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群山絕響》:理想人格的文學書寫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0年第4期 | 喬金果  2020年07月24日15:24

    內容提要:作家方英文一直具有人文關懷的現代意識,他的小說《群山絕響》用少年的視角、回憶的敘述基調、抒情化的語言寫出了幾代人的生活歷程和精神風貌,構建了一系列具有民族人文性的理想人格,表現了作家審美創新的自覺追求,也是在履行當代文學建構正向價值的時代使命。

    關鍵詞:方英文 《群山絕響》 現代意識 理想人格 詩意化

    方英文是一位頗具現代意識的作家。他前期創作以散文和中短篇小說為主,通過生活中細微情景的描繪來表現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有對底層弱勢群體的同情,對商品經濟時代知識分子信仰迷失的批判,對當代官場不良風氣的揭露等,顯示了較強的人文關懷意識。隨著長篇小說《落紅》《后花園》《群山絕響》的先后問世,方英文的創作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逐漸顯露出大家氣象,歷史敘事意識與日常現實關切融為一體,展現了更具超越性的藝術表達。《落紅》以中年官員唐子羽為主人公,精彩描繪了大裂變背景下的國風世態,尤其是社會轉型時期知識分子的迷茫與彷徨,對人生價值和生存意義進行了追問;《后花園》以青年大學教師宋隱喬為主人公,以鄉村山野風情和城市陸離的景象為背景展現了一部“心靈史詩”,表現了對人類精神花園的找尋;新出版的《群山絕響》以初出茅廬的少年元尚嬰為主人公,還原了人民公社期的百姓世相,表達了對純真信仰的歌唱。這三部長篇小說分別寫人生的中年、青年和少年,對不同人生歷程進行思考和追問,共同構成了“人生三部曲”。方英文的小說《落紅》引導讀者對人生意義進行思考,《后花園》在探索人類精神家園的重建,而《群山絕響》則是對理想人格的構建。

    近年來,不斷有學者提出在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語境中構建現代理想人格的重要意義。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勒納提出,“所謂現代化說到底不過是一種特殊的‘行為系統’,因而推進現代化的困難除了‘技術性的’,還有‘人的問題’,這就需要全社會在‘生活方式’上形成系統化的轉變,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社會成員個體的‘人格’的轉變就成為社會變遷的基點”①。方英文在小說《群山絕響》中對理想人格進行構建,探討了個體在社會生存中獲得詩意人生的可能性,體現了作家的現代意識。

    一、《群山絕響》中的理想人格

    《群山絕響》寫出了40多年前公社化大生產時期人們的生活歷程和精神風貌,成為一個時代的絕響。這個時代的人們,平靜而樸實地在土地上勞作著,處處顯露出民間的生存智慧和良善美好的品格。小說情節平實但是敘述充滿詩意,人物平凡但是閃耀著理想人格的光芒。其中有祖父元爺爺這樣的鄉間長者,他賢能通達,充滿了民族傳統人文精神;有元尚嬰這樣純真美善的少年,代表了人生的少年時光;有母親這樣勤勞溫婉的形象,如同大地般寬厚慈愛。這些理想人格的構建支撐起了小說的精神大廈。

    (一)賢能通達的長者之風

    祖父元百了是小說中閃爍著理想光芒的人物,他德高技長,自在灑脫,慷慨爽朗,不拘一格,在十里八鄉聲名遠揚。小說中寫到祖父天資聰慧,生性好奇,能看云識雨,每見能工巧匠,懇切問學、現場模仿;見郎中開處方,他過目不忘,能給鄉鄰治些疑難雜癥;通過幾個月觀察走訪,掌握了古建筑的“勾心斗角”營造之法,竟原樣修復了被毀的蓮震寺。“身懷多技四處奔走,收入自然又高又快”②,祖父靠自己的能力不僅把自家的日子和家業經營得富足殷實,還給鄉鄰們提供各種幫助。誰家要動土了,必定要請元爺爺來看天氣,誰家有了過不去的難處來元家,不會空手而歸,元家給鄉鄰們開藥方,寫春聯,教算盤,村里幾乎人人都曾受惠于元家。在祖父的影響下,元家家風謙和敦厚,仁義禮善,在漢叔鎮提起元老先生,大家都充滿尊敬之意,鄉間盛傳著元家從祖輩到孫輩的種種美德,村人都覺得元家正像戲臺上所說的“書香門第”。祖父身上有著儒家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日常生活中恪守道義和責任,堅持修身養德,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也造福社會。

    祖父做事智慧通達,不拘成法。他認為人世間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遇到任何事情都安之若素,解放后自己的土地被分,房屋被充公,他也變成了被批斗的對象,當孫子問起他的感受,是否當真喜歡共產黨,祖父的回答毫無慍色,一副坦然自在的樣子。文化大革命時期,公社要收繳紅谷子去北京敬獻毛主席,在各地“地富反壞右”的屋里搜,而元家是主動獻出僅有的一斤二兩紅谷子,受到公社的贊賞。由于時代原因,元家由富裕之家墮入貧困之境,但是祖父沒有任何怨天尤人,而是順應時代隨遇而安。因此在那個相互攻訐,地主被狠狠批斗的年代,元家并沒有遭受多少非難,平安度過。大孫子元尚童得了怪病,自從用豬腦子治好之后不吃肉就心慌,家里人覺得破壞了祖傳齋戒,是忤逆不孝,向祖父請示,而祖父卻說性命為大,佛祖不會怪罪,并且在春節飯桌上夸元尚童開齋吃肉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祖父什么時候說話做事都讓人感覺坦然而心安。祖父懂得人在命運面前要安時處順,不抗拒,不怨憤,不逃避,不頹廢,以一種恬然達觀的態度面對人生境遇,也內在地契合了道家順應自然,無為而為的精神。

    祖父因第一任妻子過世而一心出家念佛,在蓮震寺出家,后又遇到第二任妻子,寺里師父勸說他是居士命,適合在家修行,他和奶奶一起在家吃齋念佛。祖父視財產為身外之物,每每幫人做事,不計報酬,任主顧隨便給錢,有的分文不給,爺爺也不追究,只圖自己高興,接濟窮人更不求他人日后回報,自己過后就忘了。“爺爺奶奶并不認為土地有多大用處,他們堅信人生一世無非吃喝,所需實在甚微,要那么多土地何用!”③祖父對物質沒有任何執念,一切隨緣。在大年除夕,祖父收留流浪風雪中的孤兒兄妹,待他們如貴客,拿出家里最好的吃食招待他們,當孫子說爺爺可真是活菩薩時,而祖父卻說那對孤兒兄妹才是活菩薩。他叮囑孫子去請生活拮據潦倒的劉表伯來過除夕夜,幫助困頓的親戚度過年關,卻說是請他們過來是幫助了自己,讓自己心安。祖父沒有任何分別心,把大年夜上門的乞丐迎為座上賓,這種慈悲之心和大愛之境,寬廣無垠。祖父不執著外物,慈悲為懷也是佛家精神的體現。

    小說《群山絕響》塑造的祖父是全家甚至全楚子川的靈魂式人物,在他身上體現了儒釋道合一的精神和人格。這種理想人格既融會貫通了民族精神血脈之根的儒釋道文化,又不脫離世俗社會人生,是立足于使社會中每一個平凡人的生活更為圓滿和智慧的理想人格。“人應該自主的、能動的生存,為使這種生存有意義,人必須認真地建設自己、提升自己:這種建設和提升的一個根本原則,是不能脫離本民族傳統的美德和修養,這樣人才能獲得巨大的持久的人格力量,才有可能使自身的存在與其本質的實現相統一。”④祖父也是民族靈魂人物的代表,這類人物往往既有入世的才能,又有出世的情懷,既飽含理想又關注現實,堅守社會責任又超然物外,個體能力超強但又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無論身處任何境況心中都坦蕩自由。這是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特質,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審美人格的延續。

    (二)純真美善的赤子之心

    真與善是審美人格的基礎。李澤厚說過,“實現了的善與人化了的真 ,便是美”⑤。美國著名的自然主義美學家、哲學家桑塔耶那也認為善是可以轉化為美的,他提出“美善”這一概念,將“美善”視作“人性中最美麗的花朵”⑥。當人性的真和善升華為美的時候,人格就變得富有魅力。元尚嬰正是一個有著真善美和諧人格的審美形象。元尚嬰是小說中被作者寄寓了深情厚愛的人物,他純真陽光、善良平和、敏感多情,他身上汩汩流淌著正能量,是一個近乎理想的少年形象。

    最真不過少年。元尚嬰有一顆純真的心,他熱愛大自然,喜歡一切的花草樹木,視一切的動物為自己的朋友和親人。每天回家和迎來的黑狗相擊一“掌”,黑狗是他從外面撿回來收留的流浪狗;經過門前的桑樹,他總要拍拍樹身,像是給桑樹打個招呼;在水田邊,幫助產卵的青蛙夫妻趕走覬覦的貓;他給家里的豬取名“愛撓”,每天給“愛撓”撓癢癢逗樂,充滿童真,過年“愛撓”被吆走賣掉的那天,他好像經歷了生離死別,哭到半夜,連夢里都是“愛撓”。在他的眼中人與人之間也是平等的,無論干什么都是一樣的,當家人為他能否上高中操心時,他覺得上不上都一樣,當農民也挺好的,他一度覺得未被推薦上高中,實在是幸運,但是當他路過校園,看到別的同齡人在享受美好的校園生活時,不免又有些傷感。當天降好事,他可以去做郵遞員享受每月24元錢的待遇,相當于兩個民辦老師的工資,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美差,他卻猶豫了,他認為當農民,能干活能吃睡,百心不操,也是很快樂的,郵遞員一天的工資頂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干上十天,跟強盜惡霸有什么區別?他甚至覺得這樣會讓人眼紅,讓人討厭,是可恥的。他想到漢叔區會有一個青年因他的放棄而交上好運,“滿身心那種崇高感,讓他奇妙又陶然”。

    這個少年又是善良的。他每年給全村的人寫春聯,一寫就是幾年。雖然他和萬水貴沒有瓜葛,但他幾次去萬水貴出事的地方憑吊,把白饃省著自己不吃投入江中祭奠了萬水貴才覺心安,又計劃了很久買四色禮去看望萬水貴的爹娘,令萬家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在去萬水貴家的路上,碰上乞丐,把貴重的麻花掏出來給他,并去為他尋水解渴。他當郵遞員,奮不顧身一路奔跑幫彌留之際的老人給遠方的兒子發電報,因為他知道人臨死之前等著要見親人,是何等的折磨。當他被郵電所開除后,還不忘托付好友去把一頓早餐錢付了,從學校退學回家,還替田信康考慮把自己的被子留在學校直到畢業,把漆桶送給蘇景蘭。

    少年總是快樂平和的。元尚嬰喜歡看書,看書不圖實在的目的,只圖看書本身的愉快,上不了高中,他在家里把田信康的課本借來讀,只要有書讀,他便覺得是好的。元尚嬰不上學在田里插秧,他感受到勞動讓人煥發出一種特別的酣暢自在,小說寫道:“你出了一身汗水,汗水再被太陽烘烤干、再出一身汗水,回到家里無論什么雜糧野菜,吃進嘴里都是那般的芬芳可口,晚上倒頭便能睡著,睡得深沉坦然不做任何夢。可是清晨被鳥喚醒,眼睛一睜開,當下感覺一個新鮮的日子是多么美好、多么迷人,真叫一個新生!”⑦繁重的體力勞動,在元尚嬰的體驗中竟然是這般美好快樂。在元尚嬰看來,沒有什么好與不好,他什么都能接受,什么都喜歡,對于認為天地無限廣大、山川無處不美的少年男子來講,一切都是好的。元尚嬰因被大字報檢舉丟了郵遞員的工作,同學們都在為他擔憂和惋惜時,他卻如釋重負,滿臉愉快,在去看爺爺的路上,他獨自反芻因為解脫而獲得的自由。

    元尚嬰因心底純凈而有靈性,靈性的覺照使他更能感受到幸福快樂。走在勞作的土地上,元尚嬰悟到只要活著便是幸運,縱然滿身的泥土糞味也沒有理由不快樂。看到天空的飛鳥,“‘幸福’二字忽然醒悟了他:幸福,就是不損害任何人——如同那只紅嘴鳥兒——任何人也都不會眼紅你、討厭你、詛咒你,誰見到你都會展露笑臉——那就是幸福。做一個泥土里勞作的,干干凈凈的農民,就能享受這樣的幸福。幸福就這么簡單”⑧。人生在世,無論什么境況,都應該保持純真美善的人格,獲得心靈的快樂,這個少年給出了回答。

    (三)勤勉溫婉的母儀之范

    《〈古列女傳〉小序》:“惟若母儀,賢圣有智,行為儀表,言則中義。”小說中祖母和母親都勤勞善良又智慧賢淑,做事中正合宜,接濟鄉親,扶危救困,操持一家老小生計,無怨無悔,如大地般溫暖寬厚,有母儀之風范。

    祖母和祖父一起生活之后,吃齋念佛,一心行善,又賢能善理家,和祖父一起把光景經營得越來越好,她不計較得失,省吃儉用卻接濟窮困。祖母健在時,家里來了乞丐,她必定要拿出食物,實在沒有食物哪怕把孫兒的零食分一半給乞丐,每到過年總要專門留下幾張四兩的肉票給上門的叫花子,使元家成為出了名的積善之家。

    母親遵循祖母在世的樣子,勤勉持家,她每天忙活著照顧一家人,無怨無悔地播撒著她的勤勞和仁愛。母親心靈手巧,農閑時幫人裁剪衣服,就算來人給工錢不夠也讓座倒茶滿臉微笑,若在飯時還管人吃飯。母親持家有道,平時極盡節約,為的是保持尊嚴,不爭救濟糧也不向別家借糧,但是到了過年必定拿出豐盛的吃食招待客人,這是作為主婦一年到頭精打細算的結果。母親智慧善變通,明白自己成分不好,總是低調謙卑,與人為善,為了元尚嬰能上高中,有一個好前程,她拿肉票去幾個干部那里送禮周旋;每年逮豬娃時都要元尚嬰叫上堂哥元尚童,過年時送他最大斤兩的肉票,因為經他挑的豬不挑食,長得又快又好,其實更多為的是讓他們兄弟多往來,增進感情,顯示了一個鄉間母親的智慧。母親慈悲善良,贊賞兒子祭祀萬水貴,并叮囑元尚嬰有機會去看望失去兒子的萬水貴父母,元尚嬰因為郵遞員小吳的歿亡有了參加工作掙工資的機會,母親非但沒有高興反而傷心地哭了,他覺得兒子的好運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不幸上。母親深愛兒子,元尚嬰把家里好不容易積攢的一籃雞蛋打碎了,母親打了他,兒子沒哭,母親倒先哭了;元尚嬰第一次畢業后參加集體勞作,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晚上母親給他開必要的小灶。母親博愛眾生,不僅愛家人,把養的貓狗都當成家里的一口人,元家的貓狗都是快樂的。小說中祖母和母親像大地一樣默默奉獻著無邊的愛、寬厚慈悲,是光輝母性的人格代表,也是千千萬萬母親的寫照。

    二、理想人格的詩意書寫

    王國維曾強調人格描寫是文學家的責任所在。“元人雜劇,辭則美矣,然不知描寫人格為何事。至國朝之《桃花扇》,則有人格矣,然他戲曲則殊不稱是。要之,不過稍有系統之詞,而并失詞之性質者也。以東方古文學之國,無一足以與西歐匹者,此則后世文學家之責也。”⑨由上述話語可見,在現當代文學中,人格塑造對文學作品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小說《群山絕響》沒有曲折動人的情節,新鮮刺激的敘事技巧,但是讀起來精妙雋永,因為其用少年的敘事視角、回憶的色調、散文化優美婉俏的語言、抒情化的敘事,還有富有蘊涵的人名進行人格的巧妙隱喻,共同打造了充滿藝術魅力的理想人格。

    (一)少年的敘事視角

    作家方英文說少年總是美的,少年就像陽光,像河流清澈的上流,像鳥兒的歡叫,《群山絕響》的立意就是寫出少年時光的純凈,最終定調為抒情。小說以少年元尚嬰的成長歷程為線描繪了40多年前的歷史風云和鄉村畫卷,少年動情地回看在這風卷云舒的畫卷里,生活著的祖父、父親、母親、同窗好友等令人難以忘懷的鄉親們,他們是善良、慈悲、智慧、淳樸、美麗的化身。小說采用了少年的敘事視角,但是文中敘述聲音與敘事眼光不是統一于元尚嬰這一視角的,這個少年的敘述者不是傳統的全知全能的敘事者,文本同時隱含著另一個成人敘述者,二者時而自由切換,時而相互滲透。因此在小說閱讀中,我們感到敘述語言不是上帝般居高臨下的權威評述,讀者仿佛并肩站在敘事人的身旁,和少年元尚嬰一同去看、去聽、去經歷了一切的場景,這種敘述使小說的抒情有了更真實的承載,情感表現更為可信動人。少年的心是純凈的,少年的目光是清澈的,這種少年的詩意審美視角不同于成人視角的理性和沉重,少年敘述視角對生活進行了詩性過濾,主要體現在感性地體驗生活、人性化地評價生活,善于發現日常生活的美和心靈的自由,他們把生活按照生命本真的原則進行了詩意的凈化,充滿了感性色彩。因此,在少年視角的故事講述中,色調總是明亮多于幽暗,人性的美善總是多于丑陋。在少年的眼中,祖父總是慈祥睿智的,母親是善良溫柔的,朋友是肝膽相照的,愛人是羞澀美好的。所以,小說在敘述主要人物的章節里,都搭建了詩意的空間。

    此外,在少年敘事視角的背后還隱含著成年作家的影子,他和少年一起定格往昔的畫面,形成一種追憶的敘述調子。這種追憶的敘事方式將客觀生活與人物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相統一,小說敘事通過少年感性敘事和成人回憶敘事的疊加就變得豐富溫情起來,小說文本的生命活力也彰顯出來了。回憶不僅僅是一個視角的選擇,也是作家對世界的選擇,回憶是作家審美地表現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這種追憶的敘述風格為作品的抒情基調鋪展了巨大的空間,回憶就像是濾鏡,總是把痛苦和悲傷過濾掉,回憶總是溫情的,回憶的調子是充滿詩意的,更彰顯了人性的光輝和溫暖,促成了審美人格的詩意書寫。

    (二)抒情化的敘述語言

    “他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書寫自己對社會、人生、自然的感受,善于從世俗人生中提煉出一種詩意,從而實現對世俗人生的詩意關懷”。⑩小說敘述了元尚嬰從初中畢業回家務農,想上高中而沒有資格,后因同學溺水身亡而進入高中上學,后又頂替郵遞員小吳參加工作,最后遭同學嫉妒揭發而退學的經歷。在這并不復雜的故事線索下卻展現了40年前人民公社時期整個時代的風貌,一個鄉村的世態鏡像,少年的心靈之路。“書中少年的意氣風發、純潔快樂、敏感憂傷,農人的爽快潑辣、不拘小節、精于小算盤,農村的俗世風情、山水音畫,社會背景的波瀾壯闊等被以清朗婉俏的語言,行云流水般漸次呈現出來,生動而接地氣,真實可感……”11小說“精細逼真地還原了一個時代的落霞與孤鶩。眾生不易,卻皆能順應與變通,展示出令人嘆息的生存智慧。親情愛情純凈動人,哀而不傷;筆法微妙、修辭婉諷;自然狀寫尤為妥帖,詩、音、畫三美兼融 ”12。作家用抒情化的語言和濃郁的溫情描繪了鄉村生活詩畫長卷,這詩畫長卷中便孕育了審美人格。

    小說講述祖父祖母的發家史,他們相識于寺廟,因有緣有情走到一起,他們深愛著對方,祖父在家修行,祖母也吃齋念佛,他們生育兒女,救濟鄉鄰,祖母賢能善理家,祖父因幸福爆發出異常的能量與靈感,他們把家業經營得越來越大。祖父母的勤勞善良,相親相愛,流淌在字里行間。

    小說寫父親和母親的愛情,也刻畫了巴山地區的世情畫卷,從漢江南岸巴山的外爺外婆家里經營的茶園和火紙坊寫起,寫了年少的父親和母親相遇,詳細描寫了他們如何像游戲一樣聯手織布,如何相互配合砸竹瓤。爺爺從外祖父那兒學撈火紙的民間工藝,兩家你來我往,都是厚道人家,誰都不愿給對方留個愛占便宜的印象,外爺家的日用鹽巴全由爺爺派父親送去,對方總是捎回燕麥炒面、粉條、木耳、黃花菜等各色山貨和土布,十年后,母親嫁來元家,延續積善的家風。一個簡單的故事,彌漫著濃濃的淳樸風情。

    小說用詩意舒緩的調子描摹母親每天的日常生活,母親每天早上起床,喚貓狗吃食,把火生得旺旺的,使人保持一天的心情愉快,洗漱、燒水、灑掃、取下窗簾,放一屋子的陽光進來。“(母親)從未說過因遭歧視而生抱怨的話。她永遠忙活著。她將自己那遼闊無涯的勤勞與仁愛,毫無保留地釋放到周圍的人物與動物身上。不,她眼里原本就沒有動物與人物之分,一切走動的、會吃喝會叫喚(說話)的、會高興會憤怒的,都是非凡美麗的奇跡,都是老天爺派來的親與友。”13這是對母親一曲深情的贊歌,她勤勞、寬厚、慈悲,一如人間美麗的菩薩。

    方英文既是散文家又是小說家,他的小說語言和散文語言融為一體,使得小說語言有散文一般的優美和抒情韻味。“現代中國寫作能夠成其大者,除了感時憂國外,無不也是關注語言、用以思考、呈現內心和世界圖景的好手。通過聲音和語言的精心建構,抒情主體賦予歷史混沌一個(想象的)形式,并從人間偶然中勘出審美和倫理的秩序。”14方英文的《群山絕響》正是以舒緩優美的散文語言,描繪意境氤氳的畫卷,飽含著人文關懷的情思,以抒情化的敘述調子寫出了幾代人的人生歷程,既有史的骨感,又有詩的情感,塑造了在歷史進程中詩意美好的理想人格,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小說人名的人格化隱喻

    方英文對小說人物的命名向來講究藝術審美,他擅長把人物的名字與人物自身的性情特質渾然相融,使小說人名成為人格化的藝術表達。祖父名元百了,字有無。《說文》中解釋:“元,始也。”《子華子·大道》:“元,無所不在也。”可見,古代道家用“元”指萬物之本,這里的“元”可理解為萬物的根本、本源——“道”。“百了”即“空無”,道家認為作為天地萬物之源的“道”,其本質就是“無”,“有無相生”是道家重要概念,萬物生于無,有無相生。祖父的名字有著典型的道家意味。祖父出家法名“空一”,也體現了佛家不執著外物、清凈自在的審美人格。元尚嬰和他的兄長元尚童的名字,有著道家的回歸嬰童,返璞歸真之意,隱喻了如嬰兒般純凈美好的人格。《道德經》中有“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講嬰兒無爭無為,但卻是精之所至,和之所至。元尚嬰在小說中純真美善、聰慧過人,是純凈的赤子形象,元尚嬰的純良美好、生機勃發的少年人生成長過程也正是小說敘事的精華。元尚嬰母親的性情也正如她的名字游宛惠,無論任何境況她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賢惠溫婉,是美麗與智慧的人格化身。元尚嬰的好朋友田信康的名字一如他性格的熱情仗義,健康朝氣。縱觀方英文的小說“人生三部曲”,里面主人公的姓名形成了一脈相承的隱喻:《落紅》中的唐子羽,《后花園》中的宋隱喬,《群山絕響》中的元尚嬰,三個主人公的姓氏分別是唐、宋、元,唐宋元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的時期,這個巨大的隱喻體現了作家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深深的眷戀之情。小說中人物的名字也是藝術表達的一部分,小說人名和人物所具有的人格性情渾然天成,是審美人格的鮮活表達。

    注釋:

    ② D.Lerner: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aty,N.Y.Free Press,1958.

    ②③⑦⑧13方英文:《群山絕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8年版,第21、21、163、305、74頁。

    ④暢廣元:《〈白鹿原〉與社會審美心理》,《小說評論》1998年第1期。

    ⑤李澤厚:《美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第162頁。

    ⑥[美]桑塔耶那:《美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頁。

    ⑨王國維:《王國維文集》(卷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28頁。

    ⑩黃元英、張文諾:《探尋精神家園之路——方英文論》,《當代作家評論》2015年第2期。

    1112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方英文《群山絕響》新書發布會,[EB/OL].http://www.snupg.com/news/newsdetail.jsp?id=21514&nodeid=1122。

    14陳世驤:《中國的抒情傳統》,志文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頁。

    [作者單位:商洛學院人文學院]

    大桥未久在线精品视频在线| 99精品众筹模特私拍在线|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六月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之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91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影院|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在线精品免费aaa片| 国产精品麻豆入口|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浪潮AV|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推出|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94精品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51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第一福利永久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 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caoporn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无码精品浪潮|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软件| 在线私拍国产福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