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拉薩彩渠塘:治病又致富的泉水
41歲的德吉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還能下地走路。在拉薩市當雄縣羊八井鎮彩渠塘村,這個海拔4300米的小村落里,德吉在自家院內來回踱步,翹首以盼駐村工作隊隊長的到來。
德吉是彩渠塘村的新村民。她原來的家在那曲市尼瑪縣卓瓦鄉1村。尼瑪縣,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屬于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極高海拔地區,用當地人的話說,這里只有兩個季節——冬季和“大約在冬季”。
由于海拔高、氣候惡劣、條件艱苦,德吉患有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常年在輪椅上生活。和她一樣,當地很多人都患有高原風濕病。經過調研,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將德吉這樣的家庭集中搬遷到海拔相對較低、地熱資源豐富的羊八井進行綜合治療。
三年前,德吉坐著輪椅來到彩渠塘。“以前住土坯房,用水要去一公里外挑水,從村里去市里看病,要換好幾趟車顛簸600多公里,路上就要整整一天。”想到過去的日子,德吉心有余悸。看到眼前這一切,她話鋒一轉,“現在就醫方便多了。”
就醫方便,是彩渠塘新村民們共同的心愿。2017年12月12日,羊八井鎮最年輕的村莊彩渠塘村正式掛牌成立。當年,來自那曲、阿里、昌都的150戶683人陸續搬遷入住,其中風濕病患者有204人。
建村時間不長,受到的關注卻源源不斷。原籍縣的聯絡員來了,拉薩市人民醫院駐彩渠塘工作隊來了,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的專家也來了,只為給這些風濕病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療。成立高海拔風濕病康復研究基地;建設村醫務室,配齊醫生,全天24小時隨時就診;建立健康檔案,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守著溫泉邊,彩渠塘走出了一條“易地扶貧搬遷+藏醫藥健康扶貧”的新路。
搬到新家的德吉,成為拉薩市人民醫院副院長扎西羅布的結對幫扶對象。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德吉于2018年4月和2019年10月到拉薩市人民醫院分別做了左側、右側髖關節置換術。
“第二次手術三天后,我就可以下地走路了。”憶起那天的情景,德吉眼里放光。“現在的我,身體好了,心情也舒暢了。”正說著,拉薩市人民醫院駐村工作隊隊長達娃次仁來了。在他的陪同下,德吉乘車前往拉薩市人民醫院復查。
彩渠塘,從地下汩汩涌出的溫泉水既是村民們的治病泉,更是高原兒女的致富泉。和德吉一樣,格桑其美也是從那曲搬到彩渠塘。“以前冬天零下十幾度,我的肩膀、脖子總是疼得厲害。”指著院子里的藥浴池,格桑其美說,“這里氣候好多了,天天都能免費泡溫泉,我的風濕病好多了。”
除了風濕,格桑其美還有一塊心病——沒有穩定工作。“以前在那曲,我替人開大車,露宿風餐,收入非常不穩定。”現在,格桑其美在離彩渠塘不遠的藍色天國旅游景區當駕駛員,每天開班車接送員工上下班,每月有4700元工資。“現在身體好多了,工作也找到了,家庭有了穩定收入,我們要努力把日子過得更好。”格桑其美滿足地說。
格桑其美工作的藍色天國羊八井地熱旅游區以溫泉康養、溫泉沖浪聞名,2017年被納入拉薩市扶貧產業庫。目前已吸納彩渠塘村村民50多人就業,帶動當地勞務增收近200萬元。
這只是彩渠塘村眾多增收致富渠道之一。彩渠塘村第一書記德白介紹,目前全村已有152人實現穩定就業;實施綿羊育肥項目,2018年為150戶村民每戶增收3500~8000元不等,2019年又帶動全村增收12萬元;村里的手工編織合作社,村民自主創業開商店、茶館,也解決了不少勞動力就業。“彩渠塘的群眾有三個明顯變化:身體素質明顯提升,生產生活水平明顯改善,思想觀念明顯提高。”德白說。
離開彩渠塘時,晚霞滿天。復查歸來的德吉告訴記者一切都好,準備去開車的格桑其美向我們揮手告別。落日的余暉拉長了他們的身影,在屋頂鮮艷的五星紅旗的映襯下,高原兒女們闊步走在小康路上。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