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大世界——2020上海國際音樂劇節”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讓劇迷激動不已 “買了三次票,終于看到《西廂》!”
“買了三次票,終于可以看到《西廂》,去年開始期待的愿望終于實現了!”年初定檔后因疫情幾度調整,原創音樂劇《西廂》上周末亮相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拉開了“2020上汽榮威MARVEL X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的序幕,讓劇迷激動不已。
作為“演藝大世界——2020上海國際音樂劇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展演季今年將帶來 《西廂》《尋找聲音的耳朵》和《空中花園謀殺案》三部風格各異的音樂劇,為原創華語音樂劇提供重要的演出窗口和審美風向標。不僅劇迷癡心守候,文化廣場也為此多次調整安排、為劇目一再保留檔期。劇場表示,將在做好疫情防控、嚴格遵守劇院開放條件的基礎上,鼓勵觀眾體會華語原創音樂劇的魅力,重振中國音樂劇產業的信心。
創新性表達結合戲曲舞臺形象,讓傳統文化在音樂劇舞臺上活色生香
開演劇目《西廂》改編自中國四大古典名劇之一、元代戲曲大家王實甫所著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講述進京趕考的白衣書生張珙與前朝相國的千金小姐崔鶯鶯在普救寺邂逅,一見鐘情后的曲折故事。作為中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愛情傳說之一,《西廂記》的故事發端于唐代元稹所著小說,歷代有過無數藝術改編,其追求愛情與自我解放的戲劇內核至今仍不褪色。除了風流才子配佳人的美好情節之外,此次上演的音樂劇版本在保持原著文學特點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著重將張生塑造成一個敢愛敢恨、具有現代性的青年,對崔鶯鶯的人物闡釋中則突出了女性在傳統禮教與個人欲望之間的矛盾。
“愛情是人類藝術永恒的主題,西方《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各種戲劇表達形式流傳在世界各地,我們也希望用原創音樂劇創新性的表達,和中國古代戲曲的舞臺形象相結合,讓觀眾了解和喜愛中國傳統故事。”被問及為什么原創音樂劇要做《西廂記》這樣的傳統題材時,制作人李曉菲表示,“希望引領觀眾在音樂劇舞臺上領略中國傳統文化之美,讓民族藝術的瑰寶不斷煥發魅力、傳承下去。”
《西廂》全劇25首曲目在歐美流行音樂曲式中,融合了國粹京劇、昆曲、黃梅戲等戲曲元素,還保留不少王實甫原劇情調纏綿的唱詞,并嘗試“曲牌式創作”:根據不同的人物角色特點,為他們量身打造專屬的曲牌, “紙扇書生” “四步吟”“玲瓏決” “才子游”和“玉面郎”五首原創曲牌將展現漢語優美靈動的魅力。而舞美服裝也展現美輪美奐的中國韻味,全劇174套服裝參考借鑒了中國傳統服飾中的唐朝服飾元素、明清時期戲曲京劇服裝以及日本能劇服裝的元素,力求兼具寫意化和象征化的特色;升降的多媒體紗墻則成為全劇不斷幻化的核心視覺意象,強化了劇情的詩意表達。
以中國審美為核心選戲,為原創音樂劇提供展演窗口和審美風向標
“但凡有機會,我一定會義無反顧地參加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演出。”《西廂》的主演之一、音樂劇演員劉巖是在綜藝節目《聲入人心2》之后,幾乎“無縫鏈接”地投入到了該劇的排演中。面對疫情帶來的考驗,業內對原創劇目有了更多的期待,“作為演員,希望大家能靜下心來好好鉆研自己的角色,行業也能靜下心來打磨作品”。
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作為“演藝大世界——2020上海國際音樂劇節”的展演板塊,以原創性和本土化為特點,以文化廣場的劇場品牌吸引優質資源,進行從上游內容孵化、生產至下游市場培育、觀眾積累的全產業鏈循環。過去八年,共有36臺原創華語音樂劇在文化廣場內上演,演出場次累計共達95場,2019年的兩部展演作品《梁祝的繼承者》和《賽貂蟬》榮登當年上半年音樂劇演出票房前十。
今年展演季除了《西廂》之外,還將有兩部劇目登場:改編自首部登上柏林國際電影節國產兒童電影的音樂劇《尋找聲音的耳朵》講述兒童成長、聚焦自我追尋,由電影原班主創人馬歷時三年打磨而成,將于10月7日、8日兩晚,由音樂劇演員劉令飛攜手小演員們呈現。展演季的閉幕劇《空中花園謀殺案》則由史航編劇、孟京輝導演,沿襲了孟京輝戲劇一貫的實驗先鋒精神,將為觀眾帶來流行搖滾、工業金屬等多種音樂元素的碰撞。該劇自2009年首演以來已演出800多場,觀看人數達30萬,是中國演出場次最多、反響最強烈的音樂劇之一。
以中國人的審美為核心選戲、制作戲、孵化戲,越來越成為文化廣場的追求。劇場表示,愿能成為貫通音樂劇全產業鏈的聚力者,為原創華語音樂劇提供更廣闊的發聲平臺,共同探索市場運營品效合一的發展路徑,帶來中國音樂劇多樣性的表達和高質量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