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文學熱之后是什么?“拉美思想譯叢”首部作品問世
日前,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啟書局“拉美思想譯叢”首部作品《面具與烏托邦: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剪影》正式出版發行。這部作品是20世紀30年代拉美民族意識復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引起世界注意的突破之作。
近期,該譯叢還將陸續推出《愛麗兒》《拉美社會思想讀本》等。
“拉美思想譯叢”由華南師范大學滕威教授、中國社科院拉美所魏然博士共同主編,集結國內拉美研究方面的一流學者、譯者,希望借此搭建一個跨學科、跨文化與跨語際的思想互動平臺,期待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在各自領域重新發現拉美,與之對話,以便檢視歷史、探尋多元化的未來。
據介紹,“拉美思想譯叢”計劃每年出版3至5本。滕威表示,該譯叢不是單純的翻譯項目,期待更多不局限于西方思想視野的朋友們也能熱情參與;希望繼20世紀80年代的“拉美文學熱”之后,國內能掀起“拉美思想熱”,從而為思考當下的全球危機吸收別樣的思想營養。
更全面系統的譯介亟待展開
“長久以來,當我們說起外國哲學、思想或理論時,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歐陸或英美的巨匠與杰作,但一問及第三世界,比如拉美和非洲的思想史,大家幾乎一無所知。每年國內翻譯出版的外國理論著作不計其數,但還是譯自西方發達國家的占絕對多數。”在“拉美思想譯叢”總序中,滕威談到了組織策劃這套叢書的初衷。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中國社科院拉美所、復旦大學歷史系拉美研究室、南開大學拉美史研究室等中國最早的拉美研究機構,譯介了一批介紹拉美歷史、地理、革命思想的著作,專題文選(比如復旦大學拉美研究室的“拉美問題譯叢”),以及一些研究拉美的專著。
這些書不僅奠定了中國拉美研究的文獻基礎,直到今天它們仍經常出現在國內拉美研究學者和學生的參考文獻中。
八九十年代,隨著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拉美”再次成為從學界到大眾的閱讀熱點,但這股熱潮卻局限于文學領域。各種拉美文學譯叢,加西亞·馬爾克斯、博爾赫斯等拉美文學大師的文集以及傳記、訪談、論著的出版幾乎未有中斷。
新世紀以來,隨著與拉美的經貿往來愈來愈頻繁,國內各種與拉美相關的科研機構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編譯出版了不少拉美政治、經濟方面的著作。但整體而言,涉及拉美哲學思想、批判理論的譯介還是相當稀少。
滕威認為,更加全面、系統的譯介工作亟待展開,這樣才能滿足日益壯大的西語專業的教學需求,逐漸為國內拉美研究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譜系,以便我們檢視歷史、探尋多元化的未來。
譯叢書目保持開放和多元
2018年1月,“拉美思想譯叢”啟動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并組建了包括趙振江、索颯、陳眾議、汪暉、戴錦華、劉健芝等海內外拉美研究專家在內的學術顧問團隊。
1990年代以來,學者索颯的著作《豐饒的苦難:拉丁美洲筆記》對一代代年輕人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叢書啟動儀式上,索颯說:“當年拉美文學熱,我們是看星星,不太了解文學背后的東西。譯介拉美思想,對抵抗‘歐洲中心論’很有意義,兩者不僅思想不同,內容和表達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與此同時,由于書目和作者大多是首次引進中文世界,叢書特邀在國內長期從事西葡語教學與研究的專家承擔翻譯,添加必要的背景性和學術性注解,并為每一本書撰寫長文導讀,整理作者年表、作品與相關研究的目錄作為附錄。
《面具與烏托邦》:拉丁美洲哲學思想走向成熟的突破之作
“拉美思想譯叢”首部作品《面具與烏托邦》是墨西哥著名思想家、作家薩穆埃爾·拉莫斯的作品,譯者艾青是北京大學西班牙語學士、碩士,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西班牙語文學博士,現任教于紐約州立大學法明代爾分校。
《面具與烏托邦》是20世紀30年代拉美民族意識復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引起世界注意的突破作品。
在書中,薩穆埃爾·拉莫斯表達了想要確立墨西哥自身文化的雄心,展示了拉美民族意識的復興,凸顯了拉美知識分子直面現實、尋找本土文化道路的灼熱責任感。
而他提出的問題和解決辦法,不僅對于墨西哥,對于所有第三世界國家人民都有普遍意義:面對發達國家的強勢文化影響,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應該以何種態度自處?在世界文化與本土文明之間,在現代技術和精神文明之間,在信心缺失與妄自尊大之間,如何“認識你自己”?
《面具與烏托邦》自1934年首版以來,在墨西哥乃至整個美洲大陸獲得了廣泛關注,第一版很快售罄,被研究墨西哥或美洲文化的著作文章多次引用,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和思想領域。書中對墨西哥人心理的見解,在本國家喻戶曉,被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