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聯舉辦脫貧奔小康鄉村文學創作座談會—— 聚焦鄉村巨變 挖掘新鮮故事和時代新人
北京市文聯近日在京舉辦脫貧奔小康鄉村文學創作座談會。會議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傳達學習了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關于組織開展新時代反映鄉村巨變文學創作的講話要求。
北京文學有著深厚的描寫鄉村生活的優良傳統。魯迅、丁玲、浩然、劉紹棠、趙樹理等均在北京鄉土文學創作上取得過非凡成就。座談會上,知名作家劉慶邦、史長義、凌翼、丁一鶴和文學評論家師力斌、王德領等各抒己見,感嘆中國鄉村巨變,高度評價中國共產黨領導脫貧攻堅奔小康所取得的光輝成就。他們呼吁,作家們要抓住良好契機,以實現北京鄉村文學創作更高水平的回歸。
劉慶邦作為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鄉土題材作家,結合自身貧困饑餓和深入農村生活的經歷,由衷感嘆中國取消了幾千年以來的農民捐糧和免除農業稅的偉大壯舉。他認為,這在中國歷史上意義重大,對農村和農民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后來又進一步加大對農民農業和農村的扶持力度,不僅減免了諸多賦稅,而且實行反哺農業的新政策,種糧耕田可以得到實質性資金補貼。這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接提高了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劉慶邦目前正在創作一部反映遵義農村變化的小說,目前進展順利。
史長義作為北京本土的鄉村題材作家,對鄉村文學創作情有獨鐘。他把鄉村文學概括為四種模式,即政策圖解模式、階級斗爭模式、田園牧歌模式和文人趣味模式。而現在的北京鄉土文學要重新確立自己的創作理念,進行新的模式探索。他認為,一要弘揚人道主義立場;二要堅持大地倫理;三要扎根農村生活,揭示事實真相。如此,農村文學作品方能有血有肉,與世界接軌。
作家凌翼由北京回到江西,開始側重于紅色題材和江西農村題材寫作。作家丁一鶴則認為,撰寫農村題材的文學作品必須跟上時代腳步,反映真實情況,開展扎扎實實的研究。例如,現在已經開始運用大數據技術扶貧和防止返貧,這樣與時俱進的中國農村和農民的變化值得作家關注。此外,他也特別關注農村紅色故事的挖掘,這樣的文學作品會產生宣傳效益,對促進農村發展也會有所幫助。
文學評論家師力斌和王德領認為,一段時期以來,有關農村題材的文學創作確實遇到了挑戰,甚至有評論家拋出了農村題材文學“終結論”“崩潰論”的觀點。一些80后、 90后作家也很少涉及農村題材。但是,更應該看到,農村題材文學創作孕育著巨大的契機。在創作思路上,兩位評論家還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首先,作家應該進行自我精神領域的更新,土地不再具有圖騰意義,但精神家園不可缺失。所謂作家精神領域的更新,就是要求他們站在時代進步的序列看待農村和農民,站在黨領導農村改革發展的角度看中國農村在世界發展進程中的歷史方位。站位有了新高度,才能寫出新時代的優秀農村文學作品。其次,必須深刻把握變化。如今的農民其實既是農民,也是市民,他們在城鄉之間往返流動,已經完全有別于祖輩父輩,他們是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農民,不能把握這個變化,很難寫好農民寫準農民。第三,要把握科技變化對農村農民帶來的影響。他們認為,農村實際上也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古村落的保護與旅游發展等都是文學的新素材和新角度,應該把思想的邏輯寫清楚、寫深刻、寫復雜。例如,許多農村農民都在使用高科技產品,甚至一些村子還建立了微信群。在北京,寫農村題材,不能忘記農村其實也是處在現代化和接受現代化的過程之中,離開現代化,就不能完整準確反映農村和農民。從這個大視野出發,就是文學批評的尺度,也是農村文學創作和創新發展的方向。
與會專家認為,農村題材文學創作要留得住家鄉、記得住鄉愁,但不能懸浮于表面,要扎根人民,挖掘推動農村偉大變革的新鮮故事和時代新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這已經為鄉村題材創作吹響了號角、發出了號召,也必激發北京文學謳歌新時代、贊美新生活的巨大勇氣和動力。座談期間,作家們還圍繞個人農村生活體驗,闡發了新時代農村青年的擇業觀念和情感變化,并就鄉村題材創作的可行思路和具體計劃進行了深入交流,一些關于鄉村題材的優秀文學作品在相互啟示下醞釀構思。會議還要求,相關組織和人員要加強精準服務對接,為作家開展鄉村文學創作提供有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