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如何創造新人形象
如果把文學比作浩瀚的天空,典型形象就如燦爛的星座;如果把文學視為連綿的山巒,典型形象就如座座高峰。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藝作品的高度,也是時代的藝術高度。
在每個文學發展階段,“新人”都是典型形象的重要類型之一,以突出的美學價值留存在一代代讀者的記憶中。當代文學只有創造出順應歷史潮流、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具有時代精神特質的新人形象,才能真正發時代之先聲、燃前進之燈火,承擔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使命。
塑造新人是文學的使命
文學意義上的“新人”是時代精神的人格化。“新人”之“新”不僅包括自然時序的內涵,而且具備以社會發展史為依托的價值判斷。“新人”是歷史變革和時代進步的記錄者和推動者,也是社會發展和文化創新的擔當者和引領者,代表著改變現狀的實踐力量,有著得風氣之先的敏銳心靈,又有敢為天下先的蓬勃朝氣,最深刻也最生動地反映出歷史的發展階段及其精神面貌。正因如此,當我們回望歷史,眼前總會浮現一個個鮮活的文學形象;當我們品讀文學,總能在新人形象中感受歷史的腳步、時代的脈搏。時代和新人是如此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以至于人們常用新人形象標記一段歲月或一個群體:合作化運動中的“梁生寶”、改革年代中的“喬廠長”、知識分子“陸文婷”、奮斗青年“孫少平”,都是如此。
積極回應時代課題
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總是充滿現實感。創造新人形象的過程,是文學介入時代、反映生活的過程,也是文學對社會進步發揮“實質性功能”的過程。正是通過塑造典型人物,文學以一個個富有時代氣息的生動形象,讓人們在希冀中感動,在苦難中不屈,迎著光亮勉力前行。從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劉心武、路遙、蔣子龍、陳忠實、鐵凝,幾乎所有的優秀作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完美地回答了時代問卷,和他們創造出的典型形象一起為歷史所銘記。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波瀾壯闊的偉大畫卷徐徐展開,傳統的社會領域、行業和群體在自我革新中發生深刻嬗變,新的讀者群體漸次涌現,醞釀和抒發屬于自己的文學趣味和美學訴求。當下中國經過數十年經濟高速增長,正迎來經濟發展動力的歷史性更替,促使人們重新感知社會發展節奏,調整生活狀態和心態;層出不窮的高新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時空觀念和情感世界;人民不斷提高的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促使文藝求新求變,受眾的分眾化審美需求日趨明顯。這些正是文學塑造時代新人的土壤。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說:“文學其實是一種精神性保持和流轉的功能。”形象是文學的語言。文學創造新人的過程,本質上是時代精神尋找形象載體的過程。這就要求作家既從本質上、總體上把握時代主題和發展趨向,在變動不居的社會現象中描摹普遍性的人類情感;又要洞悉社會肌理,深入了解分眾化、行業化、碎片化的生活。不管是扶貧干部、駐村第一書記、海外維和官兵,還是網絡工程師、天使投資人、網購配送員、職業電競員,每一個人背后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只有關注和刻畫具體而生動的“這一個”,新人形象才擁有時代氣息和生活質感,才能與讀者產生強烈的精神共鳴。當下文學對時代新人的塑造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從作家自身的方面看,有的心態浮躁,失去了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和耐心觀察,又缺乏深入扎根生活的勇氣和實踐,對新生事物感到陌生隔閡,流連在淺薄地反映生活的皮相,醉心于一時的喧嘩熱鬧;有的為了搶占題材,急于求成,故意制造話題,卻導致人物扁平,缺乏真實感。這些都是亟待改變和扭轉的問題。
以新人為時代立傳
創造新人形象的過程,是作家藝術靈感與生活積淀的互相激發,也是創作理念與文學技巧的互相融合。如恩格斯所言,典型人物應是“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同莎士比亞劇本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融合”。這些年,文學創作從高原走向高峰,長篇小說出現“井噴”現象,網絡文學更給讀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佳作頻出,涌現出一系列嶄新的典型人物。《海邊春秋》里的劉書雷、《經山海》里的吳小嵩、《戰國紅》里的陳放,是改革大潮下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事業中涌現的新人;《霧行者》里的“倉管員”群體、《景恒街》里的城市白領,揭開了文學此前不曾深度介入的社會新領域;在一些網絡小說中,也不時能看到海歸精英、電競少年等的身影。然而,與新時代的現實生活及其文化風貌、精神氣質相比,新人形象創造的空間還很大。
真正立得住的典型形象必須經受時間的沖刷和歲月的淘洗,但成功的新人形象,從作家筆尖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往往就會帶給人欣喜和感動。要做到這一點,作家必須樹立創造新人形象的歷史使命感。如果一個創作者把文學視為“產業”,把作品等同于“產品”,一味迎合市場和消費社會的金錢邏輯,甘于在流水線式的“創作”中做碼字工,或者把創作等同于一己悲歡的表達,沉迷于把玩生活的碎片、情感的“秘史”,甚至認為文學越遠離時代和生活就越純粹,就無法為文學的天空增添新的星光。而當一個作家沉潛到生活的內里,以勇氣直面生活,以智慧剖析生活,潛心提煉屬于自己的“獨特生活”,就踏上了創造新人形象的正途。此外,當代生活的復雜性和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給作家把握現實中的“新人”帶來一定困難,還需要業界和文學組織持續為作家提供機會。
脫離現實的“新人”是虛妄的,就事論事的“新人”則是扁平的。高爾基說,要知道過去的現實、現在的現實和未來的現實。從文學創作的角度看,可能性不是無根據的猜測,它以現實為基礎,又包含現實將要前往的方向和路徑,因而有時表現為現實生活的未來形態。一切既成事實并非生活的全貌,必須加上可能成為事實的那些,才是生活的總體面貌。文藝應當反映的正是這樣的“生活”。新時代的作家在遵循“雜取種種合成一個”的創作規律基礎上,還應以文學家的敏銳、社會學家的縝密、史學家的洞察和哲學家的思辨,主動探究生活中豐富的“可能性”,把創新的靈感轉化為感人形象,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雜志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