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有愛
2020年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曠世疫情席卷中華大地,其來勢之猛,傳染之劇,治療之難,始料未及。長陽,這個地處鄂西清江流域的民族縣、山區縣、老區縣,同樣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一
2019年臘月的長陽山鄉,和往年沒有什么兩樣,大家忙著準備年貨,期盼遠方親人歸來,過一個熱鬧祥和的新年。對于新冠疫情,僅僅是一個遙遠的傳說。
總以為病毒與我們毫不相干,其實它已悄悄潛入到我們身邊。
2020元月19日,第一個發熱病人走進了縣人民醫院發熱門診。這位來自咸寧的殷姓小伙子,準備來長陽親戚家過年。來長陽之前,自感身體不適,于是自覺隔離,然后主動去縣醫院定點發熱門診就診。三天后,被確診為新冠肺炎。
長陽春節從武漢返鄉的有近18000人,位居宜昌市第二。他們分散在全縣各個角落,可能就是一顆顆定時炸彈。要從全縣幾十萬人中篩選出發熱病人,將他們接到縣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進行再篩查,確診并實施救治,其工作難度絕非等閑。據3月19日統計數據,全縣累計篩選出發熱病人530多人,其中100多人住在鄉下。
隨著住院病人激增,發熱病人不斷被確診,一場大考就在眼前。
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是戰時的最高權力機構,疫情防控,疾病救治,吃喝拉撒,生產生活,凡民生的大事小事,此時都在指揮部的工作范圍之內。疫情期間,縣指揮部共簽發命令、通告、請示、通報、方案等各類文件七百多個。
這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日子。自成立到疫情解除,指揮部燈火常是徹夜通明,會議開到凌晨一兩點是經常的事,領導們的眉頭從沒有舒展過?!皠濋_手機屏,先祈禱,不愿看到那個陽性指標,那是我父老鄉親的生命符號……”這是指揮長趙吉雄書記《戰疫情》中的詩句。隨著疫情一天天加重,困難一天天增多,特別是當第一例死亡病例出現以后,領導們的臉上更是寫滿憂郁,指揮部被一種不安氛圍籠罩。
疫情來勢兇猛,誰也沒有做好準備,縣防疫指揮部開始將定點發熱門診放在縣中醫院老區新橋醫院,那里原是縣中醫院的感染病區。
新橋中醫院條件簡陋,只有20多張床位。從1月19日接診第一例新冠病人,到1月31日,這里發熱病人就滿員了,顯然,我們低估了疫情的兇猛。1月27日,也就是正月初四,指揮部征用龍舟坪鎮老衛生院備用。發熱病人增勢迅猛,僅一天時間,龍舟坪鎮老衛生院發熱病人再次滿員。指揮部再次決定,將四沖灣中醫院的病人轉到津洋口新中醫院,用一天一夜的時間改造四沖灣中醫院。沒想到的是,到2月6日,四沖灣中醫院病區再次爆滿,并且出現了危重癥病例。
2月3日,縣委縣政府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做出了最為艱難的抉擇,將剛投入運行的新中醫院病人全部轉到縣人民醫院,讓輕癥病人回家治療。在36小時內對新中醫院進行改造,作為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新中醫院新冠開診期間,沒有參與一線救治的中醫院職工被安排到道路卡口、社區留觀點工作。
相比抗疫初期武漢病人一床難求,長陽患者一人一間房,條件算是奢侈了。但是,住院環境改善,疫情并沒有出現向好的跡象,相反,病重和危重患者還在不斷增加,領導和醫護人員憂心如焚。
危急時刻,以宜昌市二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王慶海為組長的專家組馳援長陽,為長陽疫情防控及醫療救治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和科學的業務指導,大大提振了戰勝疫情的信心。指揮部及時調整救治管理部署,縣衛健局副局長龔亦學由原來的疾控組組長調整為醫療組組長。龔局長剛做過肛腸手術還沒有完全恢復,臨危受命,沖上一線。
專家組每天對所有患者的血常規、CT、超聲、心電圖等進行認真梳理和篩查,分析研判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疫情很快出現轉機,重癥和危重癥患者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重癥病例逐漸減少。
專家組不僅帶來了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理念,崇高的敬業精神和職業操守也濡染和熏陶著長陽醫護人員,胡濱、龔萬寶、黃小宇、李俊鋒等一大批專業骨干在抗疫一線迅速成長,成為抗疫的中堅。
來說說那些在抗疫中用血肉之軀阻隔病毒的女同胞吧!縣衛健系統參與抗疫人員共1114人,其中女性704人,而戰斗在最危險前線隔離病區的醫護人員187人,其中女性139人。這些女醫護人員,從走進病區的那一刻起,就抱定向死而生的決心,以纖弱的身軀扛起生命之重,她們所表現出來的臨危不懼和堅韌不拔,讓人心生敬意。
秦艷杰,長陽縣人民醫院內四科護士長。2月4日晚上,她接到赴新中醫院擔任新冠救治四病區護士長的通知。當她提著行李與父母揮別,電梯門緩緩關上的那一剎那,對前路未卜的擔憂和恐懼,對父母的虧欠與不舍,一時涌上心頭。那是一種生死訣別的悲壯,她的淚水奪眶而出,相信所有一線的醫護人員有著共同的情感經歷。平時,她們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抗疫中,她們掩藏了美麗和親情,剪去漂亮長發,給心愛的寶寶斷奶,再也沒有時間恐懼悲傷,兒女情長,從此就是戰士,只有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護士覃丹,發現68床的奶奶大便又失禁了,她二話沒說,開始為奶奶更換衣物,擦洗全身,然后將臟衣服默默清洗干凈。醫護人員一進隔離區,穿上防護服,六小時不吃不喝。女人若遇上生理期,那種尷尬與難受不好啟齒,只能隱忍。有一位叫覃歡的小護士,平生第一次全副武裝進入隔離區。由于戴著多層口罩透氣性差,她一穿上防護服渾身就開始冒冷汗,最終還是忍不住吐了。為了不耽誤病人救治時間,不浪費緊張的防護裝備,她把嘔吐物又咽回到肚里了。后來,只要飯點離接班時間近,她就只敢吃很少的東西。
與病毒周旋,其風險像是走鋼絲。縣人民醫院內科四病區副主任新冠肺炎隔離一病區主任秦榮說:“我告訴自己,凡事細心再細心,要做到極致,我不愿意團隊的任何一個人暴露在不安全的環境里,我帶著健康的他們進來,也要帶著健康的他們走出病區!”護士長秦艷杰暗暗囑咐自己:全身心守護救治那些無辜生命的同時,一定要精心呵護好自己和戰友,全身而退。
抗疫任務結束,所有醫護人員毫發無損。
2月2日晚上6點多,榔坪鎮中心衛生院接到梓榔坪村發熱患者楊某夫婦的求救電話,院領導安排醫生王宋珍,司機陳相及護師陳姍姍去接病人。梓榔坪,海拔1800多米,與秭歸縣接壤。天寒地凍,路面冰雪,救護車在一陡坡急彎處打滑,差點墜入山谷。3人下車用車燈照路,然后用雙手清理路面冰雪。危急時刻,聽到喇叭聲的附近村民趕來幫忙,冰天雪地里終于刨出了一條“生命通道”。平時3個小時的車程,竟用了近6個小時,回到醫院已是午夜。
病人楊某已高燒到39.5度,身體極度虛弱,患有嚴重的類風濕病,已經沒有力氣邁開雙腿。情急之下,王宋珍毫不猶豫將他背上二樓登記,然后又將他背到一樓放射科檢查。檢查完后,再將他背上二樓病房,之后又陪同楊的妻子做檢查。當安頓好病人,天就快要亮了。
且不說一個小女人背一個大男人需要多大力氣,疫情期間,在沒有確診的情況下,背一個發熱病人,對于一個醫生來說,需要怎樣的勇氣!“如果說連我們醫生都怕感染的話,那這些病人誰去管!?”王宋珍這樣說。
中醫院作為長陽抗疫救治主戰場,中醫藥在抗疫中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抗疫一線工作人員普遍服用長陽中醫院熬制的預防湯藥,所有人員無一感染。中藥膳食,不僅讓患者感受到心理慰藉,對病人后期康復效果也十分明顯。長陽新冠肺炎住院167人,確診病例50例。除4名危重病人因基礎疾病等原因無力回天以外,其余患者均陸續治愈出院。
4月5日,長陽中醫院再次開業,是全宜昌市最后一個復產的新冠定點醫院。從元月19日第一個病人走進中醫院,到3月22日最后一個確診患者治愈出院,歷時兩個多月??挂呓Y束,醫院全面消毒,檢測采樣200多個點,對任何一個敏感點都不放過,經市檢測中心檢測,無一陽性標本,達到了消毒復產的最高標準。兩個多月來,縣中醫院醫療業務全面停滯,全員參與抗疫,全部醫療資源被征用,為長陽抗疫,縣中醫院做出了重大犧牲!
隨著疫情消退,全縣人民的心開始逐漸放晴。3月22日,防控指揮部副指揮長裴新顏副縣長發出了一條令人欣慰的微信:3月22日,永遠記住這個日子。長陽最后一名確診患者治愈出院!長陽確診病例清零!千言萬語匯在三個字:不容易!
答卷提交,且成績不俗。真的,勝利來得太不容易了!
二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疫情不斷上升的那幾天,國人對《國歌》的理解從來都沒有如此真實而深切。《國歌》所激起的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悲壯的愛國情懷,匯聚成萬眾一心的強大抗疫力量。
新冠疫情牽動著長陽人民的心。在沒有疫情的鄉村,淳樸的老百姓總在想,能為武漢做點什么?
磨市鎮三口堰村在全縣最早發起集體捐贈活動。三口堰村是長陽東南緊鄰宜都市的小山村。2月初,一次偶然的微信聊天,三口堰村書記江峰從在武漢卓爾萬豪酒店工作的老鄉陳晨口中得知,他所在的酒店緊缺新鮮蔬菜。
萬豪酒店就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附近,酒店住著上海醫療隊、中國北京中醫團隊、陸軍部隊醫療隊共370多個醫務人員,主要負責火神山醫院和金銀潭醫院的醫療救援,酒店為他們提供生活服務。
得知這一消息,江書記立即想到,一定要幫他們渡過難關!于是與幾位村干部一合計,在村微信群里發出了向武漢捐送蔬菜的倡議,約定兩天后統一收取運至武漢。
倡議一經發出,應者云集。通過自送和志愿者上門接貨,幾個小時就收集到鮮菜干菜臘肉等近二十個品種的物資共10噸。76歲身高僅1米5幾的彭家秀婆婆用木背架送大白菜的照片發到網上,一時成為“網紅”。
菜收夠了,運輸卻成了難題,因為風險太大,原先聯系的司機不想去了。然而武漢告急,決不能辜負百姓的一片愛心和武漢同胞的期待!江書記暗下決心,一定要把事情辦成。幾經輾轉,終于聯系到縣清江市場百譽智慧物流公司,他們正好在開展免費運送抗疫物資的愛心活動,公司派司機劉池武來幫忙。
根據縣疫情防控指揮部命令,早在1月25日,長陽全境交通停運,主要交通干道就封閉了??蓜煾荡藭r在長陽鄉下大堰親戚家,他的大車鑰匙在縣城家里。大堰離縣城幾十公里,沿途要通過好多道關卡。劉師傅沿途不僅要不斷出示相關證明,還要反復解釋。終于到了縣城,又遇上麻煩,小區不讓進。經反復說明緣由,出示健康證,并讓小區門衛陪同,保證進門取了鑰匙就走,問題總算解決了。
疫情期間,出行太難,去武漢更是難上加難。如果現在不想去武漢,找一條理由足夠了;如果真要去武漢,還要找好多條理由。出縣必須鄉鎮黨政一把手簽字才放行。但這個字不好簽,誰要真被感染,簽字的就成了千古罪人。
有人勸江書記不要去武漢,就送宜昌醫院算了。磨市鎮鄉鎮黨政一把手卻是堅決支持:“如果都這樣想,那武漢人吃什么?”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劉師傅做好一切防護措施,車上備足礦泉水,方便面,并帶上一件軍大衣,以便困了裹著打個盹。2月9日晚上10點半,他獨自出發了。沿途沒得吃,沒得喝,沒得住,天氣寒冷,這都不是事兒,怕的是病毒。他就像個生化部隊的戰士,把防護服裹得緊緊的。連夜奔突,第二天清晨,一大車蔬菜就送到了卓爾萬豪酒店和萬科君瀾酒店。他不敢稍作停留,然后拼命往家里趕。然而,家現在是回不了了,須先隔離14天。
緊接著其他幾個村也迅速行動起來。
救師口村得知入駐浙江省、江蘇省援漢第二批醫療團隊230人的武漢四季鑫寶來大酒店蔬菜緊缺,村委會迅速組織近200戶村民參與,僅一天時間,就籌集到農特物資15噸,另外將募集到的現金購買了2000斤清江活魚。2月12日,由劉萬照、劉萬桂、高登明3名本村志愿者送往武漢,報酬分文未取。
六十多歲的村民張昌頂,與87歲的老母親和一個手有殘疾的兒子共同生活。精準扶貧中,政府給他兒子安排了一個保安公益性崗位,他感激不盡,此次捐贈活動,執意要捐1000元。村干部看他困難,勸他少捐點,他急了:“政府對我這么關心,國家有難,我怎么就不能做點貢獻呢?”
2月11日,花橋村農民也自發組織捐菜活動。微信群一吆喝,僅三個小時就捐出蔬菜25噸!一個只有三分地菜園的安置點搬遷戶把田里的菜全部捐出,有村民還捐了自家做的香腸。
羅成是花橋村網箱養魚專業戶,為保護清江,清網行動把網箱拆了,他家損失不小,本人因此有怨氣。但聽說要送菜到武漢,他自告奮勇,主動請纓:“讓我去,我家有大車!”他獨自開車將菜送到同濟醫院和武漢部分社區,既沒要車費,也沒要工錢,沿途生活自己解決。隨后他跟鎮政府辦公室高主任打電話:“以后疫情防控用車,你們只管喊我”。
烏缽池村是縣中醫院扶貧幫扶村,也組織了向縣中醫院的捐贈活動,一位養雞專業戶捐出了自家120只待售土雞。
磨市鎮是長陽移民大鎮,清江電站庫區淹沒了他們美麗的家園,他們為國家建設做出過重大犧牲,這些自發捐贈的村都是貧困村。
長陽最偏遠的貧困村中溪村是縣人民醫院對口幫扶單位。過去幾年,醫院職工為村里捐款,上山為鄉親們義診,中溪人在人民醫院住院費用減免,樁樁件件,鄉親們都記在心里。疫情正值年關,在外打拼的人回了家,以覃衛國為首的幾個年輕人便發起向縣人民醫院的捐贈慰問活動。倡議書一發出,整個山村立馬火爆,遠嫁他鄉和在外地成家立業的中溪人也紛紛解囊。村民李承池夫婦用兩天一夜時間,打了17箱豆腐。覃守亮家開糖果作坊,捐了300斤糖片子,他不無歉意地說:“自家產的,也不是什么好東西,也不曉得他們喜不喜歡”。
兩天時間,共收到臘肉、雞蛋、土豆等生活物資幾十種,現金50000多元。捐款買了10頭大肥豬,1000斤菜籽油。清江鎖鳳灣輪渡早已停開,聽說送慰問物資,二話不說,立馬開船。車輛下河再上山,翻越白雪皚皚的火燒坪,7個小時的顛簸,才送到人民醫院??h城賓館沒有開業,吃住都是問題,好在先有準備,自帶了干糧。然后連夜往回趕,一天一夜,來回跑了四百多公里山路。
采訪中,被更多的事感動。過往人們眼中的吝嗇人,人見人怕的扯皮佬,抗疫中都深明大義,熱心支持,彰顯出人性的善良。
當了解到百譽公司為三口堰村義務運輸蔬菜去武漢的事跡后,我就想見見這家公司老總。沒想到原來是一個年僅31歲的小帥哥,他叫吳鍪,別人稱他“鍪哥”。
疫情暴發,縣團委向全縣青年發出參與抗疫的號召。吳鍪第一時間站出來響應,擔當起青年的責任。全縣生產生活物資運輸受阻,縣防疫指揮部下達封城命令的當天,吳鍪就主動聯系縣抗疫指揮部,承諾提供4臺廂式貨車、1臺冷藏車、8臺倉柵車、1臺依維柯,負責全縣城鄉生活物資、農村畜牧業生產物資配送,并免費運輸醫療物資、募捐物資和指揮部物資。
公司共抽調17名工作人員堅守抗疫一線,物流車隊從1月25日封城到3月10日生活秩序初步恢復,40多天來在大山中穿梭,通過公司旗下的43條線路,148個縣、鄉、村三級站點,累計運輸農村基本生產生活保障和防控物資200余批次3000余噸,為農村向外運輸銷售農產品30余噸。因為他們的周到服務,全縣無一村物資匱乏。同時公司義務運輸疫情防控物資120余噸,給醫院、疾控等一線抗疫單位募捐蔬菜20余噸,給困難群眾募捐蔬菜10余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