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和義的博弈 ——評新編歷史京劇《春秋二胥》
春秋楚國有二胥,一名申包胥,一名伍子胥。二胥從相知相惜到反目決裂,皆因一個老話題:仇恨與寬恕。上海京劇院今年7月初再度上演的修改版新編歷史京劇《春秋二胥》,成為不少上海觀眾疫情后看的第一出京戲。
《春秋二胥》取材于司馬遷的《史記·伍子胥列傳》,講述了伍子胥與好友申包胥之間從惺惺相惜到分道揚鑣的故事。伍子胥本是受楚廷重用的忠良之后,因其父伍奢直言諫君,遭楚平王滿門抄斬,株連家族三百余口無辜被殺。他在摯友申包胥的幫助下,逃亡吳國并踏上了復仇之路。申包胥因放走伍子胥而獲罪打入死牢十九年,卻在伍子胥率吳軍大敗楚國之際,選擇了挺身而出誓死捍衛國家。楚國被破城之后,伍子胥為報仇雪恨不惜禍國殃民,申包胥因而與其割席斷交,決然離去。
伍子胥一家慘遭楚平王誅殺九族的悲劇,在蒼涼幽怨的中國樂器塤和排簫聲中開場。這兩種樂器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在漢墓和敦煌壁畫里都有出現。此番劇中運用這些古老樂器,以凄涼的音樂把兩千多年前楚國的歷史背景和伍子胥家族的悲慘命運渲染到了極致。
一千多年后的李白,在《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一詩中曾記述此事:“楚邦有壯士,鄢郢翻掃蕩。申包哭秦庭,泣血將安仰。鞭尸辱已及,堂上羅宿莽。頗似今之人,蟊賊陷忠讜?!痹诶畎卓磥?,歷史與現實似有某種相通之處,其中的哲理值得后人反復地考究。在傳統戲曲劇目中,表現伍子胥的故事多數是同情這位復仇英雄的。
伍子胥和申包胥,本是楚國一對金蘭知己、生死故交,卻因為人格理念的差異,一個執著于為家族報仇雪恨,一個以衛國保民為己任,二人最終站在了彼此的對立面?!洞呵锒恪返碾y得之處就在于著重刻畫了申包胥與伍子胥的人格碰撞糾葛,以史實為骨架,展示情和義、愛與恨的博弈,探討復雜的人性悲劇。
面對仇恨,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選擇不顧一切地復仇,走向極端;還是在勝利之后冷靜處置,舍小取大,選擇寬???編劇馮鋼說:“這不是一道單純評判孰對孰錯的是非題,世事不止黑白,進退如何抉擇,是非拷問人心。我想通過這部戲呼喚大家學會放下,用愛來解決一切困擾、不平與仇恨。”這部劇是上海京劇院一班年輕人,以獨特的舞臺語匯,對人類高級哲學的叩問。《春秋二胥》復演成功再次證明,新編歷史劇的“新”,首先在于視角之新,思索角度之新,對題材的寓意有新的感受和深的開掘。這出歷史劇彰顯了具有久遠價值的人性之美,是有生命力的。
修改后,第一主角由原來的伍子胥轉為申包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也是一個非常高明的轉變,將這部歷史劇的立意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編劇用當代的眼光重新審視這一歷史事件,對伍子胥這個人物作了適當的顛覆和豐富,作了有深意的探索。它啟迪觀眾:即使經歷了極度的災難與痛苦,人性中的善良、柔軟和仁愛,對祖國的忠誠,依然不應當隨意拋卻。
《春秋二胥》是一出以老生、花臉為主的唱工戲。老生適于塑造申包胥的理性和仁厚,花臉更能充分表現伍子胥的暴烈和沖動。在表演上,老生與花臉的爭雄,角色的差異之美,極具藝術感染力。“二胥”的表演,用心用情,全力投入,有激情、有實力,更富有感染力。著名余派老生、國家一級演員傅希如飾申包胥,著重刻畫了人物的正直大度、愛國愛民的高尚品格。他對伍子胥從相敬、相惜、相助到勸誡其過激的復仇情緒,直至堅決地反對他走火入魔的復仇行為。通過有層次的、韻味醇厚的演唱不斷遞進,將申包胥這一大義凜然的文弱書生的愛國情懷、正義精神,以及與伍子胥從既珍惜又講原則的兄弟關系直至毅然決裂,演繹得入情入理,感人至深。申包胥深明大義、泣血苦勸伍子胥,作為一個勝利者應有博大的胸懷,放下仇恨,表現寬容和大度。伍子胥卻因“怨毒至深,執迷不悟,甘傷大節,一意孤行”,結果走向反面,成為楚國的罪人。申包胥最后和伍子胥的分道揚鑣,發人深思。
《春秋二胥》中對伍子胥的刻畫和描寫,跳出了舊臼,別開生面。區別于《文昭關》《長亭會》等傳統戲里那個令人同情的、有勇有謀的悲劇英雄,他從一個正義的復仇者一步一步落入了只想復仇而不顧大義的深淵。但是,伍子胥雖執著于復仇解恨,內心也不乏糾結掙扎和靈魂的拷問撕裂,這一點,在戲里同樣得到了鮮明而深刻的描寫,給觀者極大震撼。
老生與花臉,各有千秋。得到尚長榮親傳的青年演員董洪松飾伍子胥,這一形象在傳統劇目中均以老生行當扮演,此劇演出改以凈行花臉擔當,這也是《春秋二胥》在藝術上的一個大膽創新。在戲中第二場和第四場,兩段表現兩人十九年后重逢及決裂的西皮“眼前人”和反二黃“憶往昔”輪唱,將重逢時的悲喜交集和決裂時的痛徹心肺娓娓道來,字字句句,以情帶聲,動人心魄。除了旋律動聽外,唱腔尤其注重與人物情感的貼合。為伍子胥打造大段抒情唱腔,把成套反二黃用于“花臉”行當,這在以往是罕見的。整個二度創作過程中,導演王青巧妙布局,戲劇節奏緊湊,沖突一環扣一環,高潮迭起,疏密有致,唱段酣暢淋漓。此次演出,從演員的上下場、演區安排,到抄斬伍門、吳兵攻城等群戲場面,都作了精益求精的重新處理。青年演員們傾心表演,雖然因疫情影響了正常排練,但各個功夫不減,唱念做打,跌撲翻滾,無一失誤。
誠然,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但寬恕并不是無原則無底線的。在楚平王已死,新王代父請罪,率領母后與滿朝文武跪迎伍子胥回國,為伍門平反昭雪,宗廟祭奠冤魂等一系列撥亂反正舉措落實后,勝利者若依然堅持冤冤相報,以暴易暴,縱情宣泄,甚至不惜涂炭生靈,就由正義異化為邪惡,從英雄變成了魔鬼,不可能換來仇恨重壓下的靈魂解脫。正如在戲的最后,孑然獨立的伍子胥凄然吟唱:“欲了卻難了!欲了卻難了!只覺得空空蕩蕩,孤孤單單,喪魂落魄神盡銷……”伍子胥放下配劍,頹然坐在舞臺中央,大幕徐徐落下,給觀眾留下了耐人尋味的思索?!洞呵锒恪穼ξ樽玉阈撵`矛盾的挖掘已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希望再下一點功夫,把伍子胥恣意報復后表面上的淋漓痛快和實際上的內心煎熬,進一步表現出來。
此外,楚王母后在戲末突然拔出短劍刺殺伍子胥的舉動也值得推敲。因為她不是費貞娥,在當時的處境,似乎也不可能這樣出手。她忍辱負重十九年,把一切希望寄予兒子身上,面對伍子胥的瘋狂復仇,為掩護兒子逃亡,日后謀求復國,坦然自盡是她唯一的選擇。
戲曲就是一半戲、一半曲。音樂方面,該劇認真遵循了京劇傳統,唱腔布局比較合理。上海京劇院保留了自己的交響樂團,在京劇音樂革新方面做出了“舊中有新,新不離本”的有益嘗試。在舞美呈現上,這次演出也做了重大修改,以白色為主的環形天幕,利用黑色弧形景片將其分割為倒穹頂形,隱喻著伍、申二人友情的最終破裂;舞臺半空懸掛著一片光色隨劇情變化的云朵,成為伍子胥心理的外化。天幕上郢都城樓的影像和漳河水浪濤淹城的多媒體投影,伍門被抄殺的血色紅光,都為全劇的氣氛起到了烘托作用。
《春秋二胥》這次深度修改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它有望成為上海京劇院的一臺優秀保留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