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現實品格與文化主導力
當下的文化思想領域,思潮涌動、流派紛爭,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有效發揮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在新時代文藝的精神引領、價值引領和審美引領的功能,需要回到社會現實和文藝現場,與文藝發展的復雜性同步,解決現實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痹谶@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文藝批評者提出要求:“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繼承創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秀遺產,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瘪R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者大多是從事基礎理論的學院派,其研究方法有別于應用學科知識分子,不能在進行理論構建的同時自身也參與實踐,因此容易陷入“理論空轉”的困境。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文藝理論和批評者需要調整姿態、眼界,放下身段,關注文藝現場的基礎性問題。馬克思主義從來都是在現實問題中成長和發展的。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既要解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知識形態化問題,還要面向事情本身,回到文藝現實中來,解決當前思想文化領域重大而艱難的問題。
一
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批評有很好的務“實”傳統,前輩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和批評家對文藝現實的建設都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要務,始終站在“社會現實”和“文藝現場”的基礎上。在革命戰爭年代,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為階級斗爭服務、為政治服務,在斗爭實踐中自覺地建立了文藝審美意識形態和文藝審美反映論,并逐漸養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學科意識。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被西方列強強行卷入世界體系,陳獨秀、李大釗等一批受過傳統教育和西方教育的讀書人,開始萌生了要向現代國家轉型的意識。經歷了屈辱、挫折、探索,認準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作用,同時受蘇聯社會主義的影響,出于改造社會的目的,陳獨秀當年強調現實主義文學主張。李大釗是將儒家“大同”與馬克思主義結合得比較好的知識分子,他的文學觀也很重視實用功能,他將文學納入新文化整體運動之中的主張對文化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瞿秋白是20世紀中國有重要貢獻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他把文學的現實主義放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的邏輯框架中去考察,認為理論與實踐是緊密相連的。魯迅的馬克思主義觀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充分體現出來,并通過對文學階級性的研究,發現社會生活與文學藝術的深度關聯。周揚則直接提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口號,提出“政治與藝術的合一論”。左翼作家群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大眾化、典型與個性進行重新認識和定義。毛澤東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構建上作出巨大貢獻,他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文藝工作者要同工農兵相結合》等重要講話和文章對馬克思主義文論具有很多原創性的構建,創建了人民性、大眾文藝、實踐性等標識性術語和概念,這些提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他還強調:“一切革命的文學藝術家只有聯系群眾,表現群眾,把自己做群眾的忠實代言人,他們的工作才有意義。” 茅盾、蔡儀、朱光潛等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根據時代的發展豐富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提供了理論依據。他們的主張在當時表現出一股先進的、進取的力量。由于一段時期過分強調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政治作用,沒有及時調整和反思,某些理論走向了反面,阻礙了文藝健康發展。自鄧小平提出“文藝不再從屬于政治,但文藝又不能脫離政治”的觀點之后,新時期文學在知識維度和價值維度上發生了改變,文藝批評按照恩格斯提出的“美學的”和“歷史的”方法,形成回歸藝術、回歸文學本身的趨勢。老一輩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和批評家始終是落到“實”處。
二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繼承前輩創建的理論資源的同時,需要始終扣緊文藝現實,更新、調整理論視角。20世紀80年代的文藝復蘇和繁榮,相繼出現美學熱,文學主體性討論,人性論及人道主義討論,以及文藝批評方法討論等。但由于西方文藝觀念的影響,本土文藝理論批評方法越來越滯后,加上文藝理論與文藝現實的脫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一段時期內顯得空洞乏力。經濟現實影響文藝現實,與老一輩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和批評家所處的文藝現實不同,在文學創作方面,大量的純文學、非寫實作品成為主流,表現精神意識、浪漫意趣、個人化表達的作品成為時尚,意識流、荒誕派、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紛紛登場亮相,打破了傳統的文藝格局。進入21世紀,網絡文學、科幻小說、新媒介文藝生產和傳播的興起,人工智能、基因技術帶給人類未來的不確定性。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還沒有來得及對各門類的文藝作品和新興文藝現象作出充分解釋,社會主義文藝的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的建構尚在探索之中。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家自身對新類型文藝作品的把握方式和批評方法有待改進,其知識準備和理論信心不足,同時還缺乏與不同觀點進行論辯的理論素養和實際能力。而與馬克思主義相對應的思想流派,如西方自由主義文藝理論家卻顯現出許多“優勢”:他們在迷信傳統、崇拜權威的保守主義面前煥發出“理性”的光輝,在“空想”和“暴力”面前表現得高貴溫情,在各種碎片化、“自暴自棄”的后現代思潮中標榜濟世情懷。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某種意義上會有一種自我認同,認為是在行使人的生命意義和終極關懷。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政治領域,自由主義也主導著理論方向和政策實踐,它是除了宗教之外的占有意識形態高地的一種思想之一。自由主義的老底子是與封建主義、前資本主義一脈相承的。其實馬克思早就揭露了自由主義的老底,指出其“理性”的現實依托乃是資本主義的階級權力,依托的主體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個人主義”的“人”,它必然從理性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非理性。然而,在全球化、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后現代的后形而上學、解構主義、非理性主義恰好是文學藝術喜好的氣質。反基礎主義、反理性主義、反科學主義、反邏各斯中心主義、非實證、非確定性,恰好符合文藝發展的某些內在規律。表面上看起來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者要排斥的東西,事實上這正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復雜的文藝現實,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只有面對這種“實”,深入了解,才能有效地把握,才能形成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文藝主張。
三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首先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其次還要從其他學科中吸收經驗,進行方法創新,找到解決復雜文藝現實的恰當路徑。古今對接、中西匯通,精準把握人的本質和文學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貫穿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整個學說。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也需要再次回到抽象的人和社會的人的問題上來。新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有一個視角轉向的問題,有價值的原創概念應該是文學現場與抽象思辨的雙向流動,是學理層面與實踐層面互為主體和對象,是價值判斷和文本闡釋的共生共榮。因此,馬克思主義文藝的“實”既是“文藝實體”(作品)也是“文藝現實”(環境),它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方法論的本體論基礎環節。在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的情形下,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還要發揮更大的作用,世界性視野、前沿理論、先進方法都需要從當下文藝實踐中總結提升。在世界范圍內,全球資本主義還在生機勃勃地發展,馬克思所批判的階層固化、貧富懸殊在資本操縱下從未停止,那些已經變成白領的勞動者仍然還在承受剝削和壓迫,寫字樓的高壓工作狀態是一種變相的血汗工廠,他們對自己異化了的生存條件和生存狀態習焉不覺。這些多樣性復雜性通過文藝作品表現出來,馬克思主義文論需要沉入文藝作品底部,透過作品里的煙塵、汗水、奮斗和喜悅體驗世道人心,把握時代脈搏;從文藝現場提取經驗,經過思辨和知識形態化后,形成強有力的理論,從而有效地指導和解決現實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在思想文化領域亟待提升其主導力,需要對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深入了解、精確闡釋,在觀念和方法上創新,利用新技術、新手段解決后現代文明中諸多重大而艱難的文化問題和精神困境,重新確立人的主體性,確立人的價值,推進人類社會向更高文明層級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