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碰到觀眾心底最脆弱的那一處
話劇《因為有你》的主題“站位”高。一開場,江蘇醫療隊“援馳”武漢的一幕,猶如一篇“廣播長書”,將所有人物的身份和經歷深情道來。在這之前,南京市話劇團請來年長資深的知名編劇和導演,從“小”處著眼,從“微觀”透視“宏觀”。江蘇省演藝集團話劇院的這部作品由擅長編劇的院長親自披掛上陣,并邀來年輕的先鋒導演揮舞“大手筆”,拿捏“小片段”。正因為有了這樣一些“大家”和“大作”,才能相繼推出同題材的兩部原創大劇。
說實話,此類題材的劇太不容易入手了,寫不到位,不成劇,反成“朗誦劇”和“音詩畫”。用力過猛,過于虛構成純粹戲劇,加入太多導演主觀手法,又會脫離真實,誤入另一種舞臺藝術的極端。筆者一方面懷著對“省話”一種不由自主而且濃烈的感情色彩;另一方面,還懷著一種莫名的惴惴不安,擔心會承受那種比較之后的某種虛空和落差。結果非但沒有,反而被“省話”這部劇重新鼓起了信心的風帆,為這群與自己有著妙不可言的“血緣”關聯的話劇人,擊掌稱道。
首先我想對編劇說一句:你成功了,嫻熟了,也借機“超凡脫俗”了。對這部劇導演的選擇首先奠定了能“做大”“做優”這部劇的強悍基因,你們之間的合作是智慧與智慧最巧妙的默契,也是一次趁勢而上、借力而為的最佳機遇。編劇的家國情懷,加上導演的藝術積淀,兩位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領,造就了這部劇的“大義”、“大氣”和“大志”,成就了一部抗疫題材原創話劇的史詩價值觀。同時,這部劇還承載起了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和危急災難的責任,正面、正視、正能量地反映現實生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謳歌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和向上精神。
某種意義上說,編劇和導演其實是在親力親為、比肩前行去完成一場“向死而生”的戲劇探索。好在他們最終結伴而行,歷經磨難,收獲了新生的喜悅、話劇的陽光。顯然,導演在原作的基礎上,毫無保留地放出了他的幾個“大招”。
首先,將自己所領悟的關于這部劇的戲劇內涵,巧妙滲透在舞美創意和呈現上。兩層聯排式落地窗是這部劇舞美手法的“高級”所在。加上背景畫面上的視頻以及前景偶爾轉換的場景,讓舞臺的戲劇空間靈活多變,又極其符合疫病帶給每座城市的靜默、人際的隔膜、呼吸的局促、生活的無奈、生命的無常和病毒的恐懼。背景視頻看上去像舞臺視像的“附屬”,甚至被兩層框架結構割裂得“支離破碎”,但這正是“病毒”帶給我們生活視像中的一種“殘缺”、一種“怪異”、一種“悲切”。
其次,是導演所鐘情的幾段背景音樂,尤其是那首帶有地道湖北口音的男聲唱出的武漢民謠,用在兩段重頭戲上,恰如其分,又恰到好處。濃重的鼻腔共鳴匯聚成腦后音的湖北方言,在一把吉他的伴奏下,低回婉轉,又隱隱作感傷的旋律,正如為該劇量身定制一般的貼切。每當歌聲響起,都會將戲劇場景和劇中人推演到一種濃濃“煙火氣”的都市日常生活,推向普通人生活如常的那一面,既如實又深刻,一股暖流禁不住涌上心頭,立馬觸碰到觀眾心底最脆弱的那一處。
第三,從一開始,導演對演員高度信任,任由演員在劇本的提示下自由發揮,充分挖掘人物的內心依據和戲劇動作,這也是導演面對一群陌生演員的一種深度觀察和提煉。等他對每一位演員有了足夠觀察和認知之后,也等到每一個演員在他不斷調教下,逐一“爆發”后,他很快從一種看似懶散的狀態下,迅疾跳轉到自己熟稔的洞察和挖潛上,“點石成金”地將每一位演員調節到他駕輕就熟的“頻點”上,把握好他們每段對手戲之間的“尺度”和“火候”,進入他的“熔爐”進行“淬火”和鍛造。這一切讓演員們與他逐漸建立起彼此間的信賴和契合,一同去完善創作,盡可能完美地加以呈現。
如果該劇的開頭和結尾還能有更好的手法去呈現“正能量的心聲”,如果在幾段故事中再增加一些“燃點”,如果那幾處不盡人意的細節再能有所修繕,它的品質和成色還會更好。筆者有理由相信,參演這部劇的所有演員都會有所受益。趕上一個好時代,又趕上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大戲劇題材,還趕上這么一部好劇作,這些無疑會讓每一位參與者獲得創作上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在一臺“群戲”里,還能盡顯出各個角色的風采,又不顯得過于“突?!保矎牧硪环矫孀C明,這部劇是站得住腳、鎮得住臺的。劇場出來,帶著那顆久久平靜不下來的“疫動的心”,懷著親身經歷過的“疫動的情”,筆者在內心由衷滿足,又看到我們的“省話”推出了一部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