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吉和她的父親》:銀幕上的涼山新貌
《達吉和她的父親》是1961年由峨眉電影制片廠與長春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的影片,由高纓編劇,王家乙導演,陳學潔、劉蓮池、朱丹南主演,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影片。
影片《達吉和她的父親》根據作家高纓的同名小說改編,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大涼山的新面貌,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彝漢人民的深厚情誼以及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影片中漢族石匠任秉清之女妞妞,5歲時被奴隸主搶進大涼山,后被奴隸馬赫舍命救出并撫養成人。新中國成立后,已是工程隊技師的任秉清隨隊來到地處大涼山的尼古拉達人民公社支援水庫建設。他發現公社社長馬赫的女兒、青年突擊隊隊長達吉正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在得知真相后,兩個父親都爭著把女兒讓給對方,而達吉對兩個父親也懷著誠摯的感情,從而圍繞達吉的去留展示了三人的感情糾葛并最終獲得圓滿解決。
在民主改革之前,大涼山的彝族地區還處于奴隸制社會,馬赫社長就曾是“奴隸娃子”。而在影片故事發生時,大涼山地區已由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處處洋溢著翻身的喜悅。
當時,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因此影片的故事背景充滿了幸福祥和、喜慶熱烈的氣氛。導演王家乙曾于1959年執導了影片《五朵金花》,因此,《五朵金花》中歡快而明朗的情調很自然地進入了《達吉和她的父親》中。影片中的達吉被塑造成一個社會主義新人形象,青春靚麗、充滿干勁,是新社會勞動生產的青年帶頭人。青年們熱火朝天地建設新涼山的社會運動,是兩位父親與女兒傳奇故事的背景。
小說在被改編成電影時作出了一個關鍵修改,即兩個父親由原著中的“爭女兒”改成了“讓女兒”。這一修改實際上也讓電影與小說之間,出現了敘事風格與時代文化表達的整體性差異。影片直抒胸臆地表現了民族團結的主旨,這一主旨來源于達吉的兩位父親完全利他主義的價值觀,而這種觀念實質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編劇借助達吉兩位父親的形象,塑造了除達吉之外的另外兩個“社會主義新人”。而且,由于兩個角色在“讓女兒”過程中的心理矛盾互相作用,融合出一種共同的理想化人格,更演示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特征。
影片中,更高的社會理想和嶄新的社會制度,賦予了人們嶄新的思想價值觀念。真摯而純真的情感戰勝了隔閡與個人利害得失,而民族團結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新的社會意識,也促使兩位父親為對方著想,愿意把幸福讓給對方。《達吉和她的父親》講述了超越血緣、超越民族的情感,最后的“合家歡”顯示的不僅是民族團結的勝利,也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勝利。
編劇“讓女兒”這一改動的歷史本質,是新中國文藝的文化建設。編劇在電影選題和創作時期,獲得了原來創作小說時并不具備的創作動機。《達吉和她的父親》受到了當時社會的歡迎,成為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經典之一,也揭示出新中國文化建設中民族團結這一新的價值導向被廣大人民普遍接受的事實。
“民族團結”在《達吉和她的父親》中并不是唯一的主題,影片中的民族團結主旨也顯露出它的歷史語境。“民族團結”不是抽象的“民族大愛”,它聯系著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的民族知識系統和話語系統。《達吉和她的父親》中的民族關系敘事,使得新中國成立以前的話語得到了翻新和提升。民族團結敘事不可能孤立出現,它其實從屬于更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