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在南昌召開
7月31日,江西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在南昌召開。江西省文聯黨組書記馬玉玲,省文聯黨組成員、主席葉青,省作協主席李小軍出席會議并講話。省作協副主席、秘書長曾清生,副主席范曉波、樊健軍、李洪華、陳離以及各設區市作協主席、作家代表等30余人與會座談。會議由曾清生主持。
江西省文聯黨組書記馬玉玲
馬玉玲指出,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江西省有不少作家自發地深入到井岡山、贛南等革命老區,創作出了一批反映這一題材的散文、報告文學、詩歌和小說作品,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但對于脫貧攻堅的書寫,對于新時代我省鄉村故事的挖掘,這還僅僅是開始。她對我省作家提了幾點要求。一是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認識鄉村題材創作的意義。全省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提高對鄉村題材文學創作重要性的認識,描繪好新時代鄉村改天換地的歷史畫卷。二是要加強學習,扎根人民,寫出鄉村的巨變和新人物新史詩。作家們要深入到鄉村中去調查研究、體驗生活,同時,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塑造出新時代的鄉村新人物,書寫好新時代的創業史詩。三是要滿懷深情講好江西的鄉村故事。江西的很多小城鎮和農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不僅有著血緣聯系、情感聯系,也有文化風俗等各種聯系,這也是鄉村文學的關注和書寫對象。我們是鄉村的子孫,關注鄉村就是關注我們血脈的出處,江西的鄉村故事等著新一代江西作家去發掘、去書寫。四是要志存高遠,甘于寂寞,寫出具有高峰氣象的精品力作。我們要向《創業史》的作者柳青、《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等前輩學習,深入生活,心無旁騖,把整個生命融入到作品中去。五是要重視寫作成果的創新性轉化,既要寫得好,還要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省文聯、省作協在這方面已經有了相關工作規劃和部署。作家們在創作時,也要盡可能地考慮作品發表出版后轉化為影視和其他適合網絡傳播的文藝樣式的可能。期待大家創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來。
江西省文聯黨組成員、主席葉青
葉青在講話中談到,中國文學的底色是鄉村寫作,我們這一代作家處在偉大的社會實踐進程中,是講述者,也是記錄者。他對脫貧攻堅題材、鄉村題材的創作提出三點要求:第一,要更扎實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與時代同步伐,再現當前脫貧攻堅熱潮中的典型鏡像,到人民中去,與鄉村的人心意相通,與農村、與土地心意相通。第二,要更加用心地去學習新知識。首先是對黨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其次是對于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乃至于科技知識的學習。這種立體式的學習,讓我們對現實的觀察更具有穿透力,從而加強作品的厚度和深度。第三,持之以恒,精耕細作。江西新時代鄉村題材的寫作來源于江西的本土文化,江西作家的作品透著一股靈氣。但面對厚重題材的時候,僅僅靠靈秀很難達到要求,有時候也需要一點蠻勁、拙勁。作家要適合寫重大題材,所以要持之以恒,精耕細作,長期努力。省作協對于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的部署和規劃要長短結合,把各種題材納入到創作計劃中來,要尊重創作規律,及時發現,及時扶持,及時推動、研討、傳播乃至于轉化,這樣才能真正取得實效,拿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
江西省作協主席李小軍
李小軍談到,在江西這塊充滿文化底蘊、紅色底色的土地上,鄉村題材創作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份量。我省寫作者在面對這個重要課題時,首先要把鄉村題材創作作為文藝精品創作的重要內容。要從三個維度把握鄉村題材創作:一是歷史視野。當前鄉村的社會結構、組織治理、道德倫理、社會規范、權力結構、社會變遷,以及遺存在鄉村的大量生活民俗、民間信仰、建筑、雕刻以及老百姓之間的交往、倫理,對寫作者來說要去熟悉了解鄉村,從深層次上進行把握。二是現實關照。今天的鄉村是歷史積淀下來發展到現在的一個經濟空間、文化空間和社會空間,新時代的鄉村產生了大量故事和人物。這些都是鐫刻著時代重要信息的對象、課題,寫作者要把這個時代的鄉村精神面貌表現出來,反映出這個時代的文學主題。三是未來意識。鄉村作為一個歷史、現實和未來三位一體的整體,還在不斷地發展中。我們在表現鄉村的時候,其未來發展的趨勢的思考和把握也是我們面對的課題。今天的會議,是對全國鄉村題材創作會議的學習、貫徹、落實,同時也是省作協組織精品文學創作,向全面小康、建黨100周年獻禮的部署。下一步,省作協有幾項工作進行布置:一是扶持一批新時代鄉村題材的原創長篇小說及報告文學作品,通過這個項目對鄉村題材創作進行推動,并計劃爭取省財政藝術基金項目的扶持。二是將今年以來我省脫貧攻堅題材的優秀作品結集出版。三是計劃召開脫貧攻堅和建黨100周年題材重點改稿班。四是召開重點作品研討會。這其中的重點作品就包括新時代鄉村題材的優秀作品。
與會作家、評論家樊健軍、李洪華、凌翼、葉紹榮、卜谷、江華明、傅菲、簡心、朝顏、凈無痕、文非、傅太平等結合自身創作,圍繞會議主題作了交流發言,溫燕霞、王蕓等提交了書面發言。
附與會作家、評論家發言
樊健軍發言
關于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的話題,以我的理解,是新時代農村現實主義的創作范疇。就我個人的思考和創作來說,我以為鄉村在傳統的農業文明失衡之后,需要尋求和建立一種全新的鄉村文明。新的鄉村文明是開放的,包容的,富有現代色彩的。在這個進程中,新鮮事物層出不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人的精神風貌發生了根本轉變,個體命運得到修正,其人生價值得以彰顯。這些都給我們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對一個寫作者而言,就是要沉下身子,扎根生活,創作出屬于這個時代的作品。最近幾年,我以后工業時代鄉村文明如何在傳承和創新中尋求重建平衡為主題,創作了系列中短篇小說,今后將繼續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創作,探索后工業時代鄉村、鄉土小說的新路子,著重關注鄉村文明在后現代文化背景下的傳承和創新,建立新的鄉村敘事秩序,加強對底層生命的關注,實現鄉村敘事的人性回歸。
李洪華發言
江西作家在鄉村題材寫作上有三個優秀傳統。一是在革命歷史視野下來寫鄉村,如楊佩瑾的“天意”三部曲、劉華的《紅罪》;二是鄉土文化視野下的鄉村,如陳世旭的“鄱湖”系列,熊正良的“紅土地”系列,傅太平的“小村”系列,李伯勇、溫燕霞的贛南客家系列,傅菲“饒北河”系列等;三是日常審美的創作,在城鄉對照下去表現鄉村,如江子的《田園將蕪》系列散文,丁伯剛、樊健軍、陳然、宋小詞等的小說。在這個基礎上書寫新時代鄉村畫卷,必須要寫出新鄉村的新變化,既要寫出物質空間的變化,更要寫出精神世界的變化。同時要有新視野、新手法,要在整個文明進程中表現新變化,在矛盾沖突中去塑造人物。對于新時代的新鄉村要有更真實、更深刻的表現。在書寫新鄉村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繼承優良傳統,又要突破局限,克服淺表化寫作,注重寫出縱深感;要克服模式化的寫法,注重鄉村扶貧的地域性、個性化;要克服單一性,注重人物性格的豐富性、成長性。只有這樣,寫新鄉村才會有深度,才是真正具有藝術性的作品。
凌翼發言
我這幾年都在鄉村跑,走過江西70多個縣市,寫過生長在贛鄱大地的人文和自然生態等作品,也寫過新時代脫貧攻堅偉大戰場的江西版塊,是鄉村題材寫作的實踐者和探索者。面對新時代的農村課題,除了思想上需要進行補課,身體也必須融入到農村的變革之中。走進鄉村,與奮斗在一線的干部群眾交朋友,體察他們的苦與樂、哭與笑,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有新時代熱度和溫度的文學作品來。
葉紹榮發言
要寫好江西新時代鄉村題材作品,作家們首先要大膽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走出書齋,走進鄉村走進村落屋場,投身鄉村火熱的生活,真正熟悉鄉村,理解鄉村。文學是人學,寫好江西新時代鄉村題材作品的終極目的是塑造好新時代江西農民形象。作家在熟悉鄉村理解鄉村的同時,始終聚焦鄉村百姓各色人等,這些人是鄉村的靈魂,是鄉土社會的神經末梢,要寫好他們,只有與他們血肉相連氣脈相通,走進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和命運遭際,研究思索他們的生存狀態和心理需求,才能在創作時左右逢源,寫出的人物才能血肉豐滿呼之欲出。毋庸諱言,江西現實主義鄉村題材創作特別是長篇小說創作還較薄弱,希望能夠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關愛和扶持。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為江西作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課題,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要有“守土有責”的使命和擔當,像路遙所說的那樣“以初戀般的激情和牛馬般的勞動”投入創作,自覺地投身火熱的鄉村生活,用自己手中的筆為鄉村立傳,為繁榮江西現實主義鄉村題材創作盡綿薄之力。
卜谷發言
寫鄉村深入鄉村是必須的,要在大千世界變化多端的紛繁復雜性中尋找文化根源,把握歷史潮流、時代脈博。我們寫作時要緊緊抓住變化中的土地和人。一是地域文化中的人,地理環境、風俗習慣、風情風貌中的人;二是地域關系中的人,與鄉村以及周圍人群矛盾激烈沖突中的人,這種沖突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三是地域與時代切換中的人,能夠表達時代要求、與時代構成同構關系的新的人物形象。作家要看到問題的真相,揭示問題的根本癥結,通過塑造真實典型的藝術形象,反映新時代的真實面貌,深層思考社會變革中的人性和社會根源,刻畫農村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面對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演變,生活中張揚生命理想的時代英雄,人性的豐富與光輝需要挖掘,人性的缺陷與丑陋也同樣需要挖掘。從事紅色題材紀實文學創作,必須始終不懈地深入采訪,但深入采訪存在一些現實的困難,希望組織上能夠給予切實的幫助。
江華明發言
歷史篇章應如何書寫,這不僅僅是形式選擇,更是內容的呈現。書寫有主題先行,直抒胸臆的,類似報告文學式的采寫,能直接了當地反映全面建成小康或抗疫、抗洪等時代宏圖;也可以從更細膩的層面,從一村、一事、一戶、一人的生活變化出發,去感受潮流的涌動,去思考中國、認識時代。基層作家有著身處鄉村一線的條件與優勢。文學創作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但是主題創作卻是以個人為主體,更需要一定的組織引領、協調幫助與立項支持。
傅菲發言
在當下的中國,要把鄉村題材寫出高度,難度非常大。如何在創造性轉化中和創新性發展中塑造新人,寫出新史詩作品,各人方法不一、途徑也不一。我個人寫得最多、探索最深的,是以饒北河流域為背景的鄉村寫作。談幾點寫作體會:一是長時間堅持去鄉村體驗生活。去感受原野的四季變化、生態的變化,去了解農業結構和農民的收入結構、農村的婚姻狀態、土地使用情況、農村的娛樂形式及文化生活等等。二是從生活的表面深入了解精神的狀態,從中發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倫理關系,以社會學的角度去認識鄉村。三是從精神的價值層面提煉時代的精神要素,以反映時代的變化。四是發現時代氣質。我的寫作,始終堅持人民為中心,扎根泥土,寫人民的真善美,以及書寫人民的艱難、堅韌和無援,努力寫出具有時代亮色的作品。
簡心發言
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是記錄和引領時代的需要,是文學重返故鄉尋人的需要,也是用文學的方式記錄和存續中華文化傳統的需要。我是從客家鄉村走出來的作者,也是客家生活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參與者、書寫者。客家鄉村的傳統文化在經歷怎樣的社會變革,客家族群從中原南遷落地生根以后的生存狀況,民俗客家文化的變遷,處在文明進程中的鄉村文化狀況,以及生存狀態、生態面貌,從人與自然、生存哲學的角度考慮客家族群、客家村落的生活狀態,這些都是我的書寫對象。同時,通過對新時代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文化重組,客家人不斷自我革命進程的觀察,書寫劇變中的鄉土變化,為未來中國鄉村做一些思考。
朝顏發言
十八大以來的這八年,恰好是我沉入鄉村,成為一名扶貧干部的八年。我親眼目睹了自己掛點的村莊所發生的每一樁變化,及其內部生長的紛繁多樣的故事。毫無疑問,一個村莊便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這個時代,鄉村秩序的維系,鄉村精神的接續,鄉村文化的傳承,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個時代,也正是作家深入鄉村內部,進入鄉村現場,書寫鄉村史詩的最好時代。作為一名作家,我們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沉入扶貧一線,承擔起自己的使命,為處于滄桑巨變中的中國,存留下一份真實的檔案。我們既是時代的見證者、記錄者,還應該是通往更美好時代的驅動者。
凈無痕發言
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文學不斷發展壯大,身為網絡作家,應該思考如何發揮好自己的作用。我在創作的同時一直關注著家鄉的變化,注重把江西人民勤勞智慧的一面注入到作品中,積極弘揚正能量。這些年,身邊很多作家朋友開始創作扶貧攻堅題材的作品,這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鄉村題材創作需要豐富的閱歷、深入生活的體驗,將新時代農村的變化反應到作品中,今后我將更加注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強學習、提高自己,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文非發言
我是從鄉村走出來的,這幾年的創作基本上圍繞著鄉村題材來進行。目前正在創作的一個系列是關于家風的,獲得了省里藝術基金的扶持。這個作品是以家為關照,以愛為切入點,書寫父子情、手足情的。我希望這樣一種書寫,能夠寫出新時代鄉村更為豐富的精神內質。作品大概在今年年底完成,現在正在創作中。
傅太平發言
我們寫鄉村,主流宣傳要做,新聞宣傳也要做,但還有很多更沉重的東西值得去書寫。我們的視野要開闊一點,要站在人類的進程、世界的進程中來考察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國家、民族。寫鄉村的小說要突出地域性。在我的寫作中,我的文字、語言,作品中的生活方式一看就是南方的、是江西本土的,這種地域性是不可取代的。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