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變》
《嬗變》
作者:李健
出版社: 中國言實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6月
ISBN:978-7-5171-3471-8
定價:58.00元
內容簡介
《嬗變》以充分的非虛構敘事,富有質感地記錄了湖南省新化縣吉慶鎮油溪橋村的干部群眾,在村支書彭育晚帶領下,從改變人的思想和惡劣環境入手,不懼風險,敢于擔當,臥薪嘗膽,通過十年涵養,培植地力,干部群眾觀念根本轉變,文明鄉風蔚然形成;窮山惡水變青山綠水,變金山銀山,把一個省級特困村嬗變為全國文明村,全國脫貧攻堅示范村的艱辛歷程。作者立足火熱生活,沿著油溪橋村人與貧困作斗爭的足跡,對鄉村治理經典案例進行多角度事實呈現,就思想轉變、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謳歌了彭育晚等干部群眾的奉獻創新精神,他們不愧是時代的先鋒。“油溪橋村模式”為其他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寶貴經驗。
前 言
我來到湖南省新化縣吉慶鎮油溪橋村,很震撼,驚訝這個村的與眾不同,簡直是世外桃源。村容村貌,村干部的精氣神,讓人耳目一新。
我在這里時間越長,越覺得油溪橋村人難能可貴。深入田間地頭,每天都有新的發現,一天比一天不同。去年來的時候,道路建設還沒到位,今年游步路已經修好,路旁都是竹節竹片圍成的籬笆,一些小路也都硬化了,農家樂,村集體生態農莊,游客接待中心實現了公司化運行,旅游配套設施正在逐步完善。其他鄉村的公路上,到處可見雞、牛、羊之類橫過,壓死一只雞車主得賠錢;油溪橋村家禽家畜實行圈養,如果在公路上壓死一只雞,要找雞的主人問責。游客丟垃圾,村干部跟在后面撿垃圾。整個村莊看不到塑料袋、煙頭、礦泉水瓶子等,整齊潔凈,讓人賞心悅目。這里的氣息隨著空氣流動,清新而充滿希望,像革命戰爭時期延安帶給舊中國的感覺。
天天見到省內外的單位來油溪橋村參觀,學習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產業開發轉型的經驗。村里接待任務非常繁重,村干部一邊接待,一邊忙發展,就像奔跑的汽車輪子,不停地轉,無人喊累。
油溪橋村過去是個鳥不拉屎的省級特困村,在村支書彭育晚為首的村支兩委帶領下,他們經歷大大小小戰役幾百上千次,他們的敵人是貧窮,是陳舊的觀念,脫貧攻堅路上各式各樣的攔路虎。他們幾乎兩天一小會,三天一大會,開會目的永遠是匯報工作中發現和存在的問題,集體決議解決,今天的今天解決,決不后拖或上交,還有就是布置和研究新的工作,確定新的目標。面對這么多的會議,黨員村組干部竟無一點怨言,他們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心情舒暢,他們認為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問題層出不重,勇敢地面對才是最好的擔當,只要活著,就應該去戰斗,為迎接明朗的明天貢獻自己的所有。至于他們想要的生活什么時候實現,他們并不知道,但他們堅信,只要每天在努力,距離目標會越來越近。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個人的力量就像螞蟻,但只要我們團結起來,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絕對可以撼動大樹。這是油溪橋村的誓言。
十年來,油溪橋村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樣。他們每推進一項工作,都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他們并沒懼怕,堅持每天在做。
首先是解決人的問題,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培養教育,建立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隊。
二是解決村民思想觀念素質問題,舍棄眼前利益,注重長期發展,不損害集體利益,不斷增強村民的獲得感,各項事業全面推進,在這方面走在別人前面,土地不用征收,能夠義務籌工。
三是解決民主治村的問題,油溪橋村七次修訂村規民約,不斷總結,不斷完善,扎實穩步推進各項工作,加強村級事務管理,把有限的錢節省下來,實現節約,規范管理,從禁賭、禁炮、酒席從簡等方方面面轉變村民思想觀念。
四是解決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問題,十年不砍樹不打獵不捕魚,為旅游發展儲蓄了資源,為十年后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了景區創建,把貧瘠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融合,實現效益最大化。
五是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他們選擇投入少,風險低,見效快的產業入手,發展稻田養魚,甲魚養殖,推行經果林,開辦農莊,發展旅游產業,成立公司,實現低產低效的短期產業過渡為高產高效的中長期產業。
六是抱團發展,共同致富。用大家的智慧和集體的資金,來解決個別人資金、技術缺乏的問題,實現互幫互助,互惠互榮,實現產業整體推進,一戶多品。他們不是盲目追求效益高而忽略風險,而是尊重實際,結合自身情況,穩打穩扎,逐步向高效益產業過渡,實現零風險,低投入,高效益這樣一種結構。
他們不單抓農業,還抓一二三產業服務業,實現農業支撐旅游,旅游帶動農業,這么一種互利共補的模式,兩手促收,兩手增效。
油溪橋村嬗變成了全國文明村,國家3A級景區村。
村支書彭育晚說,全國文明村與別村的區別就是別人做不到的,我們要做到。通過這一代人努力,給下一代人留下什么,大家要思考,不要做觀眾。油溪橋村走在了時代的前列,迎來了機遇,也迎來了挑戰。一個人賺錢不算好漢,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才是能手,建設好一個村不是目的,樹立一種新時代基層組織者的時代精神才是他們的理想信念,油溪橋村為什么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是因為村里采取了一些創新性舉措,堅持廣大黨員干部帶頭執行,村組干部帶群眾,富帶窮,強帶弱的發展理念,不等不靠敢為人先的進敢精神,資源共享抱團發展的開發模式,并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作為村組干部,不要只盯著眼前利益,要放開眼界,敢于擔當。對待貧困戶,用心溫暖,用行幫助;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優惠,為貧困戶脫貧帶來實實在在的效果。把中央各項政策貫徹執行到底,不折不扣,沒有責任和壓力是不正常的。
彭育晚的話體現了他的情懷,視界,擔當。
油溪橋人從不計較自己得到了什么,政府支持了多少,而是不斷尋找自己哪些沒做好,哪些一定要做,把無形資源變為有形資產,把思想精神觀念和模式轉化為社會發展的財富。他們始終尋找今后發展的方向,探索新的理念,找準正確定位,破解當前農村發展的瓶頸。為那些沒有政策支持優勢,沒有資源開發優勢,沒有區域發展優勢和基礎建設優勢的村莊,如何讓偏遠貧瘠的丘陵鄉村走出一條發展的新路子,油溪橋村在承擔著一份新時代農村發展的責任和使命;當我跟村支書彭育晚聊到深情處時他說:“發展建設好油溪橋村不是我們唯一的目的,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治理模式,造福更多的鄉親才是我們的理想追求”油溪橋村不是產業發展之美,而是精神實質之美,事業擔當奉獻之美,油溪橋村精神不是用物質可以來衡量的,應是推動社會發展振興鄉村無價的財富。
油溪橋村人在用行動演義著一種精氣神,展現真善美,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是:要歸還一個真實的農村、農業和農民;這就是一個偏遠貧瘠的小鄉村用真情呼醒著脫貧攻堅時代發展缺失的精神食糧和時代賦予的責任與自信……
他們敢于自我解剖,自我糾正,自我凈化,敢于向自己找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不回避過去,敢于面對現在和將來。這種基層敢于擔當的時代精神,應該是我們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必須弘揚的精神,同時更是每一個公民的應有責任和義務,這樣才能國家更強大,民族更有希望。
我駐村近二個月,白天走村串戶采訪,呼吸新鮮空氣,神清氣爽;晚上住宿油溪橋接待中心,油溪河潺潺流水聲,音樂一般,伴我入眠。本書只是粗略記錄油溪橋村在村支書彭育晚的帶領下所走過的十年歷程,艱辛也好,收獲也罷,說是他們所說,做是他們所做,我盡量不事褒貶,只是呈現。
世界上竟然真的有這樣一個角落——油溪橋村。
后 記
我離開《芙蓉》雜志社去了西藏,然后從那高高的雪山之巔回到故鄉新化,無論是肉體還是心靈都有種失重的感覺,有時在家里走著,分明看到堅硬的墻壁還在很遠的地方,可是,卻突然“砰”的一聲撞上了,頭暈眼花。堅硬的墻壁好像置于波動的流水中,不停晃蕩。我找不到路徑,只好靜止不動。站了一會,房子里的家具包括茶杯漸漸清晰起來。
從喧囂中脫身,我打定主意想回到安靜里去,找到寫作狀態中的我。
我的心也仿佛置于流動的水中,怎么努力都不聽使喚,無法靜止。
這可能是流浪的慣性使然。
平時找我看稿提意見的人仿佛約好一樣,不見了,我感到輕松,有時心頭也掠過一絲孤寂。這個時候,冷水江市作協組織去油溪河漂流,邀我參加。
有朋友惦念,我很感動,欣然應往。
油溪河很多年前就入過我的小說,是一種半生熟的關系。我出去流浪近二十年,終究陌生了。
我的父親在油溪橋那一帶工作,我跟他去玩過,印象中窮山惡水。但我們漂流時看到的村莊,干凈整潔,水泥道路阡陌縱橫,今非昔比。我驚訝這個村莊的變化。
其時,省作協號召作家們深入三湘四水生產生活第一線,書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實踐中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單位。我抱著試一下的想法探問新化縣委宣傳部的同學,是否有值得書寫的個人或單位,他毫無打停說,油溪橋村彭育晚。
至于彭育晚,我并不認識。
經多方了解,獲知他是我高中同學彭育武的弟弟,有了一份親切,加上我曾經當過六七年村支書,盡管久違,但曾對鄉村治理有過一些思考,感到熟悉,頓時漲起興趣,于是,我決定深入采訪。
申報選題時,手里沒有任何資料,內心很空,我想起曾經看到過的一張圖片,說的是一個人手舉一根大棒,把窮神趕得滿世界飛跑。于是,我臨時決定以《送窮神》為書名申報了選題。
一過完年,我一頭扎進油溪橋村。我和彭育晚一見就如故人。透過鏡片看他的眼神,深沉堅定,憑直覺判斷,他身上蘊藏很多東西。他很忙,只能每天中晚餐陪我到山上農莊吃飯時聊聊天,從山下到農莊,大約三華里。晚上,如果他有空,我們就在他家里聊天,興味盎然,聊到深夜二點,意猶未盡。他思路清晰,睿智,深諳國家關于農村的方針政策,說起鄉村治理,一套一套的。他的言談舉止、思想涵養,無不顯示他干練沉穩的素質,是個優秀的鄉村工作先行者。
說到采訪,我得益于我父親的蔭澤。油溪橋村組干部和群眾,只要上了年紀的人,都說認識我的父親,說我父親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聽說我是老書記的兒子,他們很高興和我喝酒,扯談,零距離相處,把我當成自己人,知無不言,毫無顧慮。我獲得了第一手有益的資料,很詳實。
在油溪橋村,除了認識彭育晚,還認識了張仁望、彭玉華、彭德友、彭陽兵等村組干部,我非常喜歡他們。他們的所做所為,真是感天動地。他們是梅山文化的杰出代表,樸素,倔強。
我采訪得到的資料是一大堆亂麻,我希望找到頭緒,盯著電腦發了數天呆,不知從哪下手。突然有一天,靈光在腦子里一閃,油溪橋村的成績是干出來的,他們扎扎實實做了那么多事,就用他們所做的事做為書的框架結構。于是,我把他們做了些什么事,一一列出來,然后把與這些相關的東西歸到一起,幾經梳理修改,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油溪橋村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這部書遲早會有人書寫。機緣巧合,讓我成為了它嬗變的見證人和記錄者,我感到榮幸。我覺得是油溪橋村在喚我,讓漂泊在外的我回到故鄉,就是為寫這部書。說實在的,寫這部書,我比別人更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是他們的老鄉,他們說的方言土語,我懂,我甚至知道他們的言外之意,我們交流無絲毫障礙。那里有我父親的足跡,有我可愛的同學,我對這一方山地充滿感情。更重要的是,我有當村支書的經歷。一直以來,我有一個愿望,就是把我的這一段經歷記下來,油溪橋村的出現,彭育晚們的出現,使我找到了一個出口。當然,這部書寫的是他們,但我把這一段的情感和興趣都轉移到了他們身上。完稿后,我把書名改為《嬗變》。從社會學這個角度來看,我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因為,只要世界還有窮困,還有落后,油溪橋村的做法,就有借鑒作用。
唯愿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更美麗,人民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