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的科技發展與全球化觀念
主持人:顧備(青年科幻作家、上海浦東新區科幻協會會長)
本專刊開設科幻文學欄目“科幻無界”,聚焦科幻寫作前沿動態與跨界衍生。上期“科幻無界”從現實疫情出發,采訪十多位科幻作家,分享了他們眼中的病毒世界與科幻寫作視野下的精神構建。在人類的過去和未來,一方面,瘟疫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慘痛的代價,但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人類的科技進步和生命理念的拓展。
本期邀請國內外科幻文學界、科技界、科普界創作者、研究者和譯者,闡述后疫情時代,人類社會科技發展的趨勢,探討未來人類社會或將遭遇哪些挑戰。
劉兵:意識到科學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才能真正去積累基礎
這次新冠疫情對人類社會最大的沖擊是什么?在我看來,最大的沖擊或許是對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不可避免的改變。以往,人們相信,利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戰勝自然界的種種災難,但實際上,這場疫情表明,那樣的想法可能是比較簡單化了。
從某個角度而言,真正要滿足社會抗擊疫情的需求,只靠科技顯然是不夠的。時至今日,大家也都看得很清楚了。第一,針對疫情而言,科技肯定是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根本性的,而真正能有效抗擊疫情的也不僅僅是科技。整個體制、觀念、生活方式、倫理道德等等,都會影響到疫情發展。
在如此全方位的沖擊之下,人們可能會對科學和社會的關系有一種全新的認識,意識到科學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F在,就整體人類世界而言,我們只是處于疫情的開端,最終的結局還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無法確切地預期會怎么樣。但即使是開端,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其實人們現在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社會的運行模式,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是非常明顯的。
另外,我們或許會意識到,過去傳統的發展模式顯然已經無以為繼,這里面涉及經濟,也涉及生產方式,涉及到人們對自然界的利用,涉及到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也涉及到可持續問題。這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從整個科技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真正基于基礎性研究的認知,要有足夠的積累,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對疫情有直接的、基礎性的幫助。比如我們今天對于基因技術的認識,還有藥物研發和疫苗,等等,都是在長期的積累之下,才能有所成就。很多時候,應急性的課題,雖然能夠快速解決一些即時發生的問題,但能解決的也只是少量問題,真正根本性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沙錦飛:人類自身的發展,到底有沒有臨界點?
說到全球化,事實證明,它打破了很多壁壘,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的促進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它帶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疫情全球蔓延之時,這些問題也越來越突顯出來。我認為,全球化概念的核心缺陷是更多地單方面從經濟的角度考慮了問題(說得更嚴重一點是資本的利益全球化),而忽略了國家、民族、文化、社會形態等諸多方面穩定平衡發展的作用。在疫情爆發之前,全球化已經危機重重。因此,全球化進程被阻擊是大概率事件,早晚而已,疫情恰好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被人看見的稻草而已,沒有此次疫情也會有別的稻草。
至于新冠疫情對人類社會最大的沖擊,我認為主要會有兩個方面,當然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承的。
第一:對以人為中心的思想理念的沖擊。此次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實在是給人類提了個醒,它明確告訴我們,這個地球,這個世界,不僅僅是我們人類的,人類也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更不是這個世界的主人。
第二:對人類社會科技經濟發展進步的沖擊。“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人類社會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人類自身的發展,到底有沒有臨界點?臨界點在哪里?人類社會如何才能在“界”內獲得長久穩定的發展?這些才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從技術的角度而言,我認為有四個方向:第一是生物醫學;第二是各種基于未來互聯網物聯網的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包括機器人、人機合成等);第三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的技術,諸如糧食與食物的生產、加工等;第四個可能就是仰望星空、遠征星辰大海所需的技術了。生存危機一直是人類緊張思考的問題,地球發展需要更長遠的理念。
不過,我認為未來應該重點關注的,恐怕已經不再是科技發展的本身了,而是科技發展的科學與社會倫理、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對人類社會結構性發展變化的影響等等社會屬性的問題。我們應審慎對待技術的應用,發展的腳步不妨放慢點,更謹慎些,以此換來整個人類走得更長遠一些。
王玨:積極推進全球性伙伴關系的建設
先借用計算機行業的一個術語FUD(蚨炟)來詮釋這次新冠疫情對人類社會最大的沖擊。表明風險巨大、機遇同在。
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病毒疫情的發生,都會對人的行為模式的變化產生許多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很可能背后是出于某個連自己都不清楚的隱蔽動機。另一方面,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曾經說過,“人類在改進自身命運的同時,也加大了自己面對疾病的軟弱性。我們應當意識到人類自身的力量是有局限的,應當牢記,我們越是取得勝利,越是把傳染病趕到人類經驗的邊緣,就越是為災難性的傳染病掃清了道路。我們永遠難以逃脫生態系統的局限。不管我們高興與否,我們都處在食物鏈之中,吃,也被吃?!?/p>
我認為,與本次疫情相關的面向醫療、制藥和公共衛生的科技和應用肯定將井噴式發展;其次,疫情客觀上激發了信息通信技術 (如人工智能、大數據、5G和物聯網)的迅速應用和大力研發。新技術與產業的融合,也將產生更多的商業模式。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推進科技向善和商業向善,助力環境、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更多的國內企業成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框架中的最佳實踐,也讓中國通過民間和商界在全球化中有更多更大的話語權。
就這一點而言,本次疫情會不會使 “逆全球化”更迅猛?還是在UNDP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發展框架下深化全球化的新進程?一方面,這取決于中國如何協調新興發展中國家共同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通過不斷的合作對話和創新經濟模式,找到適合各自國家經濟發展或區域性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共同努力保護和深化全球化;另一方面,本次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已提升了各國和其他利益攸關者對伙伴關系的重視程度。疫情期間,很多企業已經在抵抗疫情影響的行動中積極推進全球性伙伴關系的建設,這對未來繼續推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計劃的第17號目標 “建立伙伴關系”重塑了合作基礎。通過政府和其他利益攸關者等方面在國際組織分別發揮積極作用,抑制“逆全球化”、發展新時期競合共存、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化,中國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胡紹晏:疫情讓我們反思人類整體的生存環境改善
這一次新冠疫情讓人們再次體會到,在這個星球上,人類并不是萬能的。人類行為對環境的改變不是單方面的,環境也會反過來以出乎意料的形式影響人類。現代交通工具給人們出行帶來極大的方便,然而飛機和火車也成為病毒迅速擴散的工具。雖然我們不會因此而廢棄飛機和火車,但在未來,人們顯然會更加加強對這一風險的管控。
同時,人們也看到,世界上還存在其他形式的生命,值得我們敬畏。從中世紀橫掃歐洲的 “黑死病”,到當代非洲的埃博拉,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的病毒甚至不能算真正的生物,卻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悲哀。人類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卻在病毒面前損失慘重。
事實上,人類在災難面前從來都是后知后覺,只能通過不斷積累經驗教訓來預防未來的問題。就拿我現在的居住地新加坡來說,新加坡政府在新冠爆發初期顯得非常有底氣,然而他們踩到了一個別人都沒踩過的坑:勞工宿舍。新加坡的建筑業有許多外籍勞工,分別來自孟加拉、印度等地。這些勞工都被安排住在遠離普通居民區的集體宿舍,那里人口密度高,衛生條件不盡理想。于是新冠病毒在這里找到滋生的土壤,一下子引爆了這顆雷。在新加坡,有89%左右的病例來自勞工宿舍。相信新加坡政府下一步的行動會是檢討應對失策的地方,然后再堵住漏洞,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然而這四萬多名染病的勞工已經受到影響,這是無可挽回的事實,而新加坡被迫封城三多月,至今沒有全面放開。
跟歷史上抹除歐洲人口30%到60%的“黑死病”相比,這次的新冠病毒雖然傳染性也很強,但致死率沒那么高,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浪花。當然,我們還是會在某些地方看到這次疫情留下的一些痕跡,而當所有的小事逐漸積累,或許會醞釀出某種變革。
藤井太洋:未來最重要的技術就是基因編輯
我們不應忘記,幾乎所有國家都遵循了符合科學預期的建議,而不是只顧著經濟崩潰的警告,盡管確實發生了經濟衰退。我們看到,幾乎所有國家都聽取了科學家的意見,同意按照嚴格的隔離程序,在家封閉兩周或更長時間,甚至為國民支付巨額預算。(下轉第10版)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會聽取科學的信息,而不是一味地相信勇氣、精神或超自然。人們用肥皂洗手,保持距離,打招呼用“拱手”而不是握手,更多地在網上會面,而不是輕易指責另一種文化。
我們看到,科學界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第一階段,就全力投入了研究工作。
情況比科幻小說中描述得要好。在那些作品中,政府官員和市民們,常常嘲笑科學警告,結果陷入危機。
最重要的是,至少在今天,我們相信科學。
那么,在我看來,未來最重要的技術就是基因編輯,以及所有與其相關的科技。直到2020年1月為止,疫苗開發都是“濕科學”,從第一步開始就需要新鮮組織、培養皿、潔凈室、高壓滅菌器和實驗用的動物。然而,計算機的應用將引發一場顛覆性的革命。
計算機模擬首先給我們提供了抗體的候選目標,通過模擬可以計算出疫苗驅動腺病毒的DNA編碼。研發原則和倫理規范將在計算機模擬疫苗開發的過程中,逐漸茁壯,而我希望,能再提前一點,讓我們能在一個世紀之后就看到這一切。
秋山芳久:人類與病毒是否是共生關系?
針對這次新冠疫情,應該會有不少人在科技、全球化、社會影響等方面發表了自己的想法。在這里,我想提出一個新思維。
40億年前,還沒有人類的時候,病毒就已經存在了,其構成是RNA。那時候還沒有人類。
20億年前出現了單細胞生物,它們是RNA和DNA的結合體。
而人類,是在5億5千萬年前才出現的。
在人類的發展史中,我們一直在與各種疾病抗爭,包括細菌,也包括病毒。我們人類自身的免疫系統,在長期與疾病的抗爭中,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強壯。那些能夠戰勝病毒而活下來的人,會獲得更強的免疫力,有些人還能將這種免疫機制通過遺傳,傳給下一代。
當我們面對病毒的時候,往往覺得那是對我們生命的一種威脅。然而,近幾年來,對于“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研究,卻打破了人們的認知。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石野史敏教授注意到,人類等很多哺乳動物中的基因PEG10會直接影響胎盤發育,是影響人類生殖的重要基因。而后,全球多個不同的實驗室都開始研究這種內源性病毒。
人們發現,內源性逆轉錄病毒與人類的進化關系密切,是哺乳動物生殖所必需的,并且影響哺乳動物胎盤發育,是妊娠所不可或缺的基因。同時和胎盤共同構建了一個防止微生物感染胎兒的屏障。除了以上生理功能外,內源性逆轉錄病毒還參與人體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過程。
科學家們發現,個體DNA約有8%起源于逆轉錄病毒,其中保存較好拷貝的是內源性逆轉錄病毒,而這種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對免疫系統生成保護性抗體十分重要。
因此,我們或許應該思考一下,人類與病毒是否是共生,而不是你死我活?就像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內共生起源假說,認為線粒體和葉綠體可能分別起源于在原始真核細胞內共生的好氧細菌和藍藻,在長期的共同進化中整合進入了真核細胞之中。那么,未來會不會出現某種病毒,入侵人體后反而與人體達成絕配的共生,因而形成新人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