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傳統文化活起來
好萊塢許多大片都取材于古希臘時期的史詩、神話和傳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反復使用。中國的影視作品在利用傳統文化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還有許多精彩絕倫的故事至今仍在沉睡。搶救傳統文化,刻不容緩,最好的辦法,就是能夠讓它們“活”起來。
對傳統文化的再學習與再認識
很多傳統文化中的常識正在成為陌生化的疑難雜癥,到底有多少讀書人知道“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指睡覺的床,而是井欄,還有多少人在用“七月流火”來形容天氣炎熱,又有多少人能正確理解“萬人空巷”到底是人多還是人少?中國風動畫短片《相思》以王維的詩句貫穿全片,“復活”了清朝名士王初桐的人生,畫面很唯美,但因為將相思子紅豆誤解為能吃的紅豆,還反復出現紅豆粥畫面和吟詠唱頌王維詩句,讓人捶兄頓足,扼腕嘆惜。
我們對一些具體的文化成果的認識和解讀也存在一定局限,要么流于膚淺,要么“只知一面的鑼,不識兩面的鼓”,對中華文化成果的豐富性認識不足。比如:中國的神話傳說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豐富,思想深邃,需細細咀嚼,慢慢品味。讀《大禹治水》我們強調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公而忘私精神,讀《后羿射日》著眼于后羿為拯救蒼生的獻身精神,讀《愚公移山》強調愚公鍥而不舍的執著精神,但是,我們恰恰忽略了這些神話從不同側面共同表達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蘊藏著獨一無二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洪水來了,不是爬上諾亞方舟逃跑,而是勇敢與洪水作斗爭,最終治服洪水;天上出現十個太陽,生靈涂炭,不是獨自躲避,而是舍身射下多余的九個太陽;大山堵住了出路,不是搬家逃離,而是將山挖掉運走。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舞干戚,也都是這種百折不回毅力與抗爭精神的集中體現。
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人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既有講故事的傳統,也有聽故事的習慣。有的作家受西方文學影響,嘗試寫無情節、無人物的小說和戲劇,結果本土讀者和觀眾并不買賬,并且一味復制模仿外國,反而丟失了自身獨有特色。所以,還是要講故事,講述情節完整、新穎獨特,充滿想象力、創造性和引發共鳴的故事。
《流浪地球》雖有爭議,但其無疑是一部“講好中國故事”的現象級影片,也是一部代表著多維度人文思考的中國科幻片。《流浪地球》的大背景,是太陽的衰微和太陽系的毀滅。這不僅僅是科幻想象,而是遠慮于人類面臨終極命運的思考。在現有的宇宙理論下,一切都終將毀滅,人類將面臨滅頂之災。在以往的科幻作品中,人類往往以出走的方式尋找新的生存空間。這一次我們并沒有只身躲避,遠離災難地,而是選擇了自救的方式,全人類團結起來,給地球裝上引擎,帶著這個一直賴以生存、繁衍生息的家園一同遷徙,逃離災難。電影在敘述故事與創新情節的同時表現了國民“戀家”的故土情懷和家園意識,更加貼合中國傳統的哲學色彩:重視個體與他人、家庭、自然以及宇宙之間相互依存關系。人類的進步在跟太陽系的毀滅賽跑,這不僅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夸父追日》中與自然抗爭、與時間追逐、與太陽競走的夸父。夸父逐日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電影中的“我們”不甘心家園毀滅,不愿這燦爛的文明如齏粉四散,于是勇敢追求,堅毅執著,掌握自己的命運,甘為人類造福,這就是中國傳統精神的現代呈現。
此外,故事主角設置為年輕一代的“后浪”,這群“執拗”的少年們在千難萬險前百折不撓、奮不顧身的精神,體現了中國青年們立足華夏、融入世界的自信,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品格的生動詮釋。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發號施令的主導者是聯合政府,故事盡管發生在中國,主角雖是中國人,但這都是全球行動的一部分、一個典型、一角縮影。主動將自己融入世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反而更彰顯出文化自信與胸懷格局。
塑造故人的新剪影
中國有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讀者有自己的閱讀習慣,那些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都是以典型形象的方式廣為流傳的,幾乎每一時期,我們都能讀到西游故事的不同版本,在銀幕上看到孩提時代就熟知的孫悟空、哪吒、白娘子等故人的新剪影。
一個民族的神話傳說往往是這個民族記憶的活化石,而神話中的人物形象,作為民族神話傳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主要動力,更是解讀民族精神的重要線索。
盤古、夸父、后羿、黃帝、炎帝、神農氏、燧人氏、伏羲、女媧、精衛、大禹……這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閃光名字都與中華文明、上古傳說、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可惜由于高作典章的古老形式,大眾讀者難以親近,他們至今似乎都還是標簽化的扁平形象,仍以一些模糊不清的文化符號與我們相伴而行。如果通過文學寫作或藝術方式,把他們塑造成生動鮮活的典型形象,將會更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傳播。
電影《捉妖記》讓大家記住了靈動可愛的小妖王“胡巴”,它通體渾白形似蘿卜,頭頂一簇綠蘿卜纓、精靈雙耳,面似孩童,四手兩足。這人物的原型源于《山海經》中的神鳥“帝江”,“帝江”乃六足神獸,身體形似皮囊,周身通紅,六個爪子,四個翅膀,樣貌并不可愛,但擅長歌與舞。導演許誠毅在創作過程中刻意淡化掉帝江身上兇惡的性格特點,把胡巴設計成討人喜歡、善良單純、呆萌撒嬌且能歌善舞的形象,整體外形和神話原型較為貼合。此外,影片從《山海經》《聊齋》等古籍中尋找奇珍異獸,借中式志怪的皮汲取靈感,設計出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一眾東方妖怪形象,如“四翼妖”,豹子的身上長著飛鳥的翼,取自瘟神絜鉤(形如野鴨卻長著老鼠尾巴)和獙獙(狀如狐而有翼)兩種異獸特征的組合。因此,《捉妖記》構建的妖怪世界深入人心,讓人過目不忘,其中妖怪形象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繼承傳統的同時,注入了當下流行的“萌文化”元素,褪恐怖的妖怪外衣為可愛萌妖,同時賦予妖人情人性,他們不僅有人類的情感,會談情說愛、歌唱舞蹈、互相捉弄,還具有獨特的妖語和細膩的表情變化。這種以傳統文化為根源,輔之以現代藝術手法的方式,為我們當下更好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富有傳統民族文化特色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多維電影技術的廣泛運用,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接受和弘揚大有裨益。2016年的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創意源于《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故事引線依托這個哲學寓言故事,闡釋引申了絕對自由的命題。人物角色名字引于古籍典故(椿、鯤、湫、白澤、帝江等),講述了掌管海棠花的女孩椿與人間男孩鯤互相犧牲、守護和成全的故事。盡管在故事敘述缺乏張力、情節不夠順暢、角色塑造粗糙等方面飽受爭議,但這一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融合了上古神話元素的“中國風”電影拍得很漂亮,在杜比全景聲等技術支持下,充滿想象力的空靈世界、細膩貼合的配樂、充滿新式中國的元素,得到全方位統一,其瑰麗華美的手繪質感、多維立體的鏡頭場景和混沌遼闊的東方意境展現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褒揚。
新媒介技術中的增強現實技術、混合現實技術雖然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但也將助推中國傳統文化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無縫對接中進行展示,在受眾眼前“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