》中懷念“熟悉的城墻,琉璃瓦,泥濘的小胡同,刺人的西北風,綿綿的白雪”……都讓讀者感受到北京這座文化古都的深厚底蘊。
上世紀70年代開始,臺灣出現了眾多回憶北京生活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乏以兒童視角書寫北京故事的佳作——這毋寧是林海音“憶北京”創作的延續。80年代《城南舊事》改編電影的上映,也一度讓北京成為華語世界矚目的焦點。因而《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成功敘寫中國城市文化形象的作品,其意義超出了兒童文學的范疇,更為華語世界塑造了擁有深厚底蘊的文學北京、文化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