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翔:IP影視改編的“退燒”與“重燃”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簡稱,直譯即“知識產權”。“IP影視劇”,則主要是指有一定粉絲數量的網絡文學、游戲或者動漫等基礎上加以改編而成的影視劇作品。隨著互聯網普及、影視技術提高以及文娛產業發展,IP影視改編熱潮興起,其中以網絡小說IP的改編尤其炙手可熱,如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七月與安生》,電視劇《步步驚心》《甄嬛傳》《花千骨》《瑯琊榜》《盜墓筆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歡樂頌》等等市場反響大的作品。2015年左右,IP影視劇已經幾乎占據了中國影視產業的半壁江山,呈現“風光無限好”的景象。然而這種現象在2018年出現變化:電影方面,從2016年的《致青春2》、《夏有喬木》到2019年的《上海堡壘》,宣告“大IP+小鮮肉”不再是市場靈藥;電視劇方面,《孤芳不自賞》“摳像演戲”、《楚喬傳》內容“注水”、《錦繡未央》抄襲等重挫古裝題材市場信任度,《如懿傳》《武動乾坤》《斗破蒼穹》等被寄予厚望的劇作集體遭遇“滑鐵盧”,戲骨、偶像演員以及原著粉“貢獻”的龐大粉絲基數也沒能拯救一路斷崖的口碑和收視;在網絡劇制作上,改編劇集數量也有所下降,此前改編劇數量一度多于原創劇,但到2018年,原創網絡劇集在愛奇藝、騰訊、優酷三大視頻網站占比均超過50%……這些說明IP影視改編熱在“退燒”。
熱潮“退燒”的原因,首先源于創作上“先天性”缺陷。在網絡小說創作上,網絡小說作家大多沒有受過專業的寫作訓練,結構故事、行文控制等方面相對較弱,流水式的寫作,隨性的語言,偏游戲般的調侃是網絡小說普遍的風格,這些與文學藝術所重視的創作規律會出現一定背離,導致改編存在難度。在創作方式上,網絡小說與傳統小說不同。通過傳統媒介傳播的小說,作者的創作基本是“封閉式”寫作,醞釀時間較長,小說完成時是較為成熟的作品,發表或出版后才會和讀者見面,作品面世后便是定稿,作者受外界干擾的因素較少。而網絡小說的創作卻是動態的,在自由開放的網絡空間創作,作者與讀者的互動性明顯,作者注重讀者的反應,可以隨時根據讀者的反饋意見決定后續寫作方向。這種自由開放,一方面吸取“眾智”,為作品增色;另一方面,遷就受眾趣味,也會影響作品藝術上完整性。網絡小說散漫隨意、追求快感的碎片式寫作,使得小說故事情節粗糙繁雜,主線龐雜,完整性、邏輯性相對較弱;而影視作品是以聲像作為媒介的視聽藝術,對情節的完整性和邏輯性要求更高,網絡小說自身的不足為改編增添了難度。同時網站平臺推送作品的標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網絡小說的創作。點擊率與更新速度兩個最重要的指標,令寫作者想盡辦法拉長小說篇幅,導致小說敘事總體把握失控,對于改編亦是一大弊端。在影視“再創作”上,隨著拍攝設備越來越先進、簡便,影視制作人的門檻也越來越低,影視行業出現熱錢紛紛涌入,粗制濫造作品泛濫的現象。網絡小說擁有現成的作品和人氣,被“外行”直接拿來炮制,拍成爛片、爛劇,在IP影視劇盛行的前幾年尤為突出。視聽藝術是專業而嚴謹的藝術,完成影視創作需掌握專業技巧,若不具備構思視聽語言的能力,改編就會變成胡編濫造,丟失原作的靈魂和精髓。
其次,影視改編過于注重商業利益。高產能的生產市場(網絡小說創作數量龐大、影視轉化快,版權購買相對便宜)、迅速增長的消費市場令資本對網文IP趨之若鶩。但在這種狂熱中,因資本唯利至上及其所信奉的叢林法則,依靠數據、利用炒作,以“流量小說+流量明星”,“高成本投資+大制作團隊”的“雙流量高大”模式快速獲利,市場紛紛效仿,導致IP改編逐漸淪落為“投機”的商業行為。影視作品如同工業流水線上的制品,藝術上乏善可陳,內容日趨同質化,品質上粗制濫造。具體表現:第一,改編作品“注水”。改編作品“注水”有的是因為網絡小說本身為增加點擊率行文拖沓、“注水”而影響到改編,但更多的則與資本追逐商業利益相關。在資本驅動下,各大電視臺與網絡視頻平臺過度競爭,導致行業內容需求被放大,產量快速擴張、形成行業泡沫;而按集數銷售的模式,在商業資本逐利驅使下,本來不精的作品被注入更多的“廢水”,劇作利用“注水”增加的收視率、點擊率支撐銷售價格。“注水劇”令觀眾反感,消耗期待與耐心,透支信任,導致觀眾棄劇,并會逐漸演變為舍棄同一創作團隊制作的作品、同類題材作品。第二,改編類型固化。出于快速兌現商業獲利目的,影視改編基本操作模式:對讀者點擊率高的小說進行定量定性分析,找出所謂的爽點,快速“影像化”,如同一個標準化流程生產商品。套路化的情節、扁平化的人物,令讀者產生審美疲勞,嚴重阻礙IP影視改編的發展。第三,改編作品文化含量的缺失,存在去智化、媚俗化傾向。IP改編存在為了追逐商業利益,以為迎合大眾審美的傾向,一旦過度突出“俗”,內容流于膚淺,注重感官享受,則會壓縮人們理性思考的空間,異化大眾審美,甚至傳達不正確的價值觀。
IP影視創作上自由、粗放模式如一把雙刃劍,它為IP影視劇的繁榮帶來了量的積累,但它的另一面,這種模式的“先天性”缺陷也埋下隱患,當弊病不斷顯現,問題逐漸積累,劇作品質大打折扣。然而,從影視市場的發展來看,國內影視創作的內容儲量不斷擴容,類型日益豐富多樣,表達、傳播和交互手段更趨多元,由此,觀眾選擇范圍擴大,見識與品位都在提升。隨意編造,缺乏思想內涵與精神價值,僅僅憑“流量”就想博得市場的投機取巧越來越失效。
行業規范的缺乏曾讓IP影視化無序發展,良性發展終歸需要規范。自2017年起,網文IP改編網絡劇出現大規模下架情況。主管部門越來越強調網臺標準統一,網絡劇不再是模糊標準的避風港。根據藝恩數據統計,2018 TOP 50 劇中IP改編占據64%;《2018年度IP評價報告》顯示,其中文學類IP占比32.5%,遠超其他類別,說明文學IP仍具備較大的改編價值。經歷粗放“機會主義”狂熱到熱潮退卻,匡正行業風氣,引導創作,建構良性生產創作環境,IP影視劇市場出現改變,創作摒棄唯“IP”論,IP影視改編重新尋找文學影視化的正確打開方式。2019年是IP影視劇重振旗鼓的一年。年度電影票房冠亞軍《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均屬于IP改編電影,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電影《少年的你》題材融合“青春”與“現實主義”,引發熱議;年度熱門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挺好》《親愛的、熱愛的》《陳情令》《慶余年》《長安十二時辰》等等都是文學IP改編劇,且不乏網絡小說改編作品。這些IP影視劇,都做到了口碑與市場的雙贏,再度燃起IP影視劇的熱潮。文學IP仍然是影視創作內容的主要源頭,優質IP的精品佳作不會被市場冷落。由此可見,IP只是內容的催化劑,而不是決定性因素,優質的內容才是“立身之本”,才能真正吸引、打動觀眾,尊重藝術規律的IP改編才是行業持續發展的、真正的基石。權衡IP價值不只是考量流量與知名度,文化內涵、藝術標準才是衡量的重要指標;是否能完成文字到影像的藝術轉化,是IP改編成敗的關鍵。認清這一點,IP影視改編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