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的真面目:誰淘汰誰留下其實早已注定?
上周,《樂隊的夏天2》在進行完三個小組的分組挑戰賽,以及之后的兩組復活PK賽之后,也結束了第一階段的賽制。最終,共有20支樂隊,進入了第二階段的1V1改編賽。
雖然從公布陣容的那天起,《樂隊的夏天2》就充滿了爭議,尤其是前兩期節目中,更因為有樂評人用“油膩”這樣的詞點評樂隊,讓節目的“剪輯”隨后也受到了質疑。
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樂隊的夏天》在去年帶來的樂隊文化熱潮,確實通過新一季依然持續在發酵,至少在同類型的節目中,這是迄今為止的唯一。
當然,《樂隊的夏天2》作為一個充滿娛樂屬性的節目,確實會和真實的樂隊文化有著一定的差異,但這并不妨礙觀眾通過這樣一個節目,了解更多的音樂形態,了解更多的樂隊文化。
而從首期節目的13支樂隊被淘汰,其實也可以破解《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的“面目”……
有一支“樂隊”走錯了舞臺
“水木年華”在今年《樂隊的夏天2》里的經歷,無論對于他們自己,還是他們的歌迷來講,都有點不堪回首。因為專業樂迷點評時,用到了“油膩”一詞,從而讓很多人替“水木年華”打抱不平。不管怎么說,“水木年華”出現在今年《樂隊的夏天2》,就是典型的雙向選擇錯誤。對于節目組來講,在一群樂隊里,安排了“水木年華”這個組合,實際上就是打破了規則,也讓節目設置跑了題。
對于“水木年華”來講,無論他們是出于證明自己,還是分享情懷的目的,出現在《樂隊的夏天2》舞臺,都是跑錯了演出場館。因為“水木年華”的成員設置,就是雙主唱加和聲,兩名成員都會彈吉他,但都不像其他樂隊的樂手那樣,是能夠真正完成錄音和現場的職業吉他手。所以,“水木年華”應該去的舞臺,其實是《組合的夏天》。
有些樂隊注定走不到最后
在上周第六期的節目中,有兩組樂隊PK賽,其中一組是“聲音玩具”對“Carsick Cars”,最終后者勝出并成功晉級,而從這組樂隊的演出及結果,也可以看到《樂隊的夏天2》這個節目的舞臺基因屬性。
在一組關于五度音程的即興表演中,“聲音玩具”的演奏無疑更內斂。不過三吉他的配置,不同和弦與調性的組合,卻讓整首即興曲充滿了非常豐富和立體的層次。
“Carsick Cars”的表演同樣非常精彩,但對于普通樂迷來講,他們樂隊吉他手用筷子完成的實驗即興,至少從舞臺視覺和新穎度來講,更容易吸引人。
此后“五條人”和“達聞西”兩支樂隊的PK,同樣如此。“五條人”的表演明顯更有攻擊性和觀賞性,而“達聞西”則只能說是一次很正常的表演,對觀眾的抓取,明顯不如“五條人”老練。
這一點,其實超級樂迷大張偉,以及“達聞西”樂隊主唱猴子,都有著更為清醒的認知。大張偉在給出支持理由的時候,就直言“Carsick Cars”的演出是為了做到“怎么在舞臺上讓人看見我”,而猴子則說“達聞西”的表演“過于嚴謹”“不夠瀟灑”。
從他們倆人的認知里,就可以看到《樂隊的夏天2》的節目屬性并不是純粹的技術PK,而是在技術的基礎上,比誰的舞臺更有看點更有話題性。一定程度上,這個節目最適合走到最后的是網紅樂隊,比如去年的“新褲子”和今年的“五條人”。
正因如此,更內斂的“聲音玩具”即使技術和意識很好,也很難走得更遠。“傻子與白癡”同樣屬于那種內秀的樂隊,即使他們的舞臺感覺與視覺,從專業的角度來講都是職業且上乘的,也難以避免淘汰的命運。
誰將通過“樂夏”增值?
因為去年的傳播效應,使得今年第二季在開播之前就有了各種預測:今年的“樂夏”,誰能成為最大的黑馬?所謂“黑馬”,自然是以往沒什么人知道,但因為到了這個舞臺讓人眼前一亮,前后反差越大,黑馬越黑。
至少分組挑戰賽這個環節,最大的一匹黑馬,那一定是“白皮書”樂隊。
雖然已經成立五年,但在百度百科中收錄的“白皮書”樂隊詞條卻只有兩個信息,一是他們的成員,二是他們參加了今年的《樂隊的夏天2》。
這也是《樂隊的夏天2》這個節目的功德,畢竟即使是參加音樂節以及觀看Live House演出的歌迷,也未必能夠知道所有的新生代樂隊,更不可能一一去欣賞。而《樂隊的夏天2》這個舞臺,就提供了這種傳播的機會。
其實除了“白皮書”樂隊之外,由孿生三姐妹組成的“福祿壽”樂隊,同樣也令人驚喜。孿生姐妹組成樂隊,本身已經足夠有看點,再加上她們非常規的樂器設置,尤其是《玉珍》這樣催淚的親情歌,也讓她們初登臺就吸粉無數。
另一支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椅子”樂團,其清新質樸的音樂風格在傾向放大招的表演環境中,也給人一種如沐清風的質感。他們無疑也通過《樂隊的夏天2》這樣的節目,增值了不少。
“夏天”就是色彩斑斕且好看
在《樂隊的夏天2》舞臺,也有一些怎么演都對的樂隊,其代表就是“野孩子”和“Haya樂團”。
這兩支樂隊,前者扎根西北黃河流域,后者是內蒙古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的跨界。他們都已經有了無數大型音樂節的現場經驗,更是通過多年的作品打磨,確定了自己的審美體系,并且擁有高度成熟的表達。
“野孩子”樂隊在首次亮相時演出的《黃河謠》,就受到大部分人的贊美,尤其是許多業內人士,都肯定了他們的表演。
對于《樂隊的夏天2》的大多數受眾來講,“野孩子”和“Haya樂團”的音樂更多還是屬于觀賞型、純享型的,并無法通過自己的審美認知代入,甚至也可能是一種從眾心理,所以即使他們的音樂對自己有一定的疏離感,也會“順勢點贊”,在進入到1V1改編賽環節后,這兩個樂隊很有可能會提前終結他們的“樂夏”使命。打破自己的舒適圈,大概率可能要接受改編更當代的流行音樂作品,也讓他們因為在丟失主場之后,沒了最大的優勢。
這個時候,越是年輕的樂隊,越是像“五條人”“馬賽克”“大波浪”這種舞臺表演特別外秀的樂隊,就越是有優勢。畢竟《樂隊的夏天2》不僅是讓你“聽”樂隊,而是讓更多人“看”樂隊,并不斷討論他們,這樣才能體現節目的娛樂傳播屬性。
“聲音玩具”“木馬”這種頂尖的優秀樂隊固然好,但你如果設身處地想一想,一個節目全是這種技術流,氣質又特別內斂的樂隊,也真是很悶的。
所以,《樂隊的夏天》為什么要把樂隊的節目,和夏天關聯到一起,除了是在夏天播出之外,也和夏天五彩斑斕的色彩有關,因為這個節目想要做的,就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