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易絲·格麗克:她的詩如詠嘆調蔓延于塵世
從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這一獎項已走到第120個年頭。北京時間10月8日晚7時,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這是繼鮑勃·迪倫之后,時隔4年諾貝爾文學獎再次頒給了一名美國詩人。
露易絲·格麗克獲獎理由為——“她充滿詩意的聲音,樸素的美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她的詩回歸古希臘傳統
露易絲·格麗克是美國桂冠詩人,曾獲普利策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等。她1943年生于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975年開始在多所大學講授詩歌創作,現任教于耶魯大學。露易絲·格麗克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余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從《阿勒山》和《野鳶尾》開始,格麗克成了“必讀的詩人”。
“完全沒想到她能得獎,但她絕對是實至名歸。”格麗克詩集的中文譯者柳向陽表示,自己是因為特別喜歡格麗克的詩,才開始從2006年正式翻譯,“她是一位非常有個性的詩人,也是美國詩歌界一位重要的詩人,找到她不是一個特別難的事,但是當時翻譯出版詩集還是比較難的。”
“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柳向陽回憶,他在最初讀到格麗克的詩時,“僅僅兩行,已經讓我震驚——震驚于她的疼痛。”格麗克的詩作大多是關于死、生、愛、性,而死亡居于核心。在第一本詩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所以,在柳向陽看來,格麗克的詩給人一種特別冷、特別酷的感覺,同時,“她的詩是回歸古希臘傳統的,非常難得。”
柳向陽透露,目前格麗克百分之九十的作品都收入了已出版的兩本詩集中。在中文譯本的序言中,柳向陽曾寫到,格麗克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于她將個人體驗轉化為詩歌藝術,換句話說,她的詩歌極具私人性,卻又倍受公眾喜愛。但另一方面,這種私人性絕非傳記,這也是格麗克反復強調的。她曾說:“把我的詩作當成自傳來讀,我為此受到無盡的煩擾。我利用我的生活給予我的素材,但讓我感興趣的并不是它們發生在我身上,讓我感興趣的,是它們似乎是……范式。”
實際上,露易絲格麗克也一直有意地抹去詩歌作品以外的東西,抹去現實生活中的作者對讀者閱讀作品時可能帶來的影響,而且愈來愈決絕。柳向陽說,比如,除了1995年早期四本詩集合訂出版時她寫過一頁簡短的“作者說明”外,她的詩集都是只有詩作,沒有前言、后記之類的文字——就是這個簡短的“作者說明”,在準備中文版過程中,她也特意提出不要收入。柳向陽曾希望格麗克為中文讀者寫幾句話,也被謝絕了,她說她對這本書的惟一貢獻,就是她的詩作。
獲獎后詩集在網上銷量暴漲
露易絲格麗克獲得諾獎后,頓時在國內詩歌界引發熱議。詩人周瑟瑟重溫起過往的閱讀記憶,“2015年時我第一次讀到了她的詩作,她的寫作曾經讓我著迷,我很喜歡她女性細膩的感覺。一個詩人給世界帶來的并不一定是撕裂與絕望,她給我帶來的是對事物新的認識,在全球疫情災難中,她的詩也許會有療傷與撫慰的效果。”
《詩刊》主編李少君表示,由于翻譯家柳向陽的出色翻譯,露易絲·格麗克的詩歌在中國詩歌界廣為人知,“我同意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她的理由,‘因為她無可挑剔的詩意之聲,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生存普遍化’,這樣的品質如今非常難得,情感洋溢于日常生活,平靜的敘事蘊含詩意。”李少君認為,她的詩歌,既有抒情,也有敘事,更有人生嘆息,詠嘆調一般蔓延于塵世。
露易絲·格麗克的中文譯本在國內并不多見,世紀文景推出了她的兩本詩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世紀文景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兩本詩集都出版于2016年,當時出版也是源于譯者柳向陽的極力推薦。
兩本詩集中,《月光的合金》收錄了格麗克的四本詩集,《野鳶尾》《草場》《新生》《七個時期》,均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完整收錄了格麗克的《阿弗爾諾》和《村居生活》兩本詩集;此外還有早期五本詩集的精選,涉及的詩集為《頭生子》《沼澤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基里斯的勝利》《阿勒山》。根據最新京東數據,諾獎揭曉后,《月光的合金》30分鐘內的銷量是9月份日銷的近200倍,《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30分鐘內的銷量是9月份日銷的750倍。
“諾獎公布后,這兩本詩集都會緊急加印。”世紀文景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