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談 | 從“動物來信”中看兒童教育
動物來信系列 常立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動物來信系列包括《來自陸上動物的信箋》《來自水下動物的信箋》《來自空中動物的信箋》《來自滅絕動物的信箋》,用動物寫信的方式總結的關于世界的科學事實、歷史知識,其中有很多生命與生命溫暖的交流,也有很多令人心痛的現實。
說起“動物來信”這套書的創作,可謂千頭萬緒:科學,文學,歷史,地理,動物學,心理學,教育學……無論哪一根線頭都可能牽扯出一個世界。但因為我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一個師范大學的教師,一個有兩個孩子的父親,基于這三個身份,我尤其關注兒童教育方面的問題。就從這里說起吧。
談起兒童教育這個話題,一個關鍵詞一定會跳進家長們的腦海——焦慮。焦慮和動物有什么關系?動物也會焦慮嗎?
沒錯,動物也會焦慮。生存競爭的壓力無時無刻作用在動物身上,嚴重的競爭壓力產生的焦慮,不僅僅改變動物個體的行為舉止,而且會促成基因突變,促使動物“演化”。以這套書中的旅鴿為例,在十九世紀繁盛之時,北美大陸上旅鴿的數目有五十億之多,當時北美的人口才不過四千萬,但僅僅五十年左右,旅鴿就從這個地球上徹底消失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面對來自種群內外的激烈競爭,個體稍有差池就會被無情淘汰,所以自然選擇使得更能適應環境的基因突變擴散到整個族群,導致旅鴿的遺傳多樣性大大降低。當環境再度改變時,曾經的進化優勢變成了劣勢,嚴重同質化的旅鴿種群就此滅絕。
同樣的故事在動物世界一再發生,曾經因幼體輕盈而繁盛的菊石,因自然環境的改變,被覆蓋在水面的有毒物質侵蝕,漸至滅絕;幼體更重的鸚鵡螺卻因為沉潛更深而躲過一劫,存活至今,成為活化石。未來究竟會怎樣?到底什么技能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如果我們足夠真誠,會承認這類問題的答案是:不確定。
如何面對不確定性呢?自然史告訴我們的是:越是豐富,越是適應。某種生命可能因為大膽獨特的嘗試而毀于一旦,但多種可能的嘗試才使生命本身綿延不絕。比災害更可怕的是多樣性的衰減;比沉寂更悲慘的是只有一個聲音。
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未來,我在撰寫“動物來信”時,給自己提出了三個要求:
首先,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從動物的選擇來看,有滅絕動物、陸上動物、水下動物和空中動物四類;從文體的選擇來看,有書信體、詩歌、散文、說明文、尋人啟事、墓志銘等;從收信人的角度來看,有動物寫給人類的信,動物寫給動物的信,動物寫給植物的信,甚至還有動物寫給故鄉的信;從主題的角度來看,有親情、友情、愛情、戰爭、種族屠殺等;從情緒的角度來看,有愛慕、感激、信賴,也有憤怒、悲傷、仇恨……它們共同編織成一張交互網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兒童文學作品應該像我們生活的世界一樣無所不包。
其次,想象他人的共情能力是作家必備的能力。作家個人的視野可能有限,價值觀可能過時,但如果具有想象他人、理解他人的共情能力,他的作品將會超越時間的束縛,在遙遠的未來激起回聲。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是個典型的例子,具有反猶傾向的作家在嘲諷猶太商人夏洛克的劇作中,卻替猶太人說出了內心深處的聲音,在二戰之后成為反對反猶主義的經典臺詞。我希望《動物來信》能夠像《威尼斯商人》一樣,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起對他者生命的想象力,能站在不同生命的立場來思考問題、體驗情緒。這是成為優秀寫作者必須掌握的魔術。
第三,批判性思維能力是走向未來的護身武器。生活在信息時代,如何掙脫出信息繭房?生活在大數據時代,如何不被大數據控制?生活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才能不成為人形機器人?除了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外,別無他法。學會分辨事實與觀念,學會檢驗證據的可靠性,學會識別常見的邏輯謬誤,學會不給復雜事物以單一原因的解釋,學會應對不確定性……這些技能就是幫助孩子們在未來仗劍走天涯的“利劍”。
我希望這四本“動物來信”能夠成為孩子們在經歷未來風雨時的頭腦“武裝”,幫助孩子們在文字與圖畫之間、在一本書與另一本書之間、在謬誤與真相的互文中,為人類尋找值得擁有的價值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