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希望田野 創作全新經典
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召開后,廣東作協高度重視,迅速行動。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召開全省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謀劃部署今后一個時期廣東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分析了形勢,提振了信心,明確了任務,增強了新時代講好鄉村故事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團結引領廣大作家滿懷澎湃的激情,投身廣袤的大地,深耕希望的田野,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新史詩。
一、站穩人民立場,傳承鄉村題材文學創作的優良傳統
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生長的家園。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柢,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長期以來,中國鄉土題材文學創作形成了彌足珍貴的經驗與規律,值得后來者汲取有益營養。
一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文化自覺。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廣東文學在農村題材創作上同樣是一脈相承、成果豐碩,或反映農村生活、反思農村政策,或描繪鄉土文化、地方風俗,歐陽山、秦牧、蕭殷、陳殘云、陳國凱等均推出過一系列優秀作品。歐陽山的《高干大》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農村合作化革和建設的長篇小說,吳有恒的《山鄉風云錄》、陳殘云的《香飄四季》等在不同時期代表了廣東文學的藝術高峰。改革開放40多年間,廣東文學催生了一系列優秀作品,真實、敏銳、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成為真實形象地觀照南粵大地改革開放和社會變革歷史進程的文化載體。其中,余松巖的《虹霓》描繪出一幅珠三角農村的新風俗畫,展示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改革開放的生活;呂雷、趙洪的《大江沉重》把縣、鄉鎮和農村的變革發展結合起來描繪,呈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特色,是一曲蕩氣回腸的時代英雄頌歌;程賢章的《神仙·老虎·狗》以改革開放為背景,深刻描寫客家鄉村的眾生相,表現了濃郁的客家風情;展鋒的《終結于2005》講述農村城市化改革、土地收歸國有、農民改為城市居民的故事。這些優秀作品,為人民立言,為時代放歌,體現出可敬的創作智慧和可貴的使命意識。
二是“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的人民情懷。文學與鄉村有著天然聯系,鄉土、鄉村就是文學之土壤、根脈。考察中國古典文學,從《詩經》中的《七月》《伐檀》《碩鼠》,到唐宋時期的《觀刈麥》《憫農》《蠶婦》等,其悲農、憫農、愛農、惜農、重農之情躍然紙上,流傳至今,仍然令人感同身受,這不僅在于作品對農民境遇的真實再現,還在于字里行間流露出關心農民疾苦之情真意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廣東作家于逢長期深入珠江三角洲,創作出廣東農村題材的名篇《金沙洲》。省作協還專門安排專業作家到潮汕農村進行“三同”,培養農民作家王杏元,輔導其創作、出版《綠竹村風云》。這種培養農民作家的做法一直延續下來,之后又培養出楊干華,其作品《天堂眾生錄》在全國產生過重要影響。后來,王杏元、楊干華還分別當選為省作協的副主席,這段“洗腳上田當作家”的經歷一直被傳為廣東文學界的佳話。如今看來,仍然具有啟示意義。優秀作品從來都是在對時代和生活深刻體驗、深邃思考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作家必須自覺地在生活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
三是“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的藝術審美。中國鄉村題材創作重視鄉村生活的整體性敘事與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緊密縫合,往往體現出“史詩性”的創作追求,《紅旗譜》《艷陽天》《金光大道》《黃河東流去》等莫不如是。老一輩作家趙樹理、孫犁、周立波、柳青被譽為書寫農村生活的“鐵筆”“圣手”,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不僅廣受農民歡迎,也因為鮮明的藝術風格成就了農村題材作品的經典代表作,“山藥蛋派”“荷花淀派”更是成為特定地域鄉村題材作品的代名詞,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獨特印記。廣東作家歐陽山稱其畢生追求兩個目標:“一個是典型性格的問題,一個是民族化、大眾化的問題。”其系列作品既有以普通話為中心的北方話,又有以粵語為特色的廣州方言,還可以讀到陜北方言、上海腔、北京土話等,而這幾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歐陽山式”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令人印象深刻。吳有恒善于運用群眾所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文學形式和手段表現內容,通過靈活運用古典詩詞,巧妙地穿插古老神話、民間故事、漁歌、咸水歌、兒歌等,抓住華南地區富有詩意的自然景色和有地方特點的社會風俗進行風情描繪,有效地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無疑,這些都為廣東鄉村題材創作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和風格典范。
二、堅持正確導向,描繪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絢麗畫卷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東作家著眼廣泛性、代表性、典型性,積極拓展鄉村題材,刻畫農民的生存軌跡,描摹農村的風土人情,記錄農村的社會變遷,展示農村的鄉風民俗,追問農村的歷史未來,推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近些年來,在廣東文學創作領域中,鄉村題材創作的分量輕了,鄉村題材創作的熱情淡了,鄉村題材創作的勢頭弱了,總體上,為群眾喜聞樂見、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農村題材精品佳作不多,呈現出“少”“淺”“粗”的窘態。一是鄉村題材創作長遠規劃不足,從事鄉村題材創作的力量少、作品少、投入少。二是題材選擇、主題挖掘淺嘗輒止,相當部分作品缺乏提煉、升華,或者是簡單圖解政治口號和政治任務,浮于表面、表象,內涵、內容不深刻,部分鄉村題材作品渲染苦難、保守、落后等問題,缺乏真知灼見與人文關懷,格調也不高。三是一些作品急于求成,粗制濫造,缺乏創新意識,跟不上文學進步潮流,藝術探索不夠,創作手法相對陳舊。
繁榮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題材創作,不斷推出優秀作品,不僅是文學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農村現實和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
一要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握題材新優勢。廣闊的農村天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帶,農業產業化、農村經濟工業化、農村社會發展城鎮化城市化大力推進。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我們必須站在一個新的高度觀察農村、農民、農業新變化、新事物、新人物,站在一個新的角度去思考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如何充分認識和表現當下廣東鄉村的豐富性、復雜性、差異性、不平衡性,反映生產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變更,如何正確把握與反映農民的精神本質,如何創作出具有廣東氣派、廣東作風、廣東風格,為廣大讀者歡迎的優秀作品,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研究。我們的作家有條件更要善于著眼獨特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環境,從中提煉出深厚的有文化底蘊、有地方特色的創作主題,善于捕捉新事物,吸收新思想,始終堅持嚴肅的創作態度,奉獻出激揚文字、華彩篇章。
二要結合改革發展主題展現農村新風貌。農村的改革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標志,農村的改革開放成效是我國改革開放成敗的一個衡量標準。廣東農村的改革發展又是全國農村改革發展進程的一個縮影。新時代以來,廣東農村取得了巨大成就,創造了許多經驗,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同時,出現的問題困難和解決問題困難的探索也相對比別的地方要來得早一些。要從更寬的視野、更新的角度、更多的側面來反映農村發展的新故事、新史詩。不僅要充分反映農村取得的輝煌成就,謳歌農村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展示新時代鄉村建設廣東經驗,同時也要看到“三農”建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不僅要反映問題不足的表象和現象,更要注重挖掘深層原因。要始終把握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保持對復雜的社會現象的判斷力,既能夠挖掘和展示代表農村進步方向的人物與事件,又善于揭露和批判農村社會生活中傳統的沉疴痼疾,再現當下農村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與生活真相,給人以鼓舞、警醒和啟示。
三要著眼培養時代新人展現農民新形象。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培育造就千千萬萬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新農民,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的任務、最核心的內容、最迫切的需要。南粵大地上的農村不再意味著僅僅是田園牧歌、桑基魚塘,還有工廠、生產線、高樓大廈,奔忙的身影不只是農民父老鄉親,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兄弟姐妹,以及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農村黨支部書記、農村勤勞致富者、鄉鎮企業家、科技興農帶頭人、農副特產品經營家、村民自治基層干部等新農民形象層出不窮,迥然有別于傳統文學作品里面固有的藝術形象。新農民有新的素質、新的觀念和新的舉動,要認真借鑒以往經典作品的成功經驗,努力從現實中發現新典型、提煉新典型。要大力彰顯新人新事新風尚,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新型農民,在文學形象長廊中塑造和樹立個性鮮明、血肉豐滿的農民典型和群像,塑造新型農民形象,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要重視反映農民的冷暖,表達農民的愛恨,訴說農民的意愿,體現出應有的責任感、使命意識、價值判斷,使包括農民在內的廣大讀者在藝術的鑒賞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啟迪。
三、加強統籌部署,掀起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熱潮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重視農村的文化和經濟、政治、社會的協調發展,絕非以單一的經濟發展為衡量標準。文化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學是文化題中應有之義,文學不應缺席。今后一段時期,廣東作協將積極響應中國作協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題材文學創作的號召,把鄉村題材創作擺上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動鄉村題材創作取得豐收。
一是形成扎根鄉村的文學新風尚。文學的生命力來源于生活,生活的體驗來自實踐。要描寫鄉村的新變化,塑造農民的新形象,反映農業的新發展,就必須從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動實踐中積累創作素材,激發創作靈感。只有堅持深入鄉村生活,才能真正領略新氣象、新面貌、新作為,才能溝通農民感情,了解農民精神世界,才能充分地表現農民改造自然、建設新農村、迎接新生活的鄉土情懷、創造能力、科學態度、務實精神,表現農民奔康致富、開創美好未來的遠大理想、寬闊眼界、思想動力、進取精神,表現農民掌握命運、維護尊嚴、追求文明進步的能動性。要善于總結成功經驗,健全相關制度,組織作家深入農村,了解農村新變化,農業新發展,農民新生活,對長期掛職農村鍛煉的作家給予更多的生活關心和創作扶持,推動形成常下基層、常在基層的長效機制。
二是建設面向鄉村的文學新方陣。廣東是改革開放的一方熱土,也是文學創作的一方沃土,聚集著許許多多文學追夢者。除了專業作家、簽約作家、會員作家外,現階段廣東深圳、珠海、東莞等地聚集、形成了一支令人矚目的農民工創作隊伍,廣東各地也涌現出了一些有潛質的農民作家。作家、農民、農民工在文學創作上的融合是廣東文學的一個獨特而可喜的現象,這不僅是對農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的一種尊重,也充分體現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以扶持并假以時日,必將可以形成創作的合力,更加真實、生動、立體地表現南粵新農村、新農民、新農業的面貌,在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要積極實施“結對子、種文化”,以“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形式,到基層開展面對面、手把手的文學輔導培訓,最大限度地發展壯大基層文學隊伍力量,提高基層文學骨干創作水平。要積極扶持、培養一批有潛力的農民作家,傾訴群眾熟悉的話語,描寫群眾熟悉的場景,講述群眾熟悉的事與情,用原汁原味的百姓生活書寫一部部新時代的新農村大戲。
三是打造寫好鄉村的文學新典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農業在變,農村在變,農民在變,對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的欣賞標準與藝術需求也在變。要不斷研究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點新趨向,密切追蹤人民群眾審美需求的新變化新規律,以人民群眾是否喜歡、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創作成敗得失的重要標準。新鄉村題材的作品一定要有新鄉村的色彩、新鄉村的氣息、新鄉村的分量。廣東作家要增強“犯其至難,圖其至遠”的雄心壯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善于繼承民族文化優良傳統,挖掘民間文化豐厚資源,尊重大眾審美情趣,運用廣東特色語言、廣東表達方式,大力推進文學觀念、內容形式、風格流派、題材體裁、手段方法的積極創新,對時代精神、時代脈動作出精彩的文學表達,努力提煉、升華到藝術的新高度,創造無愧于這片土地的精品力作、傳世之作。在文學評獎和重點作品扶持工程中更多地關注支持新時代鄉村題材作品,并注重加強對鄉村題材作品的評論、評選和研討,促進鄉村題材文學創作的發展繁榮。
鄉村振興,無疑蘊含著源源不斷的文學動力。鄉村題材是老題材,但是常寫常新,關鍵是要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是新課題,呼喚作家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立場上觀察生活、提煉素材、塑造人物、鍛造精品。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貫徹落實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為契機,廣東作家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同心同德,銳意進取,滿懷激情投身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努力創作出更多表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壯舉、反映新時代新農民的新風采、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為繁榮廣東文學事業,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作出新的貢獻!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