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利物之謂仁”提供的文化鏡鑒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人利物之謂仁。’疫情無情人有情,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會再來。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我們也能夠做到不惜一切代價,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們黨始終遵循的最高標準,通過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戰和大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了有力彰顯,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仁民愛物”的民本思想在新時代得到了最大化體現。
“仁愛”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核之一,在孔子的思想系統中,“仁”處于核心地位,其將“仁”與“德”實現了有機結合,認為愛好“仁”的人是至高無上的,所謂“好仁者,無以尚之”。如果說孔子的“仁”還過多強調于人與人之間關系層面的話,那孟子則把人與人之間的“仁”推加于萬物,并在“仁”思想中融合了“愛”的概念,提出“仁者愛人”“仁者無敵”等觀點,形成了愛親、愛民、愛萬物三個層次,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與之同時代的莊子則進一步凝練為“愛人利物之謂仁”,將“仁”作為社會發展的精神之柱、應世之跡和治世之具。可以說,孟子和莊子關于“仁”的思想實現了真正的交融匯通,并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傳統。
正是在孟子和莊子對“仁愛”思想的認知基礎上,北宋思想家張載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主張,進一步擴大了“仁”的實踐范圍,即強調世人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同輩,其以仁愛為核心,以“民胞物與”為基礎,將仁愛之心自內而外升華為對萬物之愛。到陽明心學時,則進一步提出了“天地萬物一體之仁”說,強調“仁愛”不僅是人心的德性存在,是主體之心,更是存于萬物且與萬物融為一體的本體存在,是良知本體,從而進一步豐富完善了中國傳統的“仁”及萬物的精神特質。
應該說,在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文化闡釋中,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之人,是具有大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善良之人,而對人民的真愛和大愛就是對其生命的保護,所謂“仁者愛人”,而愛人的具體表現就是敬民、愛民、憂民、恤民和富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基礎和希望就在于民,如果這個根本不穩,那就談不上國家的安寧。時至今日,這一遠見卓識仍散發著智慧的光輝,這與我們今天所強調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具有一致性。
世間萬物,人是最寶貴的,人的生命更是唯一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引用“愛人利物之謂仁”,實際上也是向全黨發出了號召: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仁愛之心”“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不僅是中國文化精神中的重要概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的文化力量,在全球抗疫的態勢下,也應該成為一些過度詮釋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國家的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