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再談AI詩歌: “類文本”生產與百萬億首詩
    來源:文藝報 | 霍俊明  2020年07月29日08:00

    只有機器才會欣賞另一個機器寫出的十四行詩。

    ——阿蘭·麥席森·圖靈

    人類文學就是由“潛在文學”“可能性文學”而不斷生成為“現實文學”的過程,而這也正是1960年成立于法國的“潛在文學工場”(Oulipo)的深層動因。從文學的潛在因素、可能性、迭代發展與未來圖景來說,我們已經到了人與機器同時寫作的階段。

    我們不知不覺地發現后工業時代的“機器與文學”話題已經轉化和深化為“人工智能美學”和“機器進化論”,大數據機器通過算法邏輯正在進行電子化的文學生產和風格練習,一個個類文本已經大批量出現……在“風險社會”語境下人類與類人之間的自反性終于成為焦慮化的現實問題。

    朋友,準備好

    一個可怕的機器人的時代

    正在來臨

    一個可愛的機器人的時代

    正在來臨

    ——李瑛《機器人》

    機器人擁有擬人化、類人化的造型特征,也是技術生產和資本生產的產品。人工智能及其算法邏輯形成的寫作已不是初級階段的無功利的“語言游戲”,而是作為新的“生產美學”和“潛在文學工廠”而受到了格外關注。如果我們將詩歌看作是不受限制的開放化的隱喻系統,注意到詩歌是由一個個具體的而且極不穩定、面貌各異的文本構成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必要和任何理由來對“AI詩歌”予以屏蔽、敵視甚至抨擊。

    人工智能跟詩歌的互動是最直接的,效果也是最明顯的。韓少功在談論人工智能對文學行業產生影響的時候最先作為例證的也是詩歌,通過列舉秦觀的一首詩以及IBM公司的詩歌軟件“偶得”生產的文本讓詩詞作者以及研究者都感受到了“危機”。

    顯然,機器人讀詩、寫詩、評詩已經成為重要文化現象和文學事件。

    當寫詩機器人“小冰”“小封”出現并先后推出詩集《當陽光失了玻璃窗》《萬物都相愛》,當小明、小南、小柯、薇薇、九歌等寫詩機器人集體涌現,很多詩人和評論家為此感到了不安。似乎天然屬于“少數人”的詩歌事業以及固有領地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冒犯和挑戰。至于“機器寫作”“機器人寫詩”“機器人繪畫”“機器人寫新聞”“機器人評論”等現象,我們看到了一條越來越清晰的自動化技術的“生產線”、擬態技術以及強化中的工具理性。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該以何種尺度和標準來對待這些低能或高能產出、制造或仿造式的文化樣本以及文學“類文本”。原文本和類文本的關系以及類文本自身是否具備情感、主體意識、創造能力以及自我超越能力是我們考察人工智能“寫作倫理”的基本點。顯然,傳統或精英化的“純詩”層面的評判標準已經不能完全適應這些“類文本”的復雜程度。

    人工智能詩歌是一種極其特殊的生產邏輯和符號邏輯。尤其是這些人工智能的“類文本”更多仍然是實用主義的,而實用主義又一直是籠括于技術主義和未來主義的整體視野和運行法則當中的。按照“實用主義”的老套路我們就會陷入話語泥淖之中,即人和機器誰寫得好?是作家永恒還是機器取代作家?機器和作家哪一個更具備文學的綜合才能?這些問題實際上更多仍處于爭論的“外圍”而沒有進入核心的本質問題。

    我們更為醒目地看到的事實和現象正是人工智能最先是從詩歌“下手”的,似乎詩歌具有天然的缺陷和低門檻,似乎可以更為便易地被機器學習、模仿甚至最終予以“以假亂真”。尤其是在很多普通受眾、圍觀者和評騭者那里,“現代詩”最多也就是“分行的技術”,這實則忽略了“分行”是現代詩有意味的形式,而形式和內質是不可二分的。至于與“分行”相關的詞語、節奏、韻律、語調、語型、語氣以及修辭、技藝、結構等等幾乎都被置之不顧。至于更為復雜的各種詩歌體式以及變體就更是只屬于專業人士所有。

    語法、語義和詩性是機器自動化生成文本過程中繞不開的三大要素,而人類語言尤其是詩歌語言與計算機語言符碼存在著巨大差異。

    機器的“習得能力”在迭代技術的催化下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普通個體,在“人機大戰”中最終敗下陣來的恰恰正是個體的人。機器人寫詩運用最多的就是深度學習的習得能力、感情計算框架以及神經網絡算法。小冰已經對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519位中國詩人進行了6000分鐘的超萬次的迭代學習,小封已經運用目標驅動、知識圖譜、識別能力、隨機數據拼貼、基于概率的字符串、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通過每天24小時學習了數百位詩人的寫作手法和數十萬首現代詩。小冰通過算法拼貼和生產出來的這些類文本或“計算模型”甚至已經可以“真假莫辨”。此前“小冰”已經用近30個筆名在眾多社交平臺發表了“詩作”,而宣傳方和媒體評論指認小冰已經具備了“獨特的風格、偏好和行文技巧”。但是我對這一指認卻抱懷疑的態度,如果抹去“小冰”的名字,我們看看那些分行的文字,實際上很多都處于語焉不詳的半成品和組裝狀態。即使小冰引發熱議甚至被熱捧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也充滿了諸多分行的殘次品和半成品。首先,詩集的題目就是一個硬傷。即使詩歌是突破了常規語法的特殊語言方式,但是仍然有其內在規定性,而任何詩人都從來沒有用過“失了”這個詞,顯然這是人工智能的隨機性和拼貼化的痕跡和缺陷。至于整體分析,小冰和小封的詩歌還尚未具備詩歌的可信度,大多因為程序化、同質化而處于比較初級或低下的水準,比如很多詩歌基本還處于浪漫化的抒情詩階段,很多意象都是已經失效的死亡的“老詞”,基本都是過度的修飾化以及虛化的處理方式,而尚不具備處理深度意象、細節和場景的能力。其中一部分詩則處于詞語表達和情感表達的極度“錯亂”狀態,這種“錯亂”不同于詩歌本體學層面的“含混”“復義”“張力”“陌生化”以及威廉·燕卜遜所說的“朦朧的七種類型”。可以讀讀小冰的《用別人的心》:

    他們的墓碑時候/我靜悄悄的順著太陽一樣/把全世界從沒有了解的開始/有人說我的思想他們的墓碑時候/你為甚在夢中做夢/用別人的心/又看到了好夢月

    這樣的“錯亂”樣本還有很多,比如“夢中的苦楚是美麗的光景的夢中”(《你是微云天梢上的孤清月亮》)、“有那里是太陽”(《喪鐘的主人》)。請注意,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是從小冰“創作”的70928首詩歌中精心挑選出來的139首之一,至于其他未入選的文本樣貌肯定會更差強人意。這與機器習得的特定階段、程序運算、推演、符碼轉換以及深度習得的“原文本”或“源文本”自身的局限性肯定存在關聯。

    從詩歌觀念來說,建立于大數據和“年代學”基礎上的被小冰所學習的500多位詩人自身也有其不可信之處,因為仍然有流行的詩歌標準在發揮作用,比如“什么是詩”“什么不是詩”“什么是優秀的詩”“什么是重要的詩”“什么是偉大的詩”等等。中國新詩才100年的時間,還沒有完全經過經典化的必要積淀,而今天也仍在不穩定的寫作狀態和閱讀狀態之中,很多詩作和詩人從終極閱讀和未來讀者來看基本都是無效的。

    至于一個寫作者的豐富的靈魂、精神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思想能力則是目前智能機器人遠遠不能達到或實現的。尤其值得強調的是,文學經驗是極其復雜的歷史化的過程,包括記憶經驗、現實經驗、情感經驗、思想經驗、價值經驗、語言經驗、修辭經驗、技藝經驗、人文經驗、歷史經驗以及人類經驗。那么,這一極其復雜的復合式的文學經驗如何能夠被AI輕而易舉地編碼、演繹、組合和生成?

    但是反過來看,小冰和小封的“類文本”顯然已經具備了詩歌的一些特征,而小冰已經從數百位詩人以及一億多用戶那里采集到了相關的情感數據。大數據的元素采集、信息處理和程序分析對于我們研究詩歌尤其是古體詩詞的構成確實會發揮“模型”化的積極作用。

    由算法邏輯生產出來的詩歌數量將會遠遠超出以往人類所有詩歌的總和,甚至這些翁貝托·埃科意義上的“開放的作品”已經顛覆了我們對詩歌發生史的理解。如此浩大的文本數量從幾率上看肯定會有極其優秀甚至偉大的“文本”產生的可能。這也是“烏力波”發起人雷蒙·格諾在1961年通過10首十四行詩的任意組合而生產出100萬億個實驗文本的深層動因。

    2018年5月,機器人小冰已經升級到深度神經網絡(DNN)的詩歌生成模型階段,其生產的“詩歌”水準有所提升。隨著技術的升級甚至有可能出現“情感機器”“靈魂機器”,人工智能寫作將通過量的積累最后達到質變并不斷接近人類的寫作思維,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人類。從愿景和未來時間來看,我們對人工智能詩歌不必過于不滿或不屑。

    盡管對現階段的人工智能寫詩以及個案文本我有一些不滿,但是我并不認為“人工智能”寫作就是“次要問題”,因為它已然是人類文學發展鏈條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了,已然成為人類文化變遷的一部分。文學應該是由“人類”整體來完成的,而不單單是“個人”。

    文學這架永動機是開放的也是更新換代的。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手機里和網上書店里擺滿了AI機器人“創作”的詩集并圍滿了閱讀者和評論者,甚至像韓少功所說的“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也成了現實,那么我們應該坦然接受這一寫作事實。既然文學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那么人工智能寫作就是這一特殊語言方式的必然組成部分。而那些仍然在書齋或工廠堅持寫作的具體的人們,他們的寫作是不是終有一天會整體失去效力和活力而被機器所取代?就目前來看,這個問題未為可知而只能暫時懸置。總有一天,AI機器和人在寫作這件事上會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甚至前者會在某些方面和能力上超出個人極限。

    機器人(類人)和人(人類)在寫作的時候都必須遵從一個內在的“人”的法則,即在一定階段和時空內無論是機器還是人都具有不可突破的認知的局限性。在開放所有樂觀可能性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回到起點,即人類包括機器為什么寫作?寫作給人類帶來了什么?既然機器也是由人制造出來的,那么類人和人類的寫作最終面對的就不單是機器屬性,而是人類的精神屬性和存在的終極命題——

    這個時代,人類依然堅持/通過嘴巴獲得營養/機器人用屁股獲得動力/這是人類與仿人類最大的區別/食物已高度濃縮/我們的腸胃正在萎縮/味蕾像夢幻一樣一個個破滅/基因的頑強依然支撐我/定期請機器人共進晚餐/星球上瀕臨絕跡的餐廳/透過巨大的落地窗/看得見整個銀河系/美麗的星云圖神秘而深邃/我一邊吃著充滿象征意義的美食/一邊滔滔不絕地傾訴/人類天賦的權利

    ——喻言《與機器人共進晚餐》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四卡|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99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AV毛片精品久久久|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精品福利资源在线| 国产精品午夜一级毛片密呀 |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99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91久久精品电影|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国产亚洲精品国看不卡|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一区|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在线精品一卡乱码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永久免费| 精品在线视频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久久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无码|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二区| 国产69精品麻豆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 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