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玉:“以情入木”的版畫創作
8月26日,由北京畫院主辦,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協辦,北京畫院美術館承辦的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于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此次展覽以“入木”為題,以黃永玉親題手記為線索展開,精選其從上世紀40年代起至90年代的版畫作品近200件,力圖全面、完整地勾勒出這位藝術大師的版畫發展敘事與創作面貌。
20世紀30年代,由魯迅倡導的中國新興版畫運動興起。少年黃永玉因木刻家野夫的《怎樣研究木刻》一書,開啟了自己的版畫創作之路。沒有受過科班訓練的他,卻有著忠實于生活的敏銳認知與內化感受。懷著對家鄉鳳凰的深愛,黃永玉寫下了無限的浪漫情調與盎然詩意,并從為文學作品和報紙雜志做插圖這條道路開始,創作了大量版畫作品。這種根植于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使其往后創作中刻下的每一刀、每一劃皆迸發出鮮活而綿延的力量。
此次北京畫院“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由黃永玉第一人稱敘述開啟,結合藝術家本人回憶80年版畫創作生涯寫下的“心得手記”,串聯了所有作品。展廳一層圍繞黃永玉上世紀40年代早期的創作展開,包括了《風車和我的瞌睡》《鵝城》《我在海上一輩子》《苗舞》等經典作品。其中,黃永玉為表叔沈從文所著小說《邊城》創作的兩幅木刻插圖《吹笛》《花環》,也在此板塊呈現。
1936年,黃永玉離開家鄉鳳凰,輾轉多地。福建、上海、臺灣、香港……直至上世紀50年代初,黃永玉受邀回到北京參與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的籌建。身處新舊更替的變革點,而立之年的黃永玉嘗試在新興版畫創作與教學中尋找到更深層次的表達語言:他深入小興安嶺森林,創作大量森林題材的版畫木刻;他被派往榮寶齋學習中國傳統水印木刻技術,與當時也在北京的齊白石見面,并為其刻制了一幅水印套色版畫肖像;他還在云南路南縣額勺依村住了兩個月,以村里的彝族撒尼婦女普支委為模特,創作了經典的“阿詩瑪”形象……二層展廳中集中展示了黃永玉在此段時期的木刻作品,包括《初進森林》《新的聲音》《森林小學》,以及展廳中心設立的“阿詩瑪”專區。
此外,黃永玉極其擅長各種文學故事插圖,尤其是為兒童文學,如童話、寓言故事等創作的大量成組插圖更是獨樹一幟。在展廳三層,觀眾能夠欣賞到黃永玉刻刀下那些幽默的、詼諧的小人兒或動物們:狡猾的狐貍,井底的青蛙,流亡的小鴨……活靈活現,趣味橫生,卻又不等同于兒童世界里純真無邪的化身。這種天真趣味與諷刺現實的矛盾結合,賜予了黃永玉童話插圖更深層次的形式與意味。
進入上世紀60年代,黃永玉不斷拓寬中國新興木刻的審美與維度,創作了如《春潮》《花城》《葫蘆信》等代表作品。其版畫風格逐漸傾向于一種浪漫美學范式的回歸,不僅完善和深刻了中國新興木刻的形式與內涵,也為當時的版畫界帶來了一股新風。此次展覽還在展廳三層設立了“原版對照”專區,為觀眾呈現一批跨越幾十年的木刻原版,并與印制的版畫作品進行對照。在黃永玉看來,這些充滿了歲月痕跡的木刻板如同他“貼著肉的骸骨”一般,與其經歷了一生的顛沛與流離,保存至今,十分珍貴。
晚年黃永玉雖停止了版畫創作,然而手中刻刀促使其養成了從不松懈的習慣,他嘗試轉向更多藝術語言的可能性探索。如今,這位96歲的老者,經歷過舊社會的苦楚,輾轉過烽火時代的分離,見證過新世界的誕生,也走過曲折而平實的旅程。如同刻木刻一般,黃永玉一步步踐行著自身獨特的藝術審美與創作實踐。
展覽將持續至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