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chuàng)好書榜丨日暮乾清門
《日暮乾清門:近代的世運與人物》
李文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有一句名言:“古來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本書所涉及的,就是“其表在政”的部分,包括近代的制度、人物與史事,它們是世運盛衰的直接表征。書中收錄的二十篇文字,內容跨度百余年,從嘉道年間到1919年底,闡釋晚清君主的早朝、召見活動時君臣的互動、中樞機構的運作、皇帝如何批示文書、官場的機密通信,嘗試從制度的視角,重新解釋影響歷史走向的諸多政治事件,包括辛酉政變、皇族內閣、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權繼承,也勾勒了光緒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駐美公使陳蘭彬、駐英公使汪大燮、風云人物康有為、外交總長陸徵祥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表現(xiàn),揭示這些人所熟悉的史事、人物背后一些幽微的線索。
《華裘之蚤——晚清高官的日常煩惱》
張劍著,中華書局
本書是作者在大量研究晚清史料的基礎上,寫作的一部通俗有趣的史學小冊。主要敘述了晚清高官們的日常煩惱,包括自然氣候、社會環(huán)境、人際關系、柴米油鹽、生理疾病乃至心靈歸宿等,展現(xiàn)了何汝霖、季芝昌、曾國藩、鹿傳霖、紹英等晚清名臣的另一面。
《咸同時期的榷關與財政》
任智勇著,新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鴉片戰(zhàn)爭不僅使得清政府的財政雪上加霜,也改變了相承已久的榷關制度。本書的研究即在這兩條線索展開。就財政而言,清政府因為道光二十三年銀庫案以及相沿已久的各種積弊使自己越來越深地陷入收不抵支的窘境,直至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而另尋他途。行鈔和大錢等金融改革的方向因多種原因以失敗告終,征收商稅的提議雖然在朝堂被否決,但卻通過地方試行而逐步通行全國。在榷關方面,清政府以微調的方式設立夷稅,以應對來自列強的壓力。而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使得榷關無法再承擔作為重要稅收機構的職能,洋稅的征收因為進出口貿易的增加與洋稅務司的干預而得到列強的支持,其數(shù)額不斷增加。等到1864年戰(zhàn)爭結束時,厘金和洋稅已然取代榷關成為更重要的商業(yè)稅征收機構,多年來以農業(yè)稅為主的國家財政結構自此發(fā)生轉變。
《華夏之心:中日文化視域中的洛陽》
黃婕著,世間之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為一座今日還“活著”的古都,洛陽的文化內涵與附帶價值絕不應被當作普通地域文化來看待,“洛陽”本身就是一種“中國符號”,其文化源流數(shù)千年來始終與華夏文明一脈相承。從先秦的“天下之中”、兩漢的“禮制之美”、魏晉南北朝的“融合之始”、隋唐的“歸心之地”、北宋的“理學之源”,到如今仍在融通發(fā)展之中。本書借助領邦的異域之眼,品讀洛陽的歷史風景和文化記憶,梳理和探討中國和日本文化視域中的洛陽形象,試圖從帝業(yè)興衰和人文更替中探尋神州禹跡更深層次的文化源流。
《塑造近代中國牛奶消費: 對近代上海乳業(yè)市場發(fā)展及其管理的考察》
章斯睿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牛奶,被認為是接近完美的食物,尤其是在健康飲食盛行的當下,它已經成了中國人餐桌上不可替代的餐食。但是,牛奶并不是一開始就被廣為接受的,在江南,尤其是在上海不以奶制品為主的傳統(tǒng)飲食結構中,牛奶從未受到熱捧,更是因其本身含有細菌,具有飲用安全威脅,而一度遭到人們的冷落。那么,牛奶是如何登上日常餐桌的?牛奶消毒是如何成為一種衛(wèi)生制度的?上海又是如何成為今日牛奶管理制度肇始之地的?本書將帶領讀者回溯20世紀的中國,重看牛奶管理制度的變遷歷史,細探行業(yè)標準的形成過程,深究上海乳業(yè)面臨的困境與挑戰(zhàn)。
《史學的思辨與明清的時代探尋》
陳支平著,中西書局
本書作者長年從事明清斷代史與區(qū)域社會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風格。本書為其從事研究近四十年來的論文選集。所收入的學術論文,大致分為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明清社會經濟史的專題研究論文,兼及明清兩代的典章制度史;其二是有關“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歷史與文化的論說;其三是中國東南沿海區(qū)域社會經濟與文化史的研究論文。全書在史料的運用上實行典籍文獻與民間文書相互結合印證的新方法,視野開闊。
《觀念的視界》
李宏圖著,商務印書館
本書收錄了作者20余年來48篇隨筆性文章,涉及歐洲近代史、思想史的研究,學界同行著作的評論,對全球化時代歷史進程的剖析,以及對歷史教育的思考等。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
項飆、吳琦著,藝文志·上海文藝出版社
兩代北大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歷時三年完成了這場談話。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驗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對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知識共同體、全球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這本書提供了一份對話實錄,也給出了一種審視問題、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泛濫的潮流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會,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題。
《中國小說史研究之檢討》
譚帆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選錄譚帆教授自1998年以來公開發(fā)表的中國小說史研究論文16篇,分“文體研究”、“術語研究”、“小說學研究”、“評點研究”和“‘四大奇書’研究”五個欄目。這五個方面的論文均涉及對于中國小說史研究的反思,包括觀念、視角和方法等。書末附譚帆教授訪談錄,梳理了譚帆教授的治學之路及有關小說研究的思考。
《諸神的復活:中國神話的文學移位》
寧稼雨等著,聚珍文化·中華書局
本書以中國歷史上九個最為經典的神話故事——女媧神話、精衛(wèi)神話、嫦娥神話、西王母神話、大禹神話、鯀神話、刑天神話、蚩尤神話、共工神話,以及神話的文學“移位”成果——神魔小說《西游記》為個案,探流中國神話的歷史文化意義和文學嬗變。
《文話流變研究》
慈波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首部通代探研文話的學術著作,從文話形制、文化場域與文章思想角度,動態(tài)把握文章學發(fā)展脈絡。著作以歷時流變的軌跡與理論價值的尋繹為并行線索,對以文話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文章學理論進行整體論述。全書自科舉文化、文章派別與文化新變三個維度,勾勒出文話發(fā)展演進、繁榮興盛與融會總結期的時段樣貌。研治中注重個案細部考察,更突出長時段視野下的大判斷,并嘗試構建文話的批評話語系統(tǒng)。
《水滸十講》
李慶西著,文匯出版社
針對以往學界和民間對《水滸傳》種種誤讀現(xiàn)象,本書著力考察水滸敘事的沿革與流變,并通過多角度的文本闡釋,從中讀取梁山好漢“上山”與“下山”的真實含義。將《水滸傳》的文學想象置于復雜背景下加以考辨,是本書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其中涉及政治倫理、制度、地理、風俗等諸多問題。作者研讀《水滸傳》數(shù)十年之久,在小說敘事話語方面尤具心得,故以經驗與感覺給出不落窠臼的“讀法”。
《文心俠骨:金庸小說與文學》
楊興安著,上海書店出版社
半個多世紀來,有華人處皆有金庸小說。本書為一部從文學寫作的角度解讀金庸小說的作品,解密金著如何以通俗小說躋身經典文學。全書共十二章,從社會影響、創(chuàng)作背景、人物創(chuàng)作、武功設計、寫作技巧、遣詞造句、精神內核等多方面剖析金庸武俠小說的文學元素與文學價值,亦旁及我國武俠小說源流和發(fā)展。本書作者楊興安先生曾任《明報》月刊高級編輯,出版過多種研究金庸小說的著述。
《董其昌傳》
孫煒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這是一本關于藝術宗師董其昌的全景式傳記作品。作者孫煒經過多年研習、分析與考證,對這位近四百年前的里程碑式的藝術宗師進行了全方位描摹與解讀。本書不僅對董其昌的生平事跡進行描寫,同時將其在書畫、藝術、歷史等領域的造詣與成就,乃至其宦海商海兩沉浮的人生經歷放入彼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大背景下講述,將個體命運的走向與時代密切關聯(lián),呈現(xiàn)了一位血肉豐滿的書畫大家。
《混沌里放出光明:黃公望的渾樸畫風》
《別無歸處是歸處:吳鎮(zhèn)的“漁父”話題》
《源上桃花無處無:倪瓚的空間創(chuàng)造》
朱良志著,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指具有“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的畫。北宋以后,文人畫理論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真”問題而展開的。文人畫家所追尋的這種超越形似的真實是一種“生命的真實”,是作為“性”的真實。以此角度劃分中國繪畫發(fā)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即:“得勢”“得韻”“得性”。本系列作品,通過元代以來十六位畫家的觀照,來看文人畫對生命“真性”追蹤的內在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