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村里來了科技扶貧“智囊團”
中秋時節,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陳臺子村沐浴在午后的陽光中,寧靜祥和。
3年前,這個位于燕山深處的小村莊還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里出了名的貧困村,全村260戶村民,有一半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125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3年來,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修通了,路燈亮了,橋建起來了,田間作業路硬化了,村里小學用上了自來水。特別是引水上山工程完工了,今后再也不用肩挑背扛地上山給果樹澆水了。”提起3年來的巨大變化,陳臺子村支部書記王建華感激地說,“多虧了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派來的駐村工作組,不光把村容村貌、基礎設施搞好了,還指導村民依靠科技搞種植養殖,增產增收,村民們都說工作組是個‘智囊團’。”
陳臺子村耕地面積只有650畝,全村880口人,人均不足1畝,但山場面積達兩萬余畝,闊葉植被覆蓋率高,坐擁綠水青山。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駐陳臺子村工作組經過實地走訪,結合村情,依托村里豐富的資源,確定了陳臺子村產業扶貧項目:特色種養業、庭院經濟、紅色旅游業等。
“科技幫扶是我們學校的優勢,2018年駐村以來,我們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探索發展立足自身資源的產業項目,培養立村產業,為實現短期脫貧、長期致富打下基礎。”工作組組長、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數學與信息科技學院副書記兼副院長王偉說。
村民陳仲春就是工作組科技幫扶的受益者之一。2016年,他建起了牛車溝木耳種植合作社,頭兩年木耳產量低,品相也不好,賣不上價。“工作組知道后,專門把他們學校的菌類種植專家請到種植合作社,現場查看,研究分析,為我詳細講解木耳種植養護的技術要領。這兩年木耳產量、品相、價位都上去了,也敢擴大種植規模了,已經從一開始的10萬棒發展到現在的60萬棒了,接下來工作組還準備支持我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菌類新品種。”陳仲春說。
一花獨放不是春,如何讓每一戶貧困戶都穩定脫貧、長久致富呢?王偉和兩位成員孫學文、趙賡在村里走家串戶,征求村民意見,結合陳臺子村資源優勢和村內勞動力不足的現狀,提出了“發展庭院經濟,在陳臺子村推廣試種作物新品種,促進增產增收”的方案。
“我們為貧困戶免費發放葡萄新品種——陽光玫瑰苗種560棵,成活率接近100%;免費提供2.5萬株紅薯新品種——煙薯25進行試種,免費提供小米新品種50余斤進行試種,目前產量和品質都很好,計劃今年大面積推廣。”王偉說,工作組依托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的科研優勢,加大對陳臺子村農業產業升級的幫扶力度,讓貧困戶和村民們依靠科技力量實現脫貧,走向富裕。
“目前各家各戶的庭院都種上了陽光玫瑰葡萄,在后院山坡地散養‘溜達雞’,對小米、紅薯進行品種改良,增加附加值。”王建華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陽光玫瑰葡萄現在在南方每斤能賣到50元至80元,一個庭院至少能產1000斤,光這一項就能收入幾萬元。還有各家后院散養的雞都是吃野菜和蟲子長大的,下的蛋營養豐富,雞肉質地緊實,去年年底,一只雞賣到了120元,雞蛋10元1斤。小米和紅薯新品種去年試種就很成功,畝產量高,而且賣價高,比過去每畝至少增收1000元。另外,工作組還多次邀請農廣學校和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的教授來村里進行果樹栽培技術培訓,今年果樹也增產了。”
“庭院經濟的成功嘗試讓我們對陳臺子村脫貧致富有了充分的信心,也給了我們進一步拓展思路,謀劃下一步工作的底氣。”王偉說,通過查閱史料,工作組發現陳臺子村擁有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抗日戰爭期間的藏糧洞、藏槍洞、會議洞、放哨洞等遺跡依然存在,于是他們立即鋪設道路、修復保護古跡,將這些紅色遺跡整合打造成陳臺子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縣、市相關部門驗收,今年8月28日正式掛牌“秦皇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已有10個單位、300余人次前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村里貧困戶通過提供農家樂體驗和銷售土特產品實現增收1萬余元。
“不愁吃穿不愁住,有事可做有收入,這就是咱眼下的幸福生活!”陳臺子村最后一戶脫貧的貧困戶劉長秘說。在他身后的山坡上,自家的300多棵果樹結出了沉甸甸的果實,每個果實都閃耀著科技種植的光輝。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