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 秋
立秋這天,一大早,湘西大山溝里的女子們便忙碌起來。她們對著鏡子,穿上色彩斑斕、繡滿花鳥圖案的苗族盛裝,翻出壓在箱底、只有過年過節才佩戴的銀飾,環佩叮當地走出家門,走出山寨。
苗家漢子們這天也放下了手中的農活,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從生機蓬勃的田間阡陌,從碩果累累的菜園果園走來。
人們從四面八方涌向秋場,慶賀一年來的豐收,歡度苗族的盛大節日——趕秋節。
一
在人山人海、笑語喧天的秋場,隆重的趕秋節在一聲悠長雄渾的長號聲中拉開了序幕。莊嚴肅穆的祭秋儀式開始了,巴代(即主持苗族祭祀、習俗和社會活動等儀式的人士)隊伍敲著大鑼,吹著長號,舉著苗幡,擊著竹坼,搖著銅鈴,簇擁著他們心中神圣的五谷神,浩浩蕩蕩地走上祭臺。
德高望重的巴代雄神情莊重、雙手合十,嘴里念誦著祭祀詞。他在向先祖表達豐年的喜悅,同時也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苗家的接龍舞舞起來了,他們時而昂首朝天,那是對青天的問候,是對上蒼的無限敬畏??蛶煹木^巾舞跳起來了,他們時而彎腰俯地,那是對大地的無盡感恩,是對生長五谷的田野赤誠的祈愿。
苗鼓“嘭嘭”,敲得震天動地。鼓手們揮舞著鼓槌,一扭身,一揚手,一跳躍,一騰挪,每一個動作都干凈利落,每一張笑臉都跳蕩著發自肺腑的喜悅。
秋場上早已歡聲雷動。一名頭裹青布帕的苗家漢子,赤腳踩在鋒利的刀刃上,他緩緩提起一只腳,抬起,再抬起,他的腳立起來了,穩穩地立在雪亮的刀刃上;他的手亮出來了,一個漂亮的“大鵬展翅”,之后一步一步登上了36把刀梯的頂峰。在高遠的藍天下,無數張抬頭仰望的臉,無數雙驚訝的眼睛,都朝向亮閃閃的刀梯,每一個人都屏住了呼吸。
這邊,歡呼聲一浪蓋過一浪。八人秋(即八人秋千)下已經挨挨擠擠圍滿了雀躍的人們。八個身著盛裝的姑娘坐在八個秋千上,酷似紡車的秋千在幾名男子的合力推動下,緩緩轉動起來。姑娘們隨著秋千晃晃悠悠地轉動著,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忽然,秋千旋轉的速度加快了,姑娘們的尖叫聲、歡笑聲此起彼伏。
“吱吜”一聲,秋千停下來了。
“唱一個,唱一個!”按照習俗,秋千停下來后,被推送到最高處的姑娘要唱一曲。
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坐在秋千最高處的姑娘,她在人們的起哄聲中含羞帶笑,默然低頭。姑娘思忖片刻,再抬頭時,只見她落落大方地輕啟朱唇,一串美妙的音符從她的口中流出。
天籟般的歌聲綿遠、悠長,把人的思緒帶向了遠方。秋千下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他們傾聽著令人沉醉的苗歌,眼里汪著瑩瑩閃爍的淚光,臉上溢滿激動的神情。我雖聽不懂苗語,但望著他們虔誠的表情,不知不覺間,我的眼睛也潮濕了。
或許,他們的思緒隨著古老的苗歌,飄向了遙遠的歲月,飄向他們的祖先蚩尤,飄向他們熱愛的“秋公”“秋婆”。
二
傳說苗族的祖先蚩尤,在涿鹿一役敗于黃帝炎帝后,一路向西南遷徙。之后,苗族先民在荒山野嶺安居下來,洪荒時代的毒蛇猛獸常來襲擾他們,令其不堪忍受。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夜晚,苗族先民捉住了常來進犯的猛獸,剝了它的皮來蒙鼓,削了它的骨來當槌。他們擊鼓而舞,歡慶勝利。
此后,苗族先民開荒種地、發展生產,金秋到來,稻粟成熟。為了慶祝戰勝猛獸和豐收在望,苗族先民每年在立秋這天,召集散落在各地的苗族部落共同慶賀。于是形成了流傳至今的趕秋節。
另一個美好的傳說則續寫著趕秋節的豐富。在農耕勞作、歲月靜好的日子里,勤勞勇敢的苗族青年巴貴達惹有一天上山打獵,射落了一只雄鷹嘴里叼著的花鞋。巴貴達惹拾起這只秀麗別致的花鞋,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思念……
為了尋找這只花鞋的主人,他請來能工巧匠,做了一架能坐八個人的秋千,在趕秋這一天,豎立于秋場,招攬四方男女青年前來坐秋對歌。秋場上,年輕英俊的巴貴達惹與絡繹不絕前來趕秋的姑娘們對唱苗歌,從清晨唱到天黑,終于唱來了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婭娘姑娘。巴貴達惹和婭娘兩人一見鐘情,定下終身,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他們就是苗族人民傳說中的“秋公”“秋婆”。從此,每逢趕秋,苗族同胞們必定敬請“秋公”“秋婆”出場,以寄予他們對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的熱烈向往。
此時,八人秋千還在緩緩轉動,我仿佛看到美麗的婭娘姑娘笑意盈盈地坐在高高的秋千上,婀娜的身姿隨著秋千輕輕晃動;秋風輕拂著她飄動的裙裾,送來曼妙的歌聲,她在歌唱美好的愛情,祈愿金秋的豐收。
三
秋千下,晃動的笑臉中,我看到了一張熟悉而年輕嬌俏的臉,她叫施林嬌。就在上個月,我陪文友去十八洞村采風,還見到了她,印象深刻。
施林嬌和她的伙伴此時正在秋場做現場直播,她手中的攝像頭瞄準了秋千上的姑娘們。她要給山外的世界傳播湘西的民俗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湘西。這個畢業于浙江音樂學院的大學生,去年歲末辭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她的家鄉花垣縣十八洞村創業。她與伙伴施康、施志春一起運營公眾號,做直播、短視頻帶貨,幫助鄉親們銷售了上千斤臘肉、3000多單酸蘿卜。如今,村里涌現了很多像施林嬌這樣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他們為十八洞村的旅游經濟發展提供專業指導和貼心服務。
那次去十八洞村,我和文友還在村民施全友辦的農家樂吃了一餐飯。我已經不記得菜的味道了,只記得施全友那張盛滿笑意的臉一直在我眼前晃動。這個曾經四處打工討生活的苗家漢子,在外地一直關注著家鄉的發展變化。精準扶貧工作隊進駐十八洞村后,苗繡、獼猴桃、油茶、蜂蜜等產業發展起來,村民的收入跟著增加,村里的面貌也煥然一新,吸引越來越多的游人慕名而來。施全友瞅準時機,回到家鄉,辦起了農家樂。如今,他家的生意火爆,日子越來越好。
此刻,更多的笑臉都蜂擁擠入我的眼簾,在我眼前重疊、晃動。他們的笑容到處流轉,豐收的喜悅也到處流轉,流轉到他們的日常,浸透于他們的骨髓。這種喜悅讓我沉醉、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