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與文學創作的奇遇 ——普羅旺斯文學的傳統與現實
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包括羅訥河、阿爾卑斯山區和地中海沿岸,擁有獨特的文化和語言。普羅旺斯在文學想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有享譽世界的梵高、塞尚,還誕生過一批又一批文學家,從中世紀的行吟詩人,到都德、米斯特拉爾、博斯科、帕尼奧爾、吉奧諾等現當代作家。他們筆下的普羅旺斯是真正的美學故鄉,是地域文化與文學創作的一次奇遇。
風情悠揚的普羅旺斯抒情詩
普羅旺斯文學起源于11世紀,內容以貴族抒情詩為主,形式講究,格調典雅,極具文學性,被稱為“普羅旺斯抒情詩”。這類詩歌由游走于宮廷與城堡之間的行吟詩人用普羅旺斯方言演唱,贊揚冒險征戰、建功立業的騎士精神。一方面,行吟詩人迎合貴族喜好創作并演唱作品,形成彼此相近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騎士在現實生活中的訴求也通過行吟詩人的詩歌而得到升華。
整體來看,中世紀的普羅旺斯文學是當時所有法國南方講普羅旺斯語的文學作品集合。普羅旺斯抒情詩正是普羅旺斯文學的主要代表,也是當時法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歐洲其他國家的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如意大利西西里流派詩歌和德國的日耳曼戀詩。它引導的用方言表達情感和思想的風尚,對西歐文化發展以及民族意識覺醒都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它極力抒發和弘揚的愛情觀念則具有更為廣泛的內涵和影響力。值得一提的是,14世紀著名詩人但丁是最早的普羅旺斯文學研究者,他在著作《論俗語》中以比較的視角研究了普羅旺斯文學。美國當代著名詩人龐德曾說過,普羅旺斯詩歌是世界兩大傳統抒情詩之一,從中幾乎誕生了現代所有詩歌。他直言自己的詩歌創作深受普羅旺斯詩歌的影響。應該說,使用普羅旺斯方言和宣揚騎士精神是普羅旺斯抒情詩的兩大文學表征。它們穿越不同國度,歷經時光流轉,依然具有恒久的藝術魅力。
蓬勃復興的當代創作
作為“法國南方文學的鼻祖”,19世紀的普羅旺斯作家都德在《磨坊文札》中以真摯的情感和簡約的筆調描摹出一幅幅活色生香的普羅旺斯風情畫卷。進入20世紀后,米斯特拉爾、博斯科、帕尼奧爾、吉奧諾等普羅旺斯作家也紛紛走向文學舞臺,繼承傳統,開拓創新。他們的創作以小說、雜文為主,兼有詩歌和戲劇創作,這讓源遠流長的普羅旺斯文學顯示出蓬勃復興之勢。
19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斯特拉爾擅長以普羅旺斯方言創作詩歌,嫻熟運用故事情節的連接貫穿手法,為讀者呈現普羅旺斯的風光、記憶、古老的風俗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吉奧諾運用想象和隱喻,將古希臘移植到普羅旺斯,制造關聯,拉近時代,打亂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從而把現實中的普羅旺斯變成了想象中的南方。帕尼奧爾作品語言簡練,格調清新,充滿生活情趣。他的作品往往采用兒童視角,以“童年回憶錄”的形式講述小主人公和家人在普羅旺斯鄉間度過的美好時光,風格樸實親切,充滿溫情描繪。博斯科的作品大都以普羅旺斯山區為背景,善于刻畫自然環境中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他深受古典主義影響,其作品多以人物對話推動情節發展,節奏緩慢,其間還夾雜有普羅旺斯方言。作品透過對普羅旺斯風景的描摹,幫助讀者觀察自然并洞悉人性,具有不凡的審美價值和獨特的凈化功能。
自然空間是現代普羅旺斯文學作品中極其重要的元素。四位作家雖都描繪普羅旺斯,但這一空間的面貌卻各不相同。米斯特拉爾描繪阿維尼翁、圣雷米鎮等南方小鎮;吉奧諾描繪馬諾斯克、杜朗斯河谷和阿爾卑斯山脈;博斯科描繪阿爾卑斯山脈和河谷;帕尼奧爾則側重描繪普羅旺斯的鄉村空間。四位作家都將普羅旺斯的自然空間作為作品中重要的敘事空間,通過與城市空間的對比,將自然空間元素與具體的自然意象緊密結合,構建詩意的自然空間,從而開啟人物豐富多彩的精神空間。他們以現實的普羅旺斯空間為對象,運用再現、想象、象征等手段生產出表征化的符號空間,在自然空間與城市空間、現實空間與表征空間的對比中構建具有普羅旺斯特色的文學空間。
多元發展的審美實踐
為少年兒童寫作是當代普羅旺斯作家創作的一大方向。吉奧諾和博斯科分別來自法國南方城市馬諾斯克和阿維尼翁,普羅旺斯熾熱的陽光造就了他們關注人性、熱愛自然的品德與情操。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盧梭 “讓兒童回歸大自然”的教育思想的影響,認為為兒童寫作是一門崇高的藝術,而兒童讀者恰恰是最天真、最渴望的聽眾,具有最本真的審美能力。
吉奧諾的代表作之一《種樹的人》講述了一個名為埃爾澤阿·布菲耶的牧羊人用了30年時間將阿爾卑斯山上的荒蕪之地變成綠地的故事。作品語言平實,文字優美,節奏舒緩,結構勻稱,富有散文詩的雅致,被視為一篇生態主義宣言。根據這部小說制作的同名動畫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等20多項國際大獎。法國伽利瑪出版社和加拿大拉孔布出版社以彩色繪本的形式出版了吉奧諾的原作,推動了少年兒童對生態文學作品的品鑒。博斯科在《孩子與河流》中則以一名生性快樂、喜愛冒險的小男孩的視角,展現了法國南方的旖旎風光和迷人風俗。這部作品獲得過法國青少年文學獎,是法國青少年文學暢銷之作。
注重文學與電影的互動實踐是普羅旺斯作家另一大發展方向。帕尼奧爾和吉奧諾的文學生涯發端于戲劇、小說等文本創作,卻不以文學創作故步自封,相繼投入電影領域的創作陣營。兩位普羅旺斯作家積極投身“第七藝術”,為多部電影擔任編劇、監制、導演,甚至都創建了自己的電影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帕尼奧爾的大部分電影作品,不是取材于自己創作的劇本,便是改編自吉奧諾的小說,作品中洋溢著濃郁的普羅旺斯風情。帕尼奧爾以電影制片人的身份入選法蘭西學院院士,吉奧諾也擔任過戛納電影節評審委員會主席,兩人以文學與電影的跨界創作書寫著普羅旺斯文化的當代傳奇。
普羅旺斯的文化身份在它悠久的文學傳統和當代的現實變革中清晰可見。穿越歷史的長河,這片陽光燦爛的法國南方之地深深吸引著尋求安寧的文藝創作者。可以說,歷經歲月洗禮的普羅旺斯文學為文學家提供了一個優雅的舞臺,勾勒出一條從中世紀行吟詩人到現代小說家的文學、文化與文明的發展軌跡。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