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剛詩歌獎揭曉,趙雪松摘主獎,痖弦獲榮譽獎
柔剛詩歌獎創(chuàng)立于1992年,至今已歷28屆,褒獎了諸如柏樺、周佑倫、安琪、龐培、楊鍵、宇向、胡續(xù)東、姚風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詩人,因其專業(yè)性、獨立性、民間性和開放性,該獎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詩歌界的廣泛敬重,也因此成為中國詩壇重要的民間詩歌獎項。
從第22屆起,評獎工作由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新詩研究所接手承辦。組委會不僅逐年改進獎項設置和評選程序,引入獨特的“雙向匿名機制”以保證公平性,同時還在主獎外設立了榮譽獎和校園獎,以表彰對漢語詩歌作出獨特貢獻的詩人、詩評家。
本屆評獎由“柔剛詩歌獎評委會”主辦,自2019年11月15日征稿開始以來,得到海內(nèi)外詩歌界廣泛重視和支持。評委會按評選方案和評獎程序與規(guī)則,對應征稿件匿名編號,經(jīng)初審評委會和終審評委會兩輪獨立評審,最終評選出主獎和校園詩歌獎各1名。
特別榮譽獎旨在褒獎對中國當代詩歌乃至于整個華語詩歌具有重大貢獻的詩人或詩評家,是柔剛詩歌獎評委會通過討論,集體決定的。邵燕祥、鄭敏、北島、鄭愁予、多多、吉狄馬加和德國漢學家顧彬、荷蘭漢學家柯雷都曾獲得該獎。今年的特別榮譽獎,評委會一致同意授予臺灣著名詩人痖弦。
“痖弦先生是一位公認的詩歌大家,他的詩具有天才般的藝術感覺、豐沛的原創(chuàng)精神、獨到的語言表達,深深俘獲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已當之無愧地進入中國新詩的經(jīng)典之列。”本屆終審評委、詩人馬鈴薯兄弟評價道。
在馬鈴薯兄弟看來,痖弦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數(shù)年中,作品數(shù)量也并不驚人。“但是,數(shù)十年來,‘痖弦’這個名字以及他的詩歌作品,卻一直屹立在詩壇,從未離開讀者和研究者的視野,至今仍在海峽兩岸乃至整個的世界華文圈擁有眾多的熱愛者,堪稱奇跡。”
近年里,中國大陸的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痖弦詩集》《痖弦回憶錄》,均受到讀者的熱情歡迎。馬鈴薯兄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痖弦的貢獻不僅僅在于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他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的組織者,他在詩歌的編輯出版、詩歌評論乃至舞臺劇的表演等方面也廣有建樹。
“他和洛夫、張默共同創(chuàng)辦的著名詩刊《創(chuàng)世紀》,一直延續(xù)至今,是刊齡最長的一本漢語詩歌雜志。痖弦先生曾多年主持《聯(lián)合報》副刊、《聯(lián)合文學》雜志,對于推動文學包括詩歌的創(chuàng)作、培育文學新人均貢獻卓著,可謂德高望重。將柔剛詩歌獎的榮譽獎授予痖弦先生,應是允當?shù)倪x擇。”馬鈴薯兄弟說道。趙雪松
本屆主獎獲得者趙雪松擁有多重身份,其在詩歌、散文隨筆和書法等領域均有建樹,曾創(chuàng)辦民刊《詩歌》,出版詩集《前方,就是前面的一個地方》《我參與了那片葉子的飄落》、散文隨筆集《穿堂風》《我的徒駭河》等。
在本屆終審評委、批評家張清華看來,趙雪松是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寫作,90年代逐漸成長成熟,呈現(xiàn)出自己鮮明特點的詩人。“他為人一向低調(diào),不事張揚,其詩歌也有類似的特點,特別沉靜、深遠、內(nèi)斂、沖淡,同時又具有非常鮮明的先鋒性。他在90年代寫的很多的抒情詩以及類似《旅行紀事》這樣的小敘事作品,都有很廣泛的影響。”
“世紀之交以后,他的詩更兼有了非常濃郁的禪意。據(jù)我本人所知,雪松也并非修佛之人。這個禪意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很難一下說得清楚,大概是既有人生的況味,有對萬物的頓悟,也有一種出世的人生觀在里頭。”
“在他最近的詩集《我參與了那片葉子的飄落》中,尤其能夠看出他的細膩和深厚,同時又疏朗、簡約的特點。但是,他是于平靜之中深埋著澎湃的意緒,比如在《石頭》一詩中,他寫道,‘沒有一塊石頭不陷入終生回憶——聽/他們在談論/為何身處此地’,就是類似這樣的意境,我以為是非常高妙的。在平靜之中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啟悟。鑒于此,趙雪松作為本屆柔剛詩歌獎主講獲得者是實至名歸的。”
趙雪松告訴澎湃新聞,在這個令整個人類都處于迷茫與困頓的大疫之期,第28屆柔剛詩歌獎授給他,讓他直感到有一種生命的頑強蒞臨于他。“作為民間的詩歌獎項,她的純粹、質(zhì)樸和起自于大地的寬厚的力量,讓我感到詩歌與生命必須更好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必須相互看護好。”
趙雪松坦言,詩對他來說是一道靈魂的命令,“她站在我精神的制高點上,俯瞰著其他創(chuàng)造與思維活動。詩歌于我,既是技藝的,但更是一種心靈的修持,我熱愛其中的青燈黃卷,在孤寂與嚴肅中,撫摸并傾聽靈魂的召喚。”
1990年出生的青年詩人馬驥文,現(xiàn)于清華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出版有詩集《唯一與感知者》,曾獲草堂詩歌獎、朱自清文學獎、光華詩歌獎、未名詩歌獎等獎項。
“馬驥文的作品體現(xiàn)了對形式的追求,兼?zhèn)渲切耘c情感力量,對他未來的寫作我抱有很大的期望,也希望新詩這‘文學的鹽粒’(馬驥文詩)能給更多的人帶來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本屆初審執(zhí)行評委、詩人江離如此評價馬驥文的詩歌。
在江離看來,本屆柔剛詩歌獎校園詩歌這部分讓人印象深刻,甚至受到鼓舞。“在這些作品中,展現(xiàn)了年輕詩人對技藝的重視,以及開闊的視野和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這些都是推動他們進行持久創(chuàng)作的重要方面。”江離說道。
據(jù)介紹,考慮到今年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包括上島(鼓浪嶼)人數(shù)限制和音樂廳上座率50%的限制等情況,頒獎典禮活動的方式和地點將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