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20種)
《多極亞洲中的唐朝》,[加]王貞平著,賈永會譯,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84.00元
對于中國歷史上的對外關系,傳統的理論概括是“朝貢”“冊封”四字。但在唐史學者王貞平教授看來,“對外關系即朝貢”這個單調的理論模式實不足以描述唐朝對外關系的實相。作者指出,由于資源不足等原因,唐帝國實難左右亞洲的地緣政治,四鄰也并非被動地接受唐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他們與唐往來終究是為了自身利益,并常常能夠取得成功。作者旁征博引,將“多極”亞洲中唐與突厥、回鶻、高句麗、新羅、百濟、渤海國、南詔、吐蕃等周邊政權復雜多變的關系娓娓道來,并對唐朝對外關系的中央與地方雙重管理體系,以及唐王朝豐富、復雜的外交思想都作了精辟剖析——此番論述,不僅加深我們對唐代歷史的認識,對我們理解整個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問題也頗有助益。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項飆、吳琦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48.00元
從北京到牛津,再到溫州等地,歷時三年,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項飆與《單讀》主編、青年學人吳琦共同完成了一場時間、空間跨度可觀而話題深入的談話,其中內容構成這本對話錄。本書的對話方式乃至二者的談話視角權重頗有特點,并非常規意義上的問答,也不拘泥于太具體、貫穿始終的話題,而是從一個話題說開去,發散、延宕,又收束、返回。書中從對話者的童年經歷、成長體驗等個人經驗切入,據此展開關于一系列話題的探討、互動,語涉半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的種種變遷、全球化、民粹主義、個人危機、知識共同體、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這部對話錄或許無法針對諸多問題給出具體答案,但兩代學人的思想碰撞無疑給出了一種審視問題、思維操練的方法。
《第一堂課: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國美術史》,巫鴻著,湖南美術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98.00元
在國內乃至國際藝術史學界頗有影響的學者巫鴻這些年陸續完成多部相關著述,同時亦在美國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講授中國藝術史課程,本書即為他在上述兩校30余年課堂教學中關于中國美術史“第一堂課”的講稿匯集,其中很多內容系首次公開發表。本書是在保持作者學術水準的前提下,表達形式上力求深入淺出的中國美術史普及讀物。不同于巫鴻以往的藝術史著作,在《第一堂課》中,他用相對明晰的專題性方式來展開講述,這有別于其以往藝術史寫作常用的以時間為線索的寫法。從概論·方法到主題·視角,書中以課堂講稿的語感承載、傳遞豐富的信息與獨到的觀點,進而呈現作者思想中一些靈感如何在開放的歷史時空中延伸、拓展。
《三升齋隨筆》,榮新江著,鳳凰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68.00元
本書為榮新江先生近年來發表的書評、隨筆結集。內容涉及中外關系史、西域史、敦煌學、吐魯番學、中古史等諸方面。在這些領域,作者成就斐然,洵為大家。因此,這些文章既持論嚴謹,又高屋建瓴,既有宏闊廣大的學術視野,又不乏精辟中肯的學術論斷。榮先生是國內少有的對書評一事給予特別重視的學者,他撰寫了大量書評,并對書評制度、書評寫法均有專門思考和論說。他特別強調書評要“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本書選題和內容的價值、特點”——這正是其書評寫作的一大特色——讀他的一篇書評,往往能對所評圖書所屬學科分支的歷史、現狀乃至發展方向都有了解,讀到的絕不僅僅是新書內容而已。書評是國內學界的一個薄弱環節,因此,像《三升齋隨筆》這樣的書評集特別值得我們喝彩。
《頓悟的時刻》,張悅然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年6月第一版,46.80元
這是作家張悅然的首部文學評論集(創作談),建立在她二十年寫作經歷與八年小說寫作課授課基礎上。兼有小說寫作者與讀者的視角,她在書中分析、評論村上春樹、波拉尼奧、門羅、麥克尤恩、珍妮佛·伊根的數十部小說,從作品的人物設定、敘事方式、框架結構到情節沖突、文本表象下的隱秘內涵,對諸多方面有著深入解讀。某種意義上,這是作家對小說“門道”的探看,也是反觀自我創作的一種省思,解讀上述作家作品的同時,書中另一部分“創作談”則將省思進行得相當充分又不乏勇氣,可視為作者寫作多年沉淀、歷練的心得(說是“頓悟”或許更為確切)。這種“頓悟”自然帶有作者身為讀者的某種閱讀情感,但更多出自同為寫作者在小說技巧與文學意義上的探索與思考。
《從計量、敘事到文本解讀:社會史實證研究的方法轉向》,王笛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0年7月第一版,79.00元
從《街頭文化》《茶館》到《袍哥》《消失的古城》,歷史學者王笛佳作迭出,在圈內和一般讀者中都受到追捧。本書是作者對自己30年來學術探索的一個梳理和回顧,從中可窺探上述備受認可的著作背后的創作邏輯。全書分3編,從計量史學、敘事到文本解讀:“計量史學”告訴我們怎樣鑒別和篩選出有效數據;“敘事”論及如何剪裁和拼接史料,講述一個完整且接近歷史真相的故事;“文本解讀”則涉及如何提煉出文本背后隱含的信息。本書反映了作者研究工作的方法論轉變,是一位明星學者的“成功秘笈”,對我們了解1980年代以來的史學變遷也有價值。
《晚明清初思想十論》(增訂版),王汎森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79.80元
明清之際是史學研究熱點,名家名作迭出,如要在這一領域再出新談何容易。本書卻能另辟蹊徑,刻意挖掘前人所忽略的問題,故書中所處理的人物、材料、主題,不一定都落在大家熟習的論述范圍之內。由它們可以看出整個“明清思想轉型”是一個內容非常復雜、成份非常多元的歷史現象,由心學到考證學的轉變只是其中一端而已。作者熟稔這一時段的已刊未刊文獻,并有融合新方法的功力,試著將思想與其他歷史因素——它們或為道德緊張感、或為知識社群的變動、或為時代心態、或為文人生活、或為地方社會、或為政治變動、或為官方正統意識形態等——結合起來考察,無數人耕耘的話題,竟生發出新意。
《肇造區夏:宋代中國與東亞國際秩序的建立》,[瑞士]譚凱著,殷守甫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68.00元
關于歷史上的“中國認同”或曰“民族主義”,已有一些學者(如葛兆光)發現了宋代的重要性,認為近代中國國族主義的源頭可追溯到宋代。但系統、全面、深細地呈現這一點,這是第一部專著。本書提出,北宋時期,宋遼分治華北,國家間外交體制走向成熟,在士大夫中間催生一種頗具“現代”意義的“國族觀念”。宋廷宰執之中有超過半數的人都曾出使遼國,這種經歷改變了他們看待周邊世界的方式;宋代大規模勘定邊界,這在前現代世界史上絕無僅有……這些論述,都豐富了我們對宋代歷史的認知。
《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上的生活可能》,[美]羅安清著,張曉佳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79.80元
進步的敘事蒙蔽了我們,以“人類”為中心視角的知識陷入了困境。面對因人類發展活動而不斷惡化的生存環境和無所不在的剝削,它已經無法提供有希望的未來。而沖破此困境的可能,或許就在全球各地破土而出的松茸身上。人類學家羅安清,借由《末日松茸》提出了一種多元物種共生的敘事。除了重新思考人類學能夠給予怎樣生機勃勃的知識圖景外,它還切實提醒我們在脆弱與不確定中尋找生存的可能。本書追蹤全球的松茸季,從松茸與森林樹木、廢墟環境的復雜共生,它的全球商品供應鏈,到它所塑造的獨特經濟形態和工作方式……這是一個環境的故事,也是一個找回希望的故事。
《疫苗競賽:人類對抗疾病的代價》,[美]梅雷迪絲·瓦德曼著,羅爽譯,譯林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98.00元
本書以生產人用疫苗所用細胞株WI-38的傳奇歷史為線索,講述疫苗巨人海弗利克等科學家的研發故事。他們的發明與發現大大改變了疫苗科技,為保障億萬人的生命健康做出了貢獻。但疫苗的故事并非局限在無菌的實驗室里,難免受到政治、資本、宗教等因素的影響。科學家攻克困難的英雄主義、醫藥巨頭的利益角逐、政府的監管缺失、弱勢群體在人體試驗中付出的沉重代價、疫苗事故造成的危害……這一切交織在書中,令讀者心緒難平。
《晚熟的人》,莫言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59.00元
上市當天登上熱搜,首印10萬冊一天清空,三天兩次加印。《晚熟的人》是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的首部作品。莫言用十二個故事,講述了獲獎后八年的里里外外。這一次,莫言改變了他一貫的講故事的方式,既延續了以往的創作風格,又明顯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靜直白,夢幻傳奇里多了具象寫實,從油畫般的濃烈轉向線條般的簡潔。莫言首次把自己作為人物寫進小說,以特殊的視角打量著這個復雜、令人迷惘的世界。
《匡超人》,駱以軍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68.00元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以此為書名暗示駱以軍這部新長篇的諷喻基調。書中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從肉身的破損到精神層面的困惑展開敘述,帶有這位中國臺灣重要作家標志性的細膩、繁復、綿密語言風格,寫實與虛幻、紀錄和虛構相間,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光怪陸離的世界上演著庸常或詭異的故事,其間還穿插著對《西游記》的現代式演繹。小說的文本表象常常夸張、戲謔,但內里的情緒其實頗為沉郁、傷感,是作者對現實世界的人生中諸多無奈的某種折射。
《你和我》,萬方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68.00元
萬方是低調內斂的人,然而,一件事,一旦她決定去做,就會全情投入。萬方說:“我沒有計劃,只要有感覺就往下寫,一切服從感覺。”她一開始就是打開的心態,沒打算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她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曹禺,所以她不光寫他的才情,他的誠摯,他的深情,也寫他的怯懦膽小,寫他幾次婚姻與女性的關系。這樣,她筆下的曹禺,是不世出的藝術大師,同時也是一個有缺點的普通人。
《十三行小字中央》,江弱水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4月第一版,55.00元
從一件不惹眼的拍賣品,引出清初詞人、學者朱彝尊的一段不倫之戀;從曹植到王獻之,再到朱彝尊,帶我們窺探古人的情愛世界……這是作為書名來源的《十三行小字中央》一文的內容。全書共22篇文章,話題范圍廣泛,無論敘寫古人如羅隱、杜甫,還是月旦今人如顧隨、夏志清;無論談小學語文,還是讀俄蘇作家,都有獨到視角,才、學、識兼具,可讀、耐讀。
《正常人》,[愛爾蘭]薩莉?魯尼著,鐘娜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49.80元
繼長篇處女作《聊天記錄》在歐美文壇獲得良好口碑和不錯市場反響后,愛爾蘭九零后作家薩莉?魯尼的第二部長篇《正常人》延續了前作的成功。書中講述了一個乍看未必驚艷但隨著情節遞進、對白與心理描寫推波助瀾下匠心獨具、引人思索的故事,年輕的作者在這部新作的人物刻畫和結構設計上更顯成熟,對于人物內心世界的發掘以及幽微情感波動的把握尤其到位,是獲得一系列英美文學榮譽肯定的佳作,據此改編的電視劇亦相當出彩。
《怪誕故事集》,[波蘭]奧爾加·托卡爾丘克著,李怡楠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5月第一版,45.00元
這是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作家托卡爾丘克的最新作品,包括十篇小說,這些故事發生的時空坐標迥異但情節均極奇異而內涵豐富。越洋夜航偶遇者的童年回憶、幾百年前“我”在波蘭旅行時的奇遇、因逝去母親留下的罐頭引發的一系列奇怪事件、心臟移植手術后患者的不可思議遭遇……這些篇章充分顯示了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對人性、世事的洞察,這些看似不太合常理的作品背后,是她對文學性的堅持,對所謂“怪誕”對追求。
《侯麥傳》,[法]安托萬·德·巴克、[法]諾爾·艾柏著,范加慧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136.00元
一位神秘、低調的導演,對自己的電影作品,他都親自參與編劇和剪輯,是新浪潮導演中最貫徹“作者論”的一位,同時從事寫作、繪畫、作曲,堪稱一位全方位藝術家。本書根據侯麥身后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達兩萬份的資料寫成,內容扎實,在侯麥誕辰100周年之際,中譯本的問世為我們深入了解這位復雜的藝術家和他留下的藝術杰作提供了極大方便。導演即作者,藝術即人生,他的傳記,像他的電影一樣讓人沉迷。
《荒野集:阿拉斯加的寧靜歷險日志》,[美]洛克威爾?肯特著,楊鵬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7月第一版,75.00元
作為20世紀美國著名畫家,肯特在繪畫成就之外,有不少旅行、探險和隱居的著述傳世,他的第一本書《荒野集》即在此列,這也是他的文字作品中影響最大的一部。他在書中記錄了自己和兒子在阿拉斯加一個小島上的經歷,他們在有著原始風貌的小屋中生活,也要面對戶外的黑暗與嚴寒,當然獨特的風景、氣候、物種也帶給他們難忘的記憶、身心的平靜,還帶來創作的靈感與心境。這些百年前的文字今天讀來尤感難得,書中由肯特手繪的多幅插畫則是錦上添花。
《尋找一只鳥》,曹文軒著,天天出版社2020年5月第一版,30.00元
男孩羽片兒每個假期都會背上行囊,帶著他的黑色信鴿一起,踏上尋找的旅程,去尋找那只青灰的大鳥,尋找自己的爸爸。在旅程中,羽片兒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逐漸拼湊出一幅奇異而溫情的畫面。曹文軒的新小說,越來越指向一種詩學氣質。以一種審美化的生命形式,為生命提供理想的范式和形態。存在的荒誕,靈魂深處的焦慮,深藏在了美和詩學的范疇中。小讀者讀到的是極致的美與純凈,而成人讀者讀到的,是以詩意對虛無與浮躁的對抗。
《我和小狼芬里爾》,格日勒其木格·黑鶴著,接力出版社2020年4月第一版,29.80元
“我”得到一只被牧人捕獲的小狼,小狼漸漸長大,與“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但從小遠離荒野的生活讓它既無法成為一只真正的狼,也無法認同自己犬的身份。終于,最寒冷的一個冬天到來時,“我”狠下心將它驅逐,讓它作為真正的狼回歸自然……動物寧靜無語,它們渴求人類的相知,以獲得生命的自在。動物的自然天性,人與動物的相知相守,是該書的華彩樂章。黑鶴的文學表達,在這幾年里越來越松弛自如。這是一部平實的作品,作家收斂起表達的鋒芒,但在娓娓道來但又克制凝練的講述風格下,作品文學意蘊極為豐富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