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優秀作品參與本屆白玉蘭國際動畫展播 歐洲風、日系、國漫,13部動畫折射多元審美
均上海電視節供圖 制圖:馮曉瑜 ◆《小海螺和大鯨魚》海報。 ◆《咻咻的奇幻之旅》海報。 《百鳥朝鳳》海報。 ◆《萬國志》海報。
盛夏已至,看著動畫片吃著冰棍是孩子們在假期里最愜意的休閑方式,本屆白玉蘭國際動畫展播就為孩子們送上一份暑期熒屏大禮,共有來自國內外13部精品動畫正在哈哈炫動頻道播出,不僅包括國產動畫最前沿的“出海”代表《伍六七之最強發型師》,也有 “巴巴爸爸”系列新作。
一部歷久彌新的動畫需要具備哪些品質?近年來國漫的轉型升級有哪些“互聯網思維”的成功經驗?電視節期間,業內代表思考著相關問題。
經典作品背后,是人類共通的美好追求
“可里可里可里,巴巴變。”1988年,《巴巴爸爸》被當時中國唯一的全國性少兒節目《七巧板》引進,成為最早在中國播出的外國動畫片之一。今年適逢“巴巴爸爸”這一形象誕生50周年,系列新作《巴巴爸爸之歡樂一家親》吸引了兩代人的關注。
在動畫里,粉紅色的巴巴爸爸和黑色的巴巴媽媽以及他們五顏六色的七個孩子總是相親相愛地生活在一起。“《巴巴爸爸》通過典型的家庭構成讓觀眾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得以產生共情和代入感。”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副教授艾勝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友好相處,以及孩子多元性格的養成亦是人類共通的美好追求。”
可以是橋梁,也可以是車輛,從土里生長出的“巴巴爸爸”能夠化作萬物,創新的視角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角也總是用平和的心態看待生活,將快樂帶去每個所至之處。“人物是動畫內容最重要的載體,‘巴巴爸爸’正是這樣一個角色。”艾勝英對記者說道。與此同時,作品中對于環保、人類與動物關系等命題的關注和討論如今看來也并不過時。
深耕自身文化,才有形式多樣的作品
對涉世未深的孩子來說,動畫片是直觀認識世界、體悟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多元的動畫樣式無疑將會為他們打開另一扇窗戶。此次選片組也在國別豐富的基礎上盡可能引入多面向的作品,于是在劇目中觀眾也可看到如《咻咻的奇幻之旅》《小海螺和大鯨魚》《哈努卡—黎明之光》等來自歐洲國家的動畫片。
色彩柔和、畫風細致是歐洲動畫給人的第一觀感,包含的則是創作者對兒童心理的關注。“藝術感和精致度是歐洲低齡向動畫呈現出的特點。”白玉蘭動畫單元負責人嚴敏胤對記者說道,“這些作品不為追求強烈的風格,而更多以教育意義和風格展示為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展播劇目中還有多部入圍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國產動漫,帶著中國水墨韻味的《百鳥朝鳳》、歷史架空類作品《萬國志》和中國第一部簽約奈飛的動畫劇集《伍六七之最強發型師》。嚴敏胤認為,這三部作品正代表了當今國漫的三種形態——傳統的電視動畫、CG制作的游戲感作品以及風格化的“網感”作品。
有深耕傳統文化,也有對歷史的再創作,在學者眼中,優質國漫的誕生往往伴隨著對中國文化養分的汲取,無論是《百鳥朝鳳》的濃郁中國風還是《伍六七之最強發型師》里朝氣蓬勃的當代年輕人,都體現著創作者對自身文化的關注。“這種關注無形中都會在作品的主題、價值觀和人物關系里有所體現,也將成為中國動漫在國際平臺上的安身立命之本。”艾勝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