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夢想,靠雙手來編織
邁入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莫尼山非遺小鎮,記者一行見到了今年61歲的賈茂田,作為非遺項目金屬絲編的傳承人,這位老人已經在這一行默默堅持了42年。
42年來,無論是形態各異的動物,還是外形逼真的車輛,抑或是活潑可愛的卡通人物,只要賈茂田能夠想到的創意,不管要琢磨多久的工夫,他一定會想方設法編織出來。有時為了一個突然迸發的靈感,他甚至會徹夜不眠地研究編織手法。
賈茂田的編織手法,每一環每一圈之間的組成必須做到“井然有序”。由于依靠純手工編制,中間更來不得半點馬虎。長年累月下來,他的雙手已微微有些變形。然而或許是得益于這樣的認真與嚴謹,一根根笨拙的金屬絲線,最后總能散發出一縷縷活躍的魅力。“這門手藝,是我爺爺學成后傳給我父親,我父親學成后再傳給我的。”賈茂田說,過去,老一輩人苦練本領,那是為了謀生存。現在,自己已不需要擔心生存問題,只想著能夠好好地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現在身邊總有好多人問我,做這么個手工藝品,既費時又費力,還賣不了幾個錢,為什么不交給機器去做呢。我每次都會告訴他們,夢想,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編織。”賈茂田說。
如今的賈茂田,經常帶著自己做好的金屬絲編,活躍于大學、中學、小學、社區中。在他心里,只有讓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的青年人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才能讓社會大眾品嘗到文化的色香味,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與賈茂田一樣認識到這一點的,還有非遺項目蒙古族氈繡傳承人斯琴托雅。在她那雙略顯粗糙的手里,各種繡花氈囊、坐墊、靴帽不僅散發著濃郁的歷史氣息,而且煥發出新時代的活力。
“我的手藝,都是和家里長輩們學的。”斯琴托雅說,過去,老一輩們往往以制作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產品為主。但她始終擔憂沒有創新,如何將這門精細的手藝傳承下去。
為此,斯琴托雅除了專注于不斷提升自身技藝水平外,還別具匠心地在制造過程中融入一些現代元素,讓傳統技藝煥發出了嶄新的魅力。“現在很多人專門跑來向我學習制作鞋子呀、墊子等技藝,做好之后,還把‘代表作’帶回家,說過上了詩歌里的生活。聽大家這么說,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了解、愿意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幾天前,我的小兒子還專門跑來告訴我,看大家都這么喜歡我做的東西,等他長大了,一定要‘子承母業’。”她笑著說。
在鄂爾多斯,琪琪格瑪自2011年學習蒙古族刺繡以來,迄今已有9年。這些年里,她制作了很多刺繡藝術品,包括鼻煙壺褡褳、針線包、錢包、鼻煙壺袋、蒙古袍配飾等。
“刺繡是鄂爾多斯蒙古族婦女智慧的真實寫照,繡品的風格也體現出她們淳樸、賢惠的品格。”琪琪格瑪向記者介紹,蒙古族刺繡大多運用在衣服的裝飾和配飾的點綴,講究圖案均勻對稱,搭配著線條的蜿蜒曲直,象征大自然的磅礴大氣。手工制作的服裝配飾和穿戴也有著特定的講究和傳統習俗,象征吉祥如意,富貴平安。“寓意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琪琪格瑪說。
如今,隨著刺繡現代化設備和技術的廣泛應用,蒙古族刺繡等傳統手工技藝受到了強烈沖擊。“不能讓吉祥的事物消失!”懷揣這一夢想,2019年11月,琪琪格瑪開設了刺繡藝術培訓班,在她的努力下,現在班上的很多學員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針法、構圖、配色等技能,并能獨立地完成各類作品。培訓班也間接幫助了一些在家待業的婦女拓寬了就業渠道,從而實現增收致富。
“我想要盡心盡力為蒙古族刺繡保留更多星星火種,傳遞給更多熱愛蒙古族刺繡的人們。”說這話時,琪琪格瑪臉上滿是堅定。(本報記者 任歡 高平 陳慧娟 光明網記者 張義文)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