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里的扶貧車間
采訪鄭國春,從內蒙古赤峰市出發,要走220公里的丹錫(丹東至錫林浩特)高速公路,再走30公里的一級路后拐上羊腸似的鄉道,然后一頭鉆進草木葳蕤的山坳里。穿過幾個村莊抵達烏蘭溝時,細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樹木顯得翠綠清新。綠然農產品加工合作社就坐落在村口,偌大的廠區里人影穿梭,藍頂白墻的廠房里傳出機器的轟鳴,廠房門楣上“扶貧車間”四個大字格外醒目。
鄭國春是合作社的負責人,今年48歲。十幾年前,因交通事故,他雙目失明,卻身殘志堅。他經營的綠然農產品加工合作社在這一帶名氣不小,“烏蘭溝”牌雜糧雜豆深得縣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十二吐鄉的烏蘭溝村,東面是科爾沁沙地,其余三面都是溝壑縱橫的黃土坎。土山不高,凸凹不平連綿幾十里,幾百戶人家就沿著山勢散落在狹長溝谷的皺褶里。如果不是水泥路修進山溝,把“烏蘭溝”牌雜糧雜豆銷售四方,人們很難知道有烏蘭溝這個村子。
“烏蘭”是蒙古語,漢譯為“紅色”。早年這里藕李樹漫山遍野生長,黃豆粒大的藕李果紅得晶瑩,云霞一樣染透一川溝谷,烏蘭溝由此得名。烏蘭溝村的貧困由來已久,旱坡地只能種植雜糧雜豆,降雨多些,收入也跟著多一點;遇上干旱年份,連種子都收不回來。外出打工是村民的主要增收手段。那些身有殘疾的村民,就只能老守田園,在貧困的泥淖里難以自拔。
自從綠然農產品加工合作社投產后,烏蘭溝村仿佛被重新格式化,貧困戶有了擺脫貧困的新平臺。
走進扶貧車間,一種自強自立的氛圍撲面而來。鄭國春衣著整潔,皮膚白凈,頭發梳理得一絲不茍,鼻梁上架著一副黑色墨鏡。與他握手,感到他的手很有力量。
“去會議室談吧。”鄭國春的聲音富有磁性。他無需引路,靠拐杖敲打地面,就輕松自如地走進了會議室,準確無誤地坐在椅子上。
關于鄭國春的奮斗故事,還得從1998年說起。那年,他高中畢業回鄉務農,接手父親開辦的全村唯一一家米面加工廠。從早上開門到夜幕降臨,加工米面的村民排成了長隊。與本村姑娘王海榮結成夫妻后,鄭國春主外,王海榮主內,日子過得有張有弛,殷實無憂,漸漸成了烏蘭溝的“有錢人”。
2002年,厄運從天而降。那年秋末冬初,鄭國春把加工好的農產品裝滿一卡車,親自送貨到西烏旗。返回的路上,對面駛來的貨車逆行,兩車劇烈相撞,鄭國春失去了知覺。
那幾天,妻子王海榮整日以淚洗面,丈夫在生死線上掙扎,頂梁柱轟然倒塌,不知整個家庭未來的生活走向哪里,歸宿又在何方。
鄭國春總算搶救過來了,可右腿重度殘疾;更可怕的是眼前一片漆黑,他失明了。躺在病床上,鄭國春身心忍受難以想象的煎熬:一條腿殘疾他不在乎,可雙眼失明讓他無法接受。想到余生將在黑暗中度過,他幾乎絕望了,淚水浸濕了枕巾。
為了治病,鄭國春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妻子連首飾都賣了,還欠下十多萬元外債,家境一落千丈。
鄭國春走出醫院那天,已是次年春末夏初。在回烏蘭溝的路上,他聞到杏花的花香,心中無比凄涼。盡管哭得淚雨滂沱,王海榮卻抹去淚水,把秀發往腦后一捋: “這個家散不了,有我呢。”
“可是……你一個女人家。”鄭國春不是不相信他的妻子,但突然把這么重的擔子壓在她的肩上,他于心不忍。
“放心吧,只要你活著就行。我沒那么嬌慣,你能做的我也能做,廠子很快就會轉起來的,我就是你的眼睛。”
王海榮的鼓勵點燃了鄭國春二次創業的希望。從此,夫妻二人共用一雙眼睛,一起忙碌著。一個月后,沉寂許久的加工廠又轉起來了,機器的轟鳴聲帶動生產線,似乎整個烏蘭溝都聽到了。盡管站在車間指揮的人換成了王海榮,但鄭國春依然是幕后決策者,他拄著拐杖在廠區來回行走,廠子運轉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他的心血。
村民們怎么也想不到,從死亡線上僥幸逃生的鄭國春,還能把廠子轉起來。準備去外地打工的員工又回來了,一個也沒少。
2004年,兒子的降生讓這對患難夫妻喜不自禁,這個瀕臨倒塌的家庭重新振作起來,迸發出的能量令人驚詫。幾年后,鄭國春不僅還清全部欠款,而且再次成為烏蘭溝的“有錢人”。
雖然看不見外面的世界,可鄭國春有超乎尋常的市場敏感。他對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走向有了基本的預判,決定走合作共贏的路子,與村民共享創業成果。2010年,在縣鄉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惠農政策的普照下,他創建了綠然農產品加工合作社,主要經營雜糧、雜豆等農產品加工和銷售。合作社吸納烏蘭溝村民入股,有150人主動加盟。在合作社創立暨第一次社員大會上,鄭國春毫無爭議地當選為合作社理事長。
十二吐鄉盛產的粗糧口感好,不用化肥農藥,屬于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農產品。合作社發展了自己的種植基地,種植雜糧雜豆8000畝,采取訂單式生產經營模式,主導產業立足雜糧雜豆加工,建成了4條生產線。為保證產品品質,合作社嚴格控制好各生產環節,在生產中采取統一選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的“五統一”模式,力求貨真價實,誠實守信。合作社還對合作社社員的農產品按照高于市場價5%的價格收購,帶動和影響了烏蘭溝及周邊的1000多戶農戶致富增收。
目前,合作社的社員有170戶,年加工生產量達到5000噸以上,總銷售額達1200萬元,年純利潤50余萬元,產品銷至呼和浩特市、包頭、錫林郭勒盟、霍林河等地。
鄭國春無疑是強者。他身殘志堅,自強不息,以超出正常人幾倍的付出,克服了身體和心理上的諸多障礙,創造了令人驚嘆的致富傳奇,詮釋了奮斗的真正內涵。
“有胳膊有腿還受窮,看看人家鄭國春。”他成了村里人脫貧致富的標桿。村民的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全村沒有一個懶漢,一部分人去合作社打工,其余的經營好自家的土地。從2016年開始,村里試種西瓜,鄭國春協助打井,提供種子和塑料覆膜。烏蘭溝光照充足,有機西瓜又大又甜,每畝西瓜為村民凈增收入800元。鄭國春每年還聘請專家教授來烏蘭溝講課,扶智扶本。如今,烏蘭溝瓜果種植基地被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農業部門評為綠色農產品基地。
村里的貧困戶宋保民視力弱,妻子智力殘疾,他家多年靠救濟和低保維持生計。宋保民到綠然合作社做包裝工作后,月工資在3000元以上,他的兒子在內蒙古農業大學畢業后也參加了工作,這個全村頭等特困戶終于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另一貧困戶尹學萍患有先天性肢體殘疾,兩口子都在綠然合作社上班,如今她家有蔬菜大棚三個,每年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她的女兒也考入內蒙古醫科大學,一家的日子越來越好。
一個人帶動一個村,鄭國春的“扶貧車間”開足了馬力。
近年來,綠然農產品加工合作社被評為赤峰市級示范社,鄭國春家被市婦聯命名為“最美家庭”,被自治區文明辦評為“全區百家十星級文明示范戶”。鄭國春還榮獲了市“五一”勞動獎章,他愛人王海榮獲“三八”紅旗手稱號。這些勛章放在常人之家可能不足為奇,可掛在他們的胸前就意義非凡:任何艱苦努力都是幸福的起點。
綠然農產品加工合作社不僅富裕了烏蘭溝村民,也成為拉動十二吐鄉一帶脫貧致富的引擎,推動當地各族群眾向著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