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風景與茅盾的戰時中國形象建構
    來源:《天津社會科學》 |  李永東  2020年08月08日09:58

    摘要:風景在茅盾的重慶和延安想象中與其說是背景、環境,不如說是地方形象本身。茅盾使用鄉土與都市兩套話語構設重 慶與延安的風景,把政治寓于風景之中,由地方風景的書寫引向對民族精神、延安形象或戰 時政治的想象。對中國政治地理的敘述,茅盾經常富有彈性地使用地域空間概念,重慶或延 安形象因此成了眾多地理空間疊加的結果。在政治地理的比較視野下,國都重慶的中心價值被消解,以延安為中心的戰時中國形象得以建構。

    關鍵詞:風景 茅盾 重慶 延安 中國形象 抗戰 政治地理

    全面抗戰時期,茅盾輾轉流徙于香港、新疆迪化、延安邊區、重慶等地。他在重慶生 活三年有余,在延安停留了五個月。茅盾對戰時中國的政治格局和社會愿 景的思考,主要在重慶與延安的雙向敘事中展開,重慶與延安形成了“對照、補充關系”[1]。重 慶與延安形象的構設常常以風景來加以裝飾,風景成了茅盾構設戰時中國形象不可或缺的存 在。茅盾對風景的處理方式,與大后方一般作家不同,不是作為生命信仰、自然崇拜或“鄉間的美”而存在[2],而是被充分地意識形態化了。他的重慶想象,善于由風景的書 寫引向對 重慶的批判,或者以特殊的修辭把風景政治化。例如,由風景寫真照片“有關國防”的 討論, 影射當局嚴苛、荒唐的新聞檢查制度[3]。他的延安想象,同樣頻繁地以風景的書寫來“補助”事件和人 物的背景 ,增強地方色彩和美感[4]。風景在戰時中國形象建構中的功用,表明風景的再現“事關國內政治,民族或階級觀念”[5]。本文 使用的“風景”概念,涵括了自然景色、鄉村風光、地理氣候之意,把山石、河流、樹林、 田園、高原、峽谷、月光、黃沙、濃霧、寒暑等皆看作“風景”。 風景的書寫,在茅盾的重慶和延安想象中與其說是背景、環境,不如說是地方形象本身。風景的書寫,影響了茅盾的戰時中國形象建構,從中可以洞悉茅盾想象戰時中國的姿態 和策略。

    風景中的鄉土延安與都市重慶

    中國文化對“風景”的發現和賦意,要比西方早得多。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關于情志 與風景的溝通早已形成了本土的美學傳統。中國文藝從來就不把風景看作游離于思想情感之外的對象,而是認為“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人間詞話》)。到了中國現代文學中 ,風景的書寫進入了一個更加繁復的表意系統,郁達夫、魯迅、老舍、師陀等作家在理論或 實踐上,皆有不俗的表現。茅盾亦是寫風景的高手。

    茅盾不是為了寫風景而寫風景,而是“把政治寓于風景之中”[6]。在其作品中,風景聯系著特定的地方和 人物, “一片風景就是一個空間,或者是一個地方的景色”[7],風景與地方、人物關聯后暗示出:“在某種地方與社會便非發生某種事實 不可”[8]。茅盾正是利 用風景的地方 色彩構設政治寓言。他總是由地方風景的書寫,引向對民族精神、延安形象或黨國政治的想 象,以此描繪以延安為中心的戰時中國地圖。 風景中的國都重慶,茅盾從未當作民族國家的象征來書寫,反而在《霧中偶記》《 “霧重慶”拾零》等作品中把重慶當作民眾、戰士、民族解放、寒冷中國的對立面加以批判 ,由此把戰時國都貶低為失道寡助的“地方性”城市。而風景中的延安,則在敘述中由“地 方”升格為民族的象征。《風景談》《白楊禮贊》《大地山河》都是寫西北、延安的風景, 由地方風景引申出對民族精神的禮贊。延安風景的書寫隱含了這樣的意味:西北黃土高原、 延安邊區代表了戰時中國,是民族抗戰的希望所在。通過“把政治寓于風景之中”,茅盾確 立了延安在戰時中國的中心地位,構設了代表民族國家的延安形象。

    《風景談》(1941)描繪了六幅風景剪影,分別為沙漠駝隊、高原晚歸、生產歸來、 石洞避雨、桃林小憩、山峰號兵。在風景剪影中,人是風景的靈魂,自然無論死寂、荒涼, 還是優美、清冽,風景都因人的進入而變得富有生氣,人的高貴精神主宰著自然,賦予風景 以靈魂。散文由遠及近先寫甘肅邊界的戈壁風景,再寫黃土高原的風景,然后落腳于延安的 風景 。六幅風景中的后四幅屬于延安的風景,構設了怡然自樂、朝氣蓬勃、精 神強健的延安形象。風景中有其樂融融的農民家庭,有樂觀和諧的青年群體,更有剛毅有力 的民族戰士。最后一幅風景圖把延安形象上升到“民族精神化身”[9]的高度,定格為嚴肅、剛毅的戰斗者形象。至此,由風景 到延安人到民族抗戰精神的邏輯推演得以完成,戰時延安形象躍然紙上。

    風景中的戰時延安形象是鄉土的,牧歌的,崇高的。在延安,來自都市的青年人經歷 了鄉土化的過程,他們原有的身份、趣味在農業生產中被改變,生成嶄新的集體勞動者身份 。 《風景談》中的延安風景具有凝聚民族、創造新人的功能。“生產歸來”的風景剪影中所描 繪的說七八種方言的一隊人,表明了延安對全國青年的吸引力。這些青年有畫畫的、搞雕刻 的、拉提琴的、寫文章的,他們在延安變成普通的勞動者,手上起了老繭。風景與人 相互映襯,共同構設了延安邊區的精神寫照。《開荒》(1941)以風景的描寫起興,進而描 寫延安的新青年對黃土高原的改造。黃土高原上“說各種方言的,各種家庭出身的,經過各 種社會生活的青年男女,在那里‘開荒’”。與土地相 聯系的生產勞動,使得個體變得無差別,變成生產集體。他們不僅從事生產的“開荒”,也 從事精神的“開荒”——“掃除文盲,實行民主,破除迷信,發展文藝,提倡科學”[10]。鄉村勞作對都市青年的集體改造,以及五四精神對鄉 土延安 的啟蒙,形成了延安獨特的地方品格。“以歷史性或者自然性的因素為出發點”,茅盾對黃 土高原“進行了政治性的加工、塑造”[11]。自 然的神話與人的神話相結合,構設出黃土高原/延安的神奇形象。

    《記“魯迅藝術文學院”》(1941)的精神格調與《風景談》類似,同樣把魯藝師生 的生產場景、閑暇生活當作“一首美妙的牧歌”[12]。牧歌情調少不了風景的鋪陳,自然風光、農作 物、牛羊 牲畜為 魯藝生活場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人與景相配合,營構出靜謐安詳,或悠然自得,或活潑喜 悅的氛圍,以及生命的自足狀態。延安“美妙的牧歌”和“詩意的畫面”[13],建立在身份抹平的基礎上。作 者對魯 藝人的書寫,反復強調所有人“一律的灰布制服”,無論他們之前是大都市名媛,還是京滬 名校畢業生,甚至從前的商人,于今都是“灰布制服,草鞋,爬山,吃小米飯的‘魯藝’學 生”[14], 都被改造成了 具有“相同意識形態的人群”[15],延安也就 成了兄 弟般平 等的大家庭。“民族與民族主義只在人被定義為平等、作為兄弟的社會里,才盛行起來。”[16]延安 平均化的樸素具有正義的意味,匯聚成一種集體意志,符合革命的要求和抗戰的精神,也符 合中國人的“大同夢”。“重新分配財富”或“強行分配貧困”[17],是 一種革 命策略。“延安是窮的,‘魯藝’也是窮的”[18],然而,由于樸素、貧窮的延安生活被賦予牧歌的 詩意情調 ,因此 沒有絲毫的氣餒與抱怨,反而激發出昂揚向上的地方精神,并由地方精神擴大為抗戰中國的 民族精神。

    茅盾關于黃土高原/延安的風景描寫,有時突出其牧歌與詩意,有時則突出其崇高。 根據康德的觀點,大漠、黃土高原、森林、峽谷這樣的風景能夠激起崇高的觀念,《開荒》 《大地山河》的風景描寫屬于此類。“大地的面貌,也就是風景,也是人類的作品”[19],風景的崇高是因為我們內部和思想的樣式“把崇高性帶 進自然的表象里去”[20],也 就是說,茅盾通過風景的描 寫,塑造了黃土高原/延安的崇高形象。 延安風景所呈現的兩種風格,即詩意和荒涼,各有其深意。“背景的風景及天候,和 作中人物事件的作用,有調和與反襯的兩種”[21]。當茅 盾以風景來“美化”延安,營造牧歌詩意的地方氛圍時,風景與延安人事是一種調和關系, 調和后的延安是一片樂土,對全國各地的青年有著召喚和安撫的功能。當茅盾書寫延安荒涼 的自然環境時,風景與延安人事形成了反襯關系,由此突顯了延安堅韌有力的形象,表明延安是戰時中國的希望之所在。詩意與荒涼的風景在作品中相互配合,共同構設了茅盾心中的延安形象。

    以風景的書寫來替地方宣傳,在20世紀30年代即已見端倪[22]。全面抗戰時期 茅 盾對延 安地方風景的書寫,并非為了激發旅游消費,而是寄寓著獨屬邊區根據地的民族國家觀念 ,這種觀念不僅植根于地緣共同體,亦“植根于相互扶助的感情,進而植根于需要這種相互 扶助之社會現實”[23]。茅盾筆下的延安風景由此獲得了政治表達功能,提供了理想社會的愿 景。 延安形象是自然的、鄉村的、生產的、牧歌的、樂觀的、平等的、藝術的、戰斗的, 其風景元素內含延安的凝聚力、認同感和抗戰精神。與此對照,都市的、摩登的、繁華的、 享樂的、茍安的重慶“風景”,就成了罪惡的代名詞。

    《霧中偶記》(1941)的風景描寫是為了隱喻作者對“皖南事變”的態度。對于國共 摩擦事件,文章借“霧重慶”來隱喻,但散文開頭既不談霧,也不直接談重慶,而是先把地 域加以模糊化,寫“奇寒”、“天要變了”。天氣的寒冷與變化,是自然氣候,散文隨后把 它轉換為北方軍民的苦難敘述——老百姓和戰士受凍挨餓。全國都是寒冷的,唯獨“重慶是 ‘溫暖’的”,“不見枯草,芭蕉還是這么綠,而且綠的太慘” 。由此,“溫暖”重慶被置于寒冷中國的對立面。進而由天氣的寒冷、溫暖轉 向“霧 季”。這是又一次借風景轉向政治敘事:“在霧季,重慶是活躍的,因為轟炸的威脅少了, 是活動的萬花筒:奸商、小偷、大盜、漢奸、獰笑、惡眼、悲憤、無恥、奇冤、一切,而且 還有沉默。”[24]由此,邪惡的重慶形象得以建構,語 句中夾雜的“漢奸”“奇冤”等語詞隱約指向當局制造的“皖南事變”[25]。后文聯系話劇《霧重慶》,進一步揭露當局的反動 面目, “舞臺在暗轉,袁慕容的戲快完,家棣一定要上臺”[26],借劇 情隱喻國民黨政府將完蛋,抗日民眾將主宰歷史。散文最后一段,風景與政治融合一體:夜 深,鼠猖獗,霧更加濃了以致不辨皂白,濃霧之后是朗天化日,血債將償,“我們的”(非 重慶的 )民族解放斗爭不達目的不止。

    《“霧重慶”拾零》(1941)寫霧重慶,卻從大轟炸談起,由殘留的炸痕想象大轟炸 的“厲害”,但作者并沒有遵循一般的寫作思路,把重慶大轟炸朝著譴責日寇暴行和贊嘆重 慶人 “愈炸愈強”的抗戰意志的方向進行闡釋,而是以類比的方式,由大轟炸的“厲害”超過想 象,引出“‘霧重慶’也比我所預料的更活躍,更烏煙瘴氣,而且更莫名其妙”[27],進而轉向對“烏煙瘴氣”的重慶的丑惡書寫。在茅 盾的筆 下,重 慶的天氣總是陰沉沉、灰蒙蒙、晦暗不明,如果偶爾有好天氣,也不應當。《腐蝕》(1941 )中趙惠明第一天的日記,寫到九月十五的“天氣這樣好,也沒有警報”,趙惠明懷疑這天 的天氣為什么這么好,她憎恨這樣的好天氣,因為她來重慶之前經歷的九月十五是“陰暗而 可怕的”[28]。

    在茅盾的想象中,延安的風景把各地青年聚攏,把關系拉近,引發精神共鳴,人與自 然的美好崇高相互詮釋。重慶則是另一番模樣,風景的色彩晦暗,自然氣候令人生厭,風景 與人的生存相齟齬,風景違背了正義的、不幸的人們的主觀意愿,本地風光與全國情形格格 不入,總之,風景顯明了人的不堪境遇和城市的邪惡。通過風景的政治化,茅盾的重慶與延 安書寫達到了這樣的效果:重慶是一座失道寡助的城市,內部分裂,亂象叢生,毫無希望, 而延安則令人向往,匯聚了民族抗戰的力量和希望。

    地理空間的疊加與民族政治的隱喻

    風景與城市形象有著對應關系,茅盾使用鄉土與都市兩套話語構設重慶與延安的風景 ,分別賦予其不同的政治寓意。但是,茅盾并不滿足于對重慶與延安分而論之。《如是我見 我聞》系列散文,潛藏著茅盾以風景來隱喻戰時中國的良苦用心,他把風景上升到政治地理 學的高度,對重慶與延安的戰時形象進行了正邪比較,描繪了戰時中國的政治地圖。政治地 理學是一門基于地理特點關于區域政治關系的學問,可以用來討論國家之間的地緣政治關系 ,也可用來描述國家內部各區域所形成的政治格局[29]。《如是我見我聞》的政治地 理學體 現在對大后方各個區域的敘述中,“自然地理特征轉化成象征符碼”[30],以之隱喻戰時中 國的政治格局,消解國都重慶的中心價值,賦予延安以民族國家的象征意義。

    《如是我見我聞》記錄了茅盾在大后方的旅途見聞和主觀感想。茅盾離開新疆后,輾 轉蘭州、西安、延安、重慶、成都、貴陽等地,《如是我見我聞》就是茅盾1940年5月至194 1年3月流徙之旅的零碎記述,發表于1941年香港《華商報》副刊《燈塔》,包括《弁言》共 18篇。作者在《弁言》中寫到,這些“七零八落的記述”,“毫無連貫”,所做觀察并沒有 戴著有色眼鏡,“意在存真”。“沒有戴眼鏡”“意在存 真”一說,玩的是障眼法。在《弁言》的開頭,茅盾就以春秋筆法,指出當局的檢查員裁定 “風景”的攝取“有關國防”,表明了他的政治化書寫姿態。“七零八落的記述”“只有太 天真的孩子才會當一件事去鑒賞猜詳”[31],也 暗示了茅盾的地方性書寫,有其深意所在。 茅盾的地方風景書寫,屬于政治地理學的寫法。涉及大后方多個城鎮的“ 七零八落的記述”,看似“毫無連貫”,實在有其內在邏輯。首先,茅盾是一路寫下來,各 篇的先后次序大致按照他在大后方的游歷路線排列。其次,所有篇章內含區分的邏輯,構設 了兩個形象系列:一個是以延安為中心的邊區,代表戰時中國的希望;另一個是以重慶為中 心的國統區,屬于繁華景象裝飾的黑暗地帶。表面看來,《如是我見我聞》系列散文并沒有 盯著重慶或延安寫,專寫重慶的只有《“霧重慶”拾零》一文,專寫延安的一篇都沒有。不 過,如果打開戰時中國地圖,就會發現,茅盾的書寫帶有明顯的地方性的政治立場,以之對 大后方兩類地理空間進行區分,并加以意識形態化。

    茅盾對地理空間的限定,經常富有彈性地使用地名概念,如北方、西北、西京等范圍 大小不等的指稱不時出現。茅盾使用這些地域名詞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其中的使用邏輯值得 推敲。抓住延安與重慶這兩個政治核心,就能洞悉系列散文中地理空間的聚合原則。黃土高 原、西北、北方等地理空間指稱,在《如是我見我聞》中可以看作延安的同位語;西南、 某鎮、后方等地理空間指稱,則可以看作重慶的同位語。也就是說,同一政治歸屬的地理空 間之間有著借代關系,在表意上可以相互替代。北方、西北、黃土高原這些地理名詞,不 是普泛意義上的空間指稱,而是特指。北方并不是泛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包括西北大后 方和華北、東北淪陷區的中國北部地區,它其實與西北、黃土高原、陜甘寧邊區、延安是同 質的地理空間,我們從《如是我見我聞》系列散文的上下文語境以及互文關系中可以推斷出 。并且,茅盾也有意識地強化地理空間的復指關系。《某鎮》不指出寫何地,開頭就說“反 正在四川境內,這樣的鎮很多,我們就稱它為某鎮罷”。 結尾又寫到:“這個隨時勢而繁榮的小鎮,別的雖比不上重慶之類的大都市,但物價之昂貴 卻毫不落后。”[32]文章的首尾語句使得“ 某鎮 ”與重慶構成 了同位語,寫某鎮,寫四川境內“一般”的鎮,也就是寫重慶。《最漂亮的生意》一文,敘 述因公路運輸而“創造”出諸多繁華市鎮這一現象后,隨即信手拈出“一個標本”,“地點 ,離重慶約十余公里”[33]。散文前面所提到的 “國府特許” “雄視西南”等表述,進一步鞏固了此地與重慶的類同關系。地理空間的聚合關系,也可借 同心圓來釋解,兩個同心圓的圓心分別是重慶和延安,往外延展,則是西南與西北之類的 地理空間。茅盾對大后方的書寫,根據其“意圖”和“注意的中心”[34],形成了以重慶和延 安為表 述重心的空間關系模式。重慶或延安形象為眾多地理空間疊加的結果,涉及的城市空間、 自然風景和人事,都被政治意識形態所加工和塑造。

    在《如是我見我聞》中,與延安邊區、八路軍相關的風景、道路、人事,都呈現出生 機勃勃、團結奮進、井然有序的氣象。《白楊禮贊》《秦嶺之夜》這兩篇作品都把延安精神 置于風景、氣候中來表現。通常認為,《白楊禮贊》是通過白楊樹來象征北方農民,象征“ 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35]。令人疑惑的是,為什么白楊樹只象征北方農民,而不是 象征不 分南北的中國農民呢?其實,這里的北方不是泛指的、中性意義的地理空間,而是特殊的政 治空間。首先,我們需要對文中的白楊樹進行地理定位。《白楊禮贊》是順著前一篇《風雪 華家嶺》的路線寫下來的,根據茅盾從蘭州坐汽車去西安的路線,他走的是西蘭公路,過了 華家嶺,翻過六盤山,就進入了文中所描寫的黃土高原,接近陜甘寧邊區的地帶。作者大概 是以西北黃土高原來模糊指稱陜甘寧邊區。其次,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所指涉的區域空間值得 探究。文中的白楊樹是指西北的白楊樹,但是白楊樹所象征的地域空間及其精神主體,除了 北方農民,還有“敵后”、“華北平原”守衛家鄉的哨兵與浴血奮戰的士兵。打開戰時中國 地圖,我們當明白茅盾應是以“敵后”哨兵、“華北平原”士兵來模糊指稱抗日根據地的八 路軍、游擊隊。白楊樹的地域歸屬與象征空間,不斷以北方、西北、黃土高原、敵后、華北 平原等指稱出現,這種空間指稱似乎有些混亂,而其真意就在混亂中透露出來。茅盾說“《 白楊禮贊》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時”[36],其實,取材于何地何時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白楊樹所象征的地域范圍 。說到 底,茅盾借自然地理風貌暗示政治空間,建構的是以延安為中心的抗戰中國形象。散文最初 使用的精神主體是“農民”“哨兵”,到文后則升格為“民眾”“民族”,由此,地方取代 了民族國家,建構出“延安的抗戰中國”形象。

    茅盾對重慶與延安的構想,傾向于兩相比較,文本間或文本內的對比關系有效地實現 了政治地理的隱喻。在《白楊禮贊》中,作為風景的樹木與地域結合后,構設出了延安的政 治地理隱喻,文末“貴族化的楠木”則把國統區置于民眾、敵后根據地以及民族解放戰爭的 對立面。對比是《如是我見我聞》構設延安與重慶形象的重要策略。公路、軍人、司機、城 鎮的書寫,都被置于政治地理的比較視野下。

    《風雪華家嶺》政治地理的構設主要體現在開頭的公路敘述。所敘及的“西蘭公路” 1938年前還是有名的“稀爛公路”,1940年則已“實在不錯”。其功勞 歸于“西北公路局的‘德政’”。茅盾為什么開頭就歌頌一條公路呢?西蘭公路是西北公 路的一段,抗戰軍興,西北公路為國際要沖,“接濟神圣抗戰的大動脈”[37],由蘇聯運輸過來的軍需品,“對 于中國 偉大的獨立戰爭之成敗,關系頗巨”[38]。所謂公路“德政”,與其說表達了對“沈局長”的敬意,不如說 是為了 向蘇聯盟友致敬。這里順便插一句,茅盾在回憶錄中多次提到的西北公路局 “沈局長”,應該是指宋希尚。宋希尚曾畢業于河海工程專門學校,與 茅盾的弟弟沈澤民是同學,1938-1942年擔任西北公路運輸管理局局長[39]。

    關于西北公路的政治解讀可能顯得過于主觀,如果注意到茅盾對西北公路和西南公路 的比較,就會發現,公路的政治地理隱喻是存在的。西北公路與西南公路,都是戰時中國的 重要運輸通道,卻被賦予了不同的政治意義。西北公路不僅是“援華公路要道”[40],也是延安方面與蘇聯進行聯 絡的重 要通道,在公路經過的重要城市蘭州、西安,設立了八路軍辦事處。西北公路局管理 嚴格,照章辦事,其司機也守規矩,“頗知自愛自重,言談行舉都是受過點教育的派頭”[41]。茅盾筆下的西南公路則是另一番模樣,以重 慶為起點的 西南公路上塵土飛揚,運輸公司儼然是黨國機關的縮影。運輸公司帶有“半官”性質,管理 員為國民黨黨員,每天不忘對司機進行“訓話”,大部分司機也“加入了三青團”[42]。到了晚上,運輸公司則是另一番模樣,上上下下沉迷 于 賭錢、 買笑。同樣是國民政府修筑、管理的公路,因鄰近空間、聯絡城市的區別,茅盾便賦予西北 公路與西南公路以不同的色彩,以公路來喻示重慶的惡政。

    大后方的軍人在《如是我見我聞》中,并不是作為無差別的“國民革命軍”被敘及, 而是被區分為延安的軍人和黨國的軍人,其精神風貌與個人境遇隱喻了延安政權、重慶當局 的性質。先于《如是我見我聞》發表的《風景談》一文,把延安山峰上的號兵和荷槍戰士當 作“民族的精神化身”來塑造[43]。《如是 我見我聞》系列散文之一的《白楊禮贊》,以黃土高原上“堅強不屈與挺拔”的白楊樹,隱 喻活躍在邊區和敵后的抗日將士。以上兩文都側重對延安方面的軍人進行精神塑像,暗示了 延安方面堅定的抗戰意志。相關的篇章還有《秦嶺之夜》。茅盾由延安經秦嶺到重慶,乘坐 的是八路軍的軍車。《秦嶺之夜》不是為了寫秦嶺的風光與氣候,也不是單純記述汽車拋錨 與修理事件,而是為了表現八路軍不畏嚴寒,團結合作,紀律嚴明,活潑快樂的精神風貌, 是獻給八路軍的頌歌。

    茅盾對戰時軍人的書寫,主要由人與環境的關系入手。這樣的敘述角度便于建構政治 地理的隱喻。延安軍人形象的建構主要借助惡劣的自然環境來完成,側重精神塑像。軍人精 神與 延安精神、民族精神、抗戰精神相通約。為黨國效力的軍人,茅盾則側重從個人境遇來刻畫 ,由軍人境遇來揭示黨國統治和國都重慶的病癥。《“霧重慶”拾零》中供職于重慶軍事機 關的某上校,奉公守法,卻生存艱難,甚至到了斷炊的地步,妻子抱怨“如此不如為娼”。 貧困 使得老母懸梁自盡,妻子不知去向,上校拔出“成功成仁”之劍,自殺身亡。《司機生活片 段》《“如何優待征屬”》兩文,構成了這樣一個表意邏輯,國統區抗日軍人的眷屬,生活 艱難,得不到政府的有效“優待”,“征屬少婦們之‘優待’也還只能讓司機先生之類的去 ‘負責’罷了”[44]。一位下級軍官對于這種現 象感到心灰意 冷,他擔心寄回家的那點錢,真不夠家里的開銷,他不敢保證妻子不走上賣笑之路。在國 統區,戰士在“火線上拼命”,他們的女人在后方被“有辦法”的人玩弄,這讓他們感到“ 寒心”。

    后方跑運輸的司機與前線的黨國軍人,在生活中幾乎不會產生交集,茅盾通過“征屬 ”問題,巧妙地把司機與軍人拉扯在一起,使后方生活與前線抗戰發生了實質性的聯系,由 此編織了延安與重慶兩相對照的政治寓言。在重慶,“半官”運輸公司的司機每個月總也有 千把元的“進賬”,每天要抽兩包老刀牌香煙,生活奢靡,至少養著兩個老婆,有兩個家, “重慶一個,貴陽一個”[45]。茅盾刻意把 這些司機與“ 賣笑生活的女子”捆綁在一起敘述,《“如何優待征屬”》《司機生活片段》《最漂亮的生 意》皆采用這一套路。茅盾以之作為解構重慶抗戰形象的殺手锏,不惜反復使用。在《最漂 亮的生意》中,離重慶十余里的鄉間,因運輸公司的油水厚,竟創造出了一個繁華市鎮, 鎮上一切的“物質設備”都是為了滿足運輸公司從業人員的享樂。司機的荒淫生活與“征屬 ”的艱難生活有著內在關聯。公路旁的“賣笑生活的女子”來歷復雜,“有的是從敵人的炮 火下逃得了性命,千里流亡,被生活的鞭子趕上了這條路的;也有的未嘗流亡,丈夫或哥哥 正在前線流血,她們在后方卻不得不犧牲皮肉從那些‘為抗戰服務’的幸運兒手里乞取一點 衣食的資料”[46]。賣笑女 的身世,對黨國 統治與重慶社 會構成了巨大的諷刺和無聲的控訴。與之相對,“西北的優待抗屬條例中有組織代耕隊種種 辦法”[47],為“征屬”的生活 提供了切實的保 障。需要補充 的是,《如是我見我聞》之后創作的《腐蝕》《船上》等小說中的重慶軍人和警察,已成為 惡鬼橫行的重慶社會的一部分。以此可見,軍人形象不過是茅盾根據寫作意圖調用的敘事資 源,是映照黨國和重慶罪惡的一面鏡子。

    在茅盾所構設的大后方的政治地理關系中,延安的面孔是鄉土的、生產的、貧窮的, 以重慶為中心的國統區的面孔則是城市的、消費的、繁榮的。茅盾頻繁使用“繁榮”一詞來 形容國統區城鎮的狀況,把“繁榮”當作罪惡來書寫。《如是我見我聞》的系列散文中,蘭 州、西京、寶雞、某鎮、重慶、貴陽,無一例外日漸繁榮,其繁榮不是生產的繁榮,而是消 費的繁榮,林立的旅館、飯店、茶館以及隱秘的淫窟,點綴其間的是時髦的裝 束、豐足的洋貨、昂貴的消費品,消費者則為官吏、投機商、太太們、司機,以及 各類“有辦法”的人物。茅盾之所以把重慶等城市的“繁榮”歸入戰時之惡,乃在于“繁榮 ”的背后是官吏的橫征暴斂,是鄉村的頹敗和民眾的疾苦,是“征屬”的屈辱生活。在重慶 ,小小暴發戶成為“繁榮”霧重慶的一分子,而原來的“中產階級”卻落到了典賣衣物的 可憐境地,奉公守法的上校一家靠借貸度日,終至走上絕路(《“霧重慶”拾零》)。在寶 雞,農民所遭遇的盤剝敲詐,“成就了新市區的豪華奢侈,他們給寶雞贏得了‘繁榮’”[48]。在《如是我見我聞》系列散文中, “繁榮” 的表意功能 朝著多個維度擴散,道德審判、階級情緒、民族觀念,皆可由“繁榮”一詞生發。抗戰時期 茅盾的文化趣味傾向民族特色,在他所寫到的西南城市中,唯獨對“民族形式”的大都會— —成都,表達了些許好感。而對大后方城鎮的“上海氣派” “蘇浙滬氣味”“都市生活的派 頭”[49],則流露出厭 恨的情緒。

    洋貨、旅館、酒店等城市之物所構成的“繁榮”景觀,之所以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 , 是因為“消費也有自己的地理學” ,“商品是無數地理區域的重合”,物質文化表明了消費者如何“安 排與世界的關系”[50]。豐足的“洋貨”是官商勾結的結果,“洋貨 ”的走 私與消費意味著對“ 洋貨”來源地(敵占區、殖民城市)的變相支持,是一種“變相的資敵行為”[51],傷害了戰時的民族主義情感,也有損民族實業的發 展。“繁 榮”的 景觀與洋貨的消費,也對民族共同體起到了分裂的作用,因為消費模式意味著“歸屬社會群 體的方式,以及表現自己特征的方式”[52]。如果說 “繁榮”的景觀與洋貨的消費把重慶分裂成了兩個世界,那么,樸素貧窮的生活和一律的“ 灰布制服”,則把延安塑造成了民主平等的統一世界。當然,“繁榮”的闡釋中所包含何種 政治意識形態,關鍵在于“眼光”和“立場”,茅盾在“繁榮”中看到了不平等和罪惡,而 老舍關注的是敵機在重慶肆虐后,“眾市民隨炸隨修,樓房日日新。市容美觀、街寬房俊, 更顯出堅決抗戰大無畏精神”[53]。 “‘風景’中情緒的‘反映’和想象性投射可被解讀為意識形態的夢工場”[54]。茅盾的戰時中國書寫,以隱喻象征 來實現風 景、地 理的政治化。在風景的書寫中,延安在戰時中國的地位得以升華,而重慶則被降格,延安、 重慶在中國政治地圖中的中心、邊緣身份被改寫,最終建構了以延安為中心的戰時中國形象 。

    風景、地理的政治隱喻的建構,可以脫離社會現實的拘囿,不必拘泥于生活的真實。 政治意圖的實現,只須抽象的觀念和眼花繚亂的修辭相配合,就能達到。也就是說,茅盾筆 下的風景中國、政治中國,首先是作為一種修辭效果而存在。盡管茅盾的戰時中國想象為延 安立場所操縱,其形象過于扁平化,但風景、地理政治的引入,無疑增加了其作品的思想張 力和藝術表現力。

    本文系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資助項目“半殖民與解殖民的中國現代文學”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黃萬華:《史述和史論:戰時中國文學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97頁。

    [2]范智紅:《世變緣常:四十年代小說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版,第1 3~16頁。

    [3]《茅盾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 986年版,第2 2~23頁。

    [4]《郁達夫全集》第10卷,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 163頁 。

    [5] W. J.T.米切爾編:《風景與權力》,楊麗、萬信瓊譯,譯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頁。

    [6]《茅盾全集》 第35卷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96頁。

    [7] W.J.T.米切爾編:《風景與權 力》, 第4頁。

    [8] 《老舍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頁。

    [9]茅盾:《風景談 》,《 文藝陣地》1941年第1期。

    [10]《茅 盾全集》第12卷,第122頁。

    [11]亨利·列斐伏爾:《對空間政治的反思》, 載 薛毅主 編《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讀本》第3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頁。

    [12]茅盾:《記“魯迅藝術文學 院”( 上)》 ,《學習》1941年第2期。

    [13]茅 盾:《 記“魯 迅藝術文學院”(下)》,《學習》1941年第4期。

    [14]茅盾:《記“魯迅藝術文學院”(上)》,《學習》1941年第2期。

    [15]前田哲男:《從重慶通往倫敦、東京、廣島的 道路: 二戰時期的戰略大轟炸》,王希亮譯,重慶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頁。

    [16]吉爾·德拉諾瓦:《民族與民族主義》,鄭文彬等譯,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11頁 。

    [17]威爾杜蘭特 、阿里 爾杜蘭 特:《歷史的教訓》,倪玉平、張閌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2頁。

    [18]茅盾:《記“魯迅藝術文學院 ”(上 )》, 《學習》1941年第2期。

    [19]亨利·列斐伏爾:《對空間政治的反思》,載薛毅主編《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讀本》 第3卷,第55頁。

    [20]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宗白華譯,商務印書館19 64年版,第85頁。

    [21]《郁達夫全集》第10卷,第164 頁。

    [22]吳曉東:《郁達 夫與 中國現 代“風景的發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10期。

    [23]柄谷行人:《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趙京華譯,三聯書店2003 年 版,第6頁。

    [24]《茅盾全集》第12卷,第19、20頁。

    [25]“皖南事變 ”后, 周恩來在《新華日報》的頭版發表題詞:“為江南死國難者致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26]《茅盾全集》第12卷,第21頁 。

    [27]《 茅盾全 集》第12卷,第65頁。

    [28]《茅盾全集》第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6頁。

    [29]王恩涌等編著:《政治地理學: 時空中 的政治格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頁。

    [30]張全之:《重慶:中國現代文學的“異鄉”》,《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31]《茅盾全集》第12卷,第23頁。

    [32]《茅盾全集》第12卷,第57、60頁。

    [33]《茅盾全集》第12卷,第74頁。

    [34] 邁克·克朗: 《文化 地理學》,楊淑華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頁。

    [35] 茅盾:《白楊禮贊 》,《 文藝陣地》1941年第3期。

    [36]《茅盾全集》第3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 ,第33 3頁。

    [37]中國旅行 社研究 室:《西北公路》,《旅行雜志》1944年第1期。

    [38] G. A. Fitch:《西北公路》,亮臣譯,《國際間 》1940年第9期。

    [39]參見 宋希 尚《抗 戰以來之西北公路》,《抗戰與交通》1940年第33期;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6 冊,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版,第67~68頁;李佳佳《西北公路局研究(1935-1949)》, 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茅盾全集》第35卷,第247、339~342頁。

    [40]陳翰笙: 《西北公路的新意義》,《上海周報》1941年第5期。

    [41]《茅盾全集》第12卷,第75頁。

    [42]《茅 盾全集》第12卷,第76頁。

    [43]茅盾:《風景談》,《文藝陣地》1941年第1 期。

    [44]《茅盾全集》第12卷,第83頁。

    [45]《茅盾全集》第12卷,第76~77頁。

    [46]《茅盾全集》第12卷,第74~75頁。

    [47]《茅盾全集》第12卷,第81頁。

    [48]《茅盾全集》第12卷,第51頁。

    [49]《茅盾全集》第12卷,第27、85、74頁。

    [50]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第153、168、174頁。

    [51]《茅 盾全集 》第35卷,第340頁。

    [52]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第174 頁。

    [53]《老舍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版,第2 3頁。

    [54] W.J.T. 米切爾編:《風景與權力》,第9頁。  

     

    相關文章:

    茅盾先生與中國作家協會

    茅盾:《文藝報》的奠基者

    茅盾的啟蒙老師

    重讀茅盾:寫作中的材料與描寫

    茅盾研究:論衡、重估與拓展

    heyzo亚洲精品日韩|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线免费|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国产真实伦偷精品|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产品| 精品三级内地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久9热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97国产免费人成视频|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河北| 国产人成精品香港三级古代| 99久热re在线精品996热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播放|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 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久久| 色综合久久综精品|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1尤物|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正在播放酒店精品少妇约| heyzo高无码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高清m3u8在线播放| 久久久无码精品人妻一区| 中国精品白嫩bbwbbw|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国产极品白嫩精品| 九九精品在线视频| 精品多毛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 | 国产麻豆9l精品三级站| 国产精品小视频免费无限app|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日本三区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久久精品青草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