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生態批評的超越性
生態批評家布伊爾將生態批評研究大體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屬于生態中心主義批評。生態批評者批判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它是生態危機的文化根源,提倡生態中心主義,主張進行荒野文學批評,主要關注白人男性作家的自然寫作,挖掘其生態思想和生態智慧,并致力于生態批評理論建構。第二階段立足環境正義,以生態女性主義和后殖民生態批評為代表。盡管這兩種批評理論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隨著生態危機加深和生態批評發展,缺陷也日益暴露。首先,其思想基礎生態中心主義割裂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其次,它批判人類中心主義,但在認識上有泛化傾向,忽視了生態危機的歷史和現實根源,割裂了自然與社會的關系,遮蓋了生態危機真相,弱化了生態問題的現實關切。最后,文本范圍狹窄,形式研究薄弱,批評內涵和方法單一,削弱了理論的闡釋力,限制了生態批評問題域和適用性,導致理論與實踐斷裂。這些都阻礙了生態批評的深度發展。
在上述背景下,以辯證統一的自然觀、人學觀、社會觀和歷史觀作為思想基礎,以資本主義制度為批判目標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批評成為一種全新而可行的生態批評話語。馬克思主義生態批評在突破目前生態批評困境、推動生態批評向縱深發展等方面,都顯示出鮮明的超越性。
辯證統一的人本自然觀
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最根本的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該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決,進而引起生態批評的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肯定生態價值而忽視人文價值的生態中心主義、肯定人文價值而忽視生態價值的人類中心主義、突出性別和種族視角但對人類的利益關注不夠的生態女性主義和后殖民生態主義等。馬克思主義獨特的人本自然觀可以彌補這些不足,并解決這些爭端。
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是人類史前的自然和處于人類認識或實踐之外的自然;人化自然是人類通過實踐作用于自然,打上了人類認識和實踐烙印的自然。自然是人類之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靠勞動實踐從自然界獲取生產和生活資料,自然是人為了生存而必須與之持續交互的、人的“無機的身體”,人具有自然屬性。離開自然,人類生存及其一切勞動實踐將不可能。人與自然不可分割。同時,人又是類存在物,具有社會屬性。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是人的本質屬性,也是連接人類與自然的中介,人通過勞動實踐與自然界發生關系,這就是生產力;人在勞動實踐中也形成人與人的關系,這就是生產關系,由此確證人類自身社會存在的屬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通過實踐將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的過程,“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自然史與人類史辯證統一,不可分割。人類、自然和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類社會是人類與自然的結合體,社會與自然緊密聯系,不可分割。正如馬克思所說,“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
人類與自然具有統一性,破壞自然就是破壞人類自身“無機的身體”。馬克思主義的獨特自然觀包含著人是自然組成部分而自然是人化自然的思想,將自然納入人類實踐范疇,成為“歷史的自然”。其歷史觀和自然觀、人類史和自然史內在統一,既不是生態中心主義,也不是人類中心主義,解構了二者對立,解決了兩者爭端。該思想基礎使馬克思主義生態批評實現人類、自然與社會的有機統一,人類自然性與社會性統一,人類史與自然史統一,生態正義和社會正義統一,超越當前一切生態批評,可謂突破當前生態批評困境的根本。
具體現實的批評目標
第一階段生態批評的靶子是人類中心主義,第二階段生態女性主義和后殖民生態批評的批評目標分別是人類中心主義和男權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或生態帝國主義)。這些流派都批判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它是生態危機的根源,但這一文化認識有泛化傾向,忽視了生態危機的歷史和現實根源,遮蓋了生態危機真相,弱化了生態問題的現實關切,導致其帶有烏托邦色彩。究其根本,這些流派沒有對人類中心主義進行深入探討,概念含糊,造成自然與社會分裂。
楊通進考察了人類中心主義的三層含義。第一層是生物學意義的人類中心主義,即人具有生物屬性,必然維護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以人自身為中心。第二層是認識論意義上的,即人所提出的任何環境道德都是根據自己思考而得出,都是屬人的道德。第三層是價值論意義上的,理論核心是: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則的唯一相關因素,在設計和選擇道德原則時,我們只需看它能否使人的需要和利益得到滿足和實現;人是唯一道德代理人,也是唯一道德顧客,只有人才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人是唯一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都只有工具價值,大自然的價值只是人情感投射的產物。生態批評批判和主張超越的不是生物學和認識論意義的人類中心主義,而是價值論意義的人類中心主義。馬克思主義生態批評對生態危機的批判超越第一階段以大地倫理學、深層生態學和自然價值論三大流派為代表的倫理批判,及第二階段以生態女性主義和后殖民生態主義為代表的文化批判。倫理批判明顯的缺陷是把人看作地球生態系統的普通一員,僅把人當作生物學意義的自然人,忽視了人的社會性,淡化了生態批評的人學品格。而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和后殖民生態批評的現實性和實踐性依然欠缺,暴露出烏托邦色彩。
馬克思主義生態批評對生態危機的批判轉向了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工業化導致城市人口激增,消耗掉大量糧食,但城市人口的排泄物沒有回歸土地,而是排在了河里,不但引起污染,而且引起城市與農村、人類與土地(自然)之間新陳代謝的斷裂,最終釀成了全球生態危機。這一認識具有理論上的深刻性和實踐上的可操作性,克服了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分離,提升了生態批評的現實性。
“美學的歷史的”批評原則
第一階段生態批評立足自然寫作,主張生態中心主義批評,堅持生態利益至上,強調人的自然性,但忽視人的社會性,降低了文學的人學品格,受到環境正義者和第二階段生態批評者的質疑和批判。第二階段生態批評主張環境正義,突出了性別和種族甚至階級視角,女性主義和后殖民文本進入批評視野,但對文學作為“人學”的本質屬性中“人”的社會性認識尚不深入,對人類的類利益重視不夠,對人類、社會、自然之辯證統一關系探討不夠深刻,導致理論帶有烏托邦色彩,文本范圍狹窄。同時,當前生態批評主要是挖掘和闡釋作品生態意識和生態智慧,屬于外在研究,內在研究(形式或審美研究)方面依然欠缺。這些都削弱了生態批評理論的闡釋力和適用性。而馬克思主義批評獨特的人學觀和“美學的歷史的”批評原則可為生態批評提供理論資源和方法指導。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一種類存在物,人的類本質就是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對象性存在和社會性存在。實踐是人的本質屬性,也是同動物的重要區別。人是一種對象性存在,人在自由自覺的勞動實踐中把自己的物質和精神力量運用到對象上,這就是人的客體化,由此確證自己的本質力量和生命價值。這不但促成自然人化,也改造了人類自身,即人化自然、自然化人,人類與自然通過實踐實現了主客體辯證統一,可為生態批評形式研究或生態審美提供啟發。
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馬克思主義堅持文學是人學,是審美意識形態,主張“美學的歷史的”文學批評。這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批評的超越性,可為生態批評提供豐富的理論資源,并彌補生態批評形式研究不足的缺陷。馬克思主義生態批評可以社會歷史批評、意識形態批評、文本形式批評、生態敘事研究、文化研究等方法研究文本的生態主題和生態藝術。諸如人的異化、自然異化、人與自然解放、科技與自然的關系、資本主義制度批判、生態帝國主義和敘事、結構、修辭、風格、自然與人物塑造等話題都可進入批評視野。這不但能大大拓展文本范圍,開闊生態批評視野,克服文本狹窄的缺陷,同時也可提高生態批評理論的文本闡釋力,克服理論與實踐的斷裂狀態,大大提升生態批評的人學品格。
綜上,馬克思主義生態批評是一種全新的批評方法,以獨特的辯證統一人本自然觀解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克服了生態批評忽視人的社會屬性的缺陷;以資本主義制度批判克服了生態批評倫理和文化批判的浪漫主義色彩,增強了理論現實關切。其獨特的人學觀和“美學的歷史的”批評原則,大大拓展了生態批評空間,豐富了生態批評理論內涵和批評方法,克服了理論與實踐的斷裂狀態,在生態批評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具有廣闊的學術前景。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方馬克思主義生態批評研究”(17BWW01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