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傳奇的“現代性”重構 ——徐貴祥長篇小說新作《英雄山》讀記
徐貴祥(1959~),祖籍安徽長豐。1978年入伍,1991年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98年加入中國作協。曾任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委會委員等。著有長篇小說《八月桂花遍地開》《仰角》等。長篇小說《歷史的天空》獲人民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五個一工程”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等。
一
徐貴祥是極擅長講故事的作家。從1990年代的中篇小說《彈道無痕》《瀟灑行軍》《決戰》,長篇小說《仰角》,到21世紀初的《歷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開》《四面八方》《高地》等,無論是書寫軍旅現實的悲喜人生,還是建構戰爭歷史的英雄傳奇,他的小說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好看”。之所以“好看”,一個直接原因就在于“像”。無論情節多么跌宕傳奇,人物多么個性乖張,小說的“物質”層面都是頗為扎實的。
以作家的親身經歷和真實史料為支撐,《歷史的天空》以降,徐貴祥基于傳統的現實主義寫作倫理持續深耕,又接連出版了《明天戰爭》《特務連》《馬上天下》《對陣》等多部長篇小說。盡管題材各異,但整體上仍可以概括為“性格英雄”加“歷史傳奇”的寫作范式,直到這部最新的長篇小說《英雄山》。徐貴祥筆下的故事已經不止于“好看”了,枝節繁復、懸念叢生、人物眾多、時空穿越跳蕩、情節迂回反轉,閱讀過程中會生出腦洞大開甚至是“不可理喻”之感。即便如此,對照著讀完上下兩部——上部《穿插》(《中國作家》2019年8期)、下部《伏擊》(《當代》2020年1期),會發現小說的故事仍然是閉合的,邏輯是自洽的,懸念亦是落地的,承載敘事功能的道具在后文都得到呼應,人物的命運也都有所交代,徐貴祥編織故事的功夫確實了得。
然而在我看來,小說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在眼花繚亂的故事之下,涌動著“現代性”寫作倫理和文學趣味的新變。沉潛了數年之后,徐貴祥對于軍旅文學、對于戰爭歷史的理解和掘進顯露出了新的氣象。他試圖超越線性的歷史觀,讓敵我雙方的主人公在極端情境和高度戲劇性的沖突中經受肉體、身份、生活方式、價值判斷、思想精神的互見與試煉,以“現代性”的觀念和視角重構英雄傳奇。小寫歷史、個人記憶、多重視角、玄幻高蹈的靈魂敘事、酷烈幽微的心理描寫,無不承載著作家對戰爭、對歷史、對人的省察與思辨。歷史本身的“實感”不再是敘事的重點,意識形態的藩籬也是需要突破和重新審視的對象,以“現代性”的、個人化的立場重新反思、闡釋和建構錯綜復雜的歷史,歷史的可能性和人的存在感都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和釋放。這種新鮮的文學面相,是否表征著進入2020年代的軍旅小說會延伸出新的文學可能性,也未可知。
二
《英雄山》的特別之處在于,懸疑的情節、極端的處境、鏡像的命運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賦予讀者極強的代入感、參與感。歷史不再被局限于彼時彼地的特定時空,而成為一種可以通約和共享的情境。小說中的人物游走于這種亦真亦幻的情境中,也便沾染了某種“二次元”的特征。如同漫畫和游戲世界中的人物一樣,在通關練級、加血續命的邏輯鏈路之下,人物得以在不同的肉身和角色間跳蕩,打通曾經被區隔在決然對立世界中的生命經驗和思想意識,這是此前閱讀傳統軍旅小說無法得到的快感,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爽感”。這讓我想起了網絡文學中的玄幻小說,那種思想內容幽深玄妙、故事情節奇崛瑰麗、經驗邏輯不受科學與時空的限制、格調勵志熱血,可以讓作者和讀者共同自由發揮想象力的文學類型。當小說主人公以幾乎“不死之身”最終“闖關”成功,完成一個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傳奇也便多了幾分玄幻的味道。
曲線救國,凌云峰化身楚大楚;借尸還魂,易水寒頂替凌云峰;洗心革面,何子非成為戰術之神;脫胎換骨,張達理變身妙手軍醫。人生的穿插、命運的反轉,凸顯了戰爭敘事中極端經驗的魅力。《英雄山》對戰爭歷史的虛構不再單純強調“逼真”的幻覺和認知的功能,而人的命運和生命存在的諸種可能性被高度正視和尊重,進而生成另一種歷史的意義。
戰爭歷史從來不是涇渭分明、光滑如鏡的,實則是亂世求生、紊亂繁復的欲望之海。我們往往習慣于關注奔流到海的大河,而選擇性地忽視了如毛細血管般從各個來路匯入大河的支流,人心和人性永遠是看似平靜的水面之下那洶涌起伏的暗流。凌云峰、何子非、易水寒、楚大楚、謝谷、藺紫雨、陳達等主要人物,都承受著身份、心理、人格等多重分裂,都有著復雜的前史和難言的秘密。徐貴祥親歷過戰爭,以“穿插”和“伏擊”這兩個軍語作為小說題目,亦表露出他對歷史乖謬、人性異化的洞察。
三
近年來的軍旅小說中,職業軍人、知識分子、文化人的形象越來越多。不僅是現實題材,歷史題材中人物身份的設定也出現了雅化、知識分子化的趨勢,這與21世紀初流行開來的那波以“農民軍人”“大老粗”“匪氣英雄”為主體的俗化浪潮形成了鮮明對照。《英雄山》也是如此。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可以說都是受過正規教育的。如此集中地大規模書寫知識分子,無疑是戰爭敘事的一種新的趣向。
上部《穿插》一開篇就顯得很另類。“我”(凌云峰)是紅軍團的偵察參謀,帶隊來到其中坪,執行一項“莫名其妙”的任務。由于戰友們的魯莽,他們遭遇馬蜂攻擊,凌云峰運用專業知識化解了危機,并給啟明、安屏等女性人物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其中坪這塊世外桃源般的政治飛地,凌云峰和安南先生、理查德神父、外國美術教師李海倫談論關于宗教、政治、信仰、紅軍的話題,即便作家盡可能讓人物的言說不超越自己的身份、視角、經驗和知識儲備,但是這種開篇的情節設置還是顯露出與徐貴祥此前作品迥然相異的氣質。
小說中有很多書寫日常生活的段落,甚至還有許多似與殘酷戰爭環境不符的、扎眼的浪漫情節。凌云峰和啟迪、安屏的邂逅,便流露出濃重的浪漫氣息,而與謝谷的遭遇則更甚之。生死之戰的前夜,兩人居然去觀雪臺上邊仰望星空邊聊天抒懷。謝谷這個看似文質彬彬的國民黨軍官,竟然與萍水相逢的紅軍軍官一起眺望牛郎和織女星,還附庸風雅地吟誦唐詩。而“去年今日此門中”作為暗語和密碼在后面的故事中還會反復出現。
敵對雙方的軍官在彼此并不托底的情形下,竟能如此浪漫、知性地對話,所流露出的生活情趣、思維方式彰顯出小說不同尋常的高度雅化的趣味和格調。臨別前,安屏有些突兀地分別送給凌云峰和謝谷一個桃木匣子作為禮物,說第二天早上太陽升起以后才能打開。結果匣子意外丟失,留下一個多年未解之謎。而對于鷹嘴巖伏擊這場鋪墊已久的戰斗,徐貴祥的描寫反而非常簡單。概而言之,“整個過程,行云流水”。結果,凌云峰受了重傷。“你不用擔心,我沒有死掉。”從一開始,凌云峰幾乎就是不死之身。他被送進教會搶救,做手術的是法國醫生,雖然胸前中槍,但也活了過來。此后,小說故事更加離奇,人物宛若開掛,每次命運的反轉都似一次新生,人物隨之實現成長。
四
《英雄山》中的人物實在太多了。讀罷掩卷,僅僅是在我腦海中留下印象的人物就有,謝谷、藺紫雨、藍旗、巴根、喬東山、楚大楚、陳達、凌云峰、安南先生、安屏、易水寒、郭涵、賀之發、蘇佐、文中戈、趙鈺、楊煥、權蘇正、桑葉、張達理、江浦、王鐵索、張秋生、杜何等等。隨著故事推進,新人物層出不窮,每個人物的形象、立場、思想、性格甚至是舉止動作都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這對作家而言是很難寫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讀者也要為徐貴祥漫漶的敘事風格所苦,因為故事情節異常復雜,甚至可以說有點燒腦,再加上敘事視角和時空的轉換,插敘、補敘、倒敘等技巧的運用不一而足。上下部、雙文本的敘事策略也增加了閱讀的難度,有時需要互相對照,才能完整準確地理解故事的脈絡。
小說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前史和故事,也都有自己的心事和秘密,甚至還有自己的特長和絕活。藍旗是個戲子,還有一手扒竊的絕技;張寡婦擅長做飯,拿手菜是辣子雞;陳達既是情報頭子,對戰術也有著深入研究;何子非是工程師、架橋專家,被俘虜后他也被成功地改造了過來,最終成為戰術之神般的人物。愛吃辣子雞是他的嗜好,但更像是一種標簽或者符號,以此確證日常生活經驗和肉身感官存在的意義。但是后來這種權利被剝奪了,更準確地說是一種自我的閹割。因為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做飯的人還是吃飯的人,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或許是因為小說人物實在太多,故事變得龐大蕪雜,結構也十分復雜,情節間存有大量的裂隙,缺少生活細節的充分填充,也缺少特定年代的歷史信息。比如,結尾處反復提到的“剝皮戰”含義是什么?具體過程是怎樣的?都沒有展開。類似的倉促和粗糙的段落在整部小說中還有不少,某時某地,故事的增殖和延展尚缺乏邏輯必然性的有力支撐,人物的情感線索也沒有得到充分展開和深化。給我的感覺是,疲于奔命地跑故事,交代性的語言也嫌過多。
五
徐貴祥將個人經驗與當時的政治社會動蕩交織纏繞,使讀者感到歷史既是經由人對外在世界變化的自發反應而展開的,又是在一連串重大、公開的事件中呈現出來的。于是乎,《英雄山》也便具有了雙重視角:一方面是力抗歷史洪流的自由靈魂,是覺醒的自由人在不斷追尋未知的未來;另一方面又是命運之神所掌控的玩偶。歷史或許是一股洪流,每一個人的命運不由自主地落入其中。《英雄山》中,主人公易水寒懷揣著原本堅定的理想和誓言,冒名頂替,混入紅軍隊伍,時刻準備殺身成仁,最后卻假戲真做,與對手凌云峰融為一體,這種橋段簡直比好萊塢大片《奪面雙雄》還要傳奇甚至離奇。若按照一般的經驗、情理和邏輯推演,這顯得太過機巧,至多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而徐貴祥想要探尋的正是這種歷史的可能,不僅要在肉身和身份的層面實現“穿插”,更要在生命價值和自我意識的深層次完成這種靈魂的互見和轉化。
個人的最終命運是英雄還是叛徒,始終晦暗不明、糾纏不清地作為歷史遺留問題貫穿小說始終。“英雄山”是一個集體主義的隱喻,托舉護佑著“民族國家”的存在,但歷史的星空卻是由一個個生命個體點亮的。小說中,“個人”被從歷史中拯救、解放出來,個體上升為主體,成為敘事的主線。以個人命運置換或指稱宏闊的歷史風云,徐貴祥在重大的歷史事件中發現了詩化的覺醒的“個人”;也通過“借尸還魂”這樣極端的英雄傳奇甚至是玄幻故事,打破了長久以來政治、階級、出身、信仰等意識形態因素的籠罩,重構了“個人”與“民族國家”的關聯。
“‘現代性’不是一個肯定的概念,但也不是一個否定的概念,它是一個反思的概念。”(李楊語)事實上,無論是穿插還是伏擊,所謂的戰術勝利終究是精神的勝利,而政治的、階級的、黨派的差別和裂隙最終被精神、靈魂、理想、信仰的意義所消融、彌合。對精神的執著追尋和反思是以肉身的受虐和苦行為代價的。小說主人公一次次遭遇命運的暴擊,時時承受著肉身的傷痛、意外的考驗、反思的煎熬、精神的折磨,人在戰爭中的狀態更像是經歷苦行的修煉。
《英雄山》中,主人公所遭受的煉獄般的折磨和考驗恰恰成了精神接受洗禮和升華的必要過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徐貴祥筆下的“傳奇英雄”最終升級成為“超級英雄”,跳脫生死,跨越黨派,超越階級,突破了二元對立的歷史定見,達成了“現代性”意義上的對戰爭歷史的反思與重構。
相關文章:
宋嵩: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理解《歷史的天空》的當下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