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彝文文學繁榮發展的記憶檔案 —— 《當代彝文文學史》評述
主編:阿牛木支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由阿牛木支主編的《當代彝文文學史》,是第一部研究和總結當代彝文文學的文學史著作,也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成果。
《當代彝文文學史》共7章,分別是當代彝文文學概述、當代彝文小說、當代彝文詩歌、當代彝文散文、當代彝文影視文學、當代文學翻譯以及當代彝文文學評論。編者運用文學人類學、文體學、民族學、歷史學和文化學的學科理論方法,系統全面地對當代彝文文學展開合歷史、合邏輯的歸納和整合,并對新時期彝文文學的發展規律進行了總結。該書在探索彝文文學理論與文學現象的過程中,彰顯編寫的文獻性和客觀性,并力求呈現文學的人文性和藝術性。
史志兼顧,注重文獻資料價值。該書在“總體概要”之后,把當代彝文文學分為三個歷史階段:1978年至1989年是“萌芽探索”時期;1990年至2000年是“步入興盛”時期;2001年至2018年是“多元并存”時期。這個分期依據40年來彝文文學發展事實而來,有充分的文學作品支撐和文學歷史事件印證,比較符合歷史實際。在大的歷史階段分期明確之后,該書還在小說、詩歌、散文、影視文學等分述部分,列述重要的文學作品、文學現象以及作家、作者,構建起這部史著的分述架構,使其立論更加堅實有力。例如“當代彝文詩歌”部分在介紹主要詩人的同時,還根據1991年出版的《彝寨晨曦》列舉了72位作者,讓那些不能進入文學史的詩人有名可傳,起到了“志”書的作用,突顯此書的文獻價值。
述論互證,因述立論。述在論之先,論依述判斷,這是《當代彝文文學史》寫作的一個特色。例如對阿庫烏霧詩歌的研究,編者從作家創作經歷、作品的創作與譯介、詩歌鑒賞等多個角度、多個層面立體展開論述,立論有據,扎實全面。
作家與作品互彰,用文學作品定位作家。作家的經歷介紹、作品的描述、作品價值的分析,這些都是判斷一部作品歷史地位的基礎。《當代彝文文學史》既關注作家,也注重通過作品來判斷作家的地位,兩者互彰,尤其注重本體,以作品立論,這也是文學史著應該遵循的準則。
圖文并茂,挖掘圖像敘事功能。在中國文學史著作中,鄭振鐸先生曾經編纂了一部著名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影響了諸多學子。《當代彝文文學史》中采用了大量圖片,特別是近40年來用規范彝文出版的各種報紙、雜志、著作圖像,作家、詩人的照片,部分圖片資料十分珍貴。在原物不可復見的情形下,讓讀者通過圖像了解文學作品及其載體的情況,是一個好的方法和途徑,這也為今后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可靠的線索。
《當代彝文文學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一,該書系統梳理了近40年的彝文文學代表性作品,檢索了未能入史的作家、作者,史料與文獻價值極高;其二,該書首次對改革開放以來的規范彝文文學進行全面總結、研究,為今后的彝文文學研究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當然,書寫歷史并非易事。就這部文學史而言,未能介紹云南、貴州和廣西的彝文文學創作情況而稍顯遺憾,且本書只收錄了規范彝文創作而沒有傳統彝文作品。例如,在貴州,陳英、陳世軍等曾于上世紀90年代發表過代表性彝文詩歌《詠百里杜鵑》《彝山喜事多》(長詩)等,2018年,王明貴出版了長達4000多行的彝文長詩《海雀青松譜》,均未被收錄本書。此外,該書對個別作品的選擇,在彝族傳統文化的鋪陳和時代背景坐標的設置方面,也還有不盡人意之處。然而瑕不掩瑜,這部當代彝文文學歷史研究的開山之作,必將對未來的彝文文學創作、研究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