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的出色表現,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將鎮館之寶慷慨借展上海 印象主義繪畫開山之作!莫奈《日出·印象》首次來到中國
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而法國藝術家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意義非凡。它觸碰了學院派的界限,使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了轉變,推動了美術觀念和繪畫技法的革新……
昨天起,這幅曠世杰作創作近150年來首次來到中國,亮相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舉行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透露,作為全世界收藏莫奈作品最多的博物館——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日出·印象》鮮少出國展出。此次館方之所以愿意出借來滬展出,是因為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的出色表現。在世人的眼里,中國代表著擺脫困境,走向復蘇。這與該畫作被賦予的意義是一致的——它象征著印象派的誕生,象征著現代藝術的希望,更廣泛地講,它通過與升起的太陽畫面的聯系,象征著光明。而這場展覽舉辦的初衷,也是借《日出·印象》背后的創作深意,呼吁盡快恢復國際人文交流。
這幅杰作是一首贊美新生力量的頌歌
莫奈的《日出·印象》緣何重要?這要從19世紀60年代的巴黎畫壇說起,彼時,一群反對古典學院派的年輕藝術家探索出了一種新的畫風。他們主張走出畫室,描繪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光與色的瞬間印象,使畫面呈現出新鮮生動的感覺。
這個大膽的舉動,與當時巴黎權力極大卻又官僚保守的法蘭西藝術學院產生了沖突。學院期望藝術家以神話、宗教形象、歷史或者古典風俗習俗為基礎,用一種把主題理想化的風格來創作作品。他們認為藝術是關于精準的東西。
當時,包括莫奈、雷諾阿、西斯萊、畢沙羅、德加、布丹、塞尚在內的藝術家們摒棄傳統的畫風,不被主流社會認可,進不了官方藝術沙龍展。
1874年,這批青年藝術家借用攝影家納達的工作室,舉辦了一場自發性的民間展覽——“無名畫家展覽協會”畫展,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他們的繪畫理念。莫奈送去了八幅畫,其中一幅便是命名為《日出·印象》的海景畫。
展覽在當時引起了較大的爭議,一位觀念保守的記者和評論家嘲諷莫奈的《日出·印象》筆觸凌亂,猶如草圖。甚至還用略帶貶義的“印象”一詞揶揄莫奈畫風的離經叛道,“印象派”之名不脛而走。后來,也就約定俗成地把這種繪畫風格稱為“印象主義”。
在莫奈的作品中,《日出·印象》是無與倫比的。作品描繪了法國勒阿弗爾港的日出時的海景:一輪紅日從布滿濃霧的水面上冉冉升起,晨光照射著海面,動蕩的海水泛起粼粼波光。早起的船兒在逆光的水波中蕩漾,遠處的海港在水霧交織中模糊不清,一切都處在朦朧和縹緲的變化中。天空、水面、船只、遠處的海港在太陽的照射下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變化,在這里,“光線”成了真正的主旋律,所有的一切都在它的主導下瞬息萬變。
這是一幅用光與色交織描繪的杰作,也是一首贊美新生力量的頌歌。無論是就其歷史性還是繪畫本身的藝術性而言,都稱得上無價之寶。
莫奈的一生都在追求那道觸摸不到的光
事實上,莫奈的一生,都在追求那道觸摸不到的光。以他為代表的印象派畫家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之間光的變化,才能揭示出自然界的奧妙。所以他們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接感受作畫,畫筆要表現物象在光照下產生的色彩上的微妙變化。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印象派繪畫在陰影處理上,一改古典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色、紫色等。同時,我們也會看到,莫奈會系列性地畫出上百幅同一個題材的作品,比如睡蓮、干草垛等等。他其實就是在探索不同時間、不同光照下,同一物體的不同色彩。
莫奈用最動人的色彩創作了很多經典作品。此次展覽,除了《日出·印象》,還呈現了他的《倫敦查靈十字橋,霧中煙云印象》《帆船,夜晚印象》《特魯維爾海濱》《海灘上的卡米耶》等八幅經典油畫作品。從莫奈充滿張力的藝術筆觸中,觀眾可以感受到藝術大師對光和色的超凡理解與精妙表達,真實地感受到他明亮、溫暖、洋溢著幸福愉悅的世界。同時,展覽還展出了抽象畫派大師維琪·科隆貝特和具象畫派大師熱拉爾·弗朗格的作品。
本次展覽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天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攜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聯合主辦,將展出至2021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