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在碎片中尋找》:書寫日常生活中的民族記憶
“白馬照月明,青山無古今”,這是興安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的水墨畫展的題名,凝練地勾勒出畫展的主題,又在白馬、明月、青山的意象中透出遼遠和曠達的意境,顯示了興安浸潤在繪畫和文學中,通透了彼此的審美意蘊。在他的最新隨筆集《在碎片中尋找》的后記中,興安追溯他五年前重拾畫筆,開始水墨藝術創作時,用了如此的比喻:“如果繪畫是一顆美味的果實,那么文學便是一棵參天大樹。我就是攀援在樹杈上的一個懵懂少年,當我兩鬢斑白的時候,我終于摘到了那顆果實。”
看來文學與繪畫對于興安來說是融會貫通的,文學是他藝術創作的后盾,滋養著繪畫的果實。他是一位蒙古族作家、編輯、畫家,《在碎片中尋找》集中了他多年來在文學創作、文學活動及文學評論等方面的心得,時間跨度較大、民族特性鮮明,讓我們有緣窺見一段歷史中獨特的、鮮活的人和事,我想這是這本散文集之所以命名為“碎片”的原因之一吧。
興安的記憶具有強烈的民族底色。在散文集中,他描摹了形態各異的草原精靈——馬,以及與馬相關的產業發展,并自稱是一個用筆墨、用心“養馬”的人;他用自己的經歷傳承和闡釋了蒙古文書法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用畫家特有的色彩感和構圖能力,渲染了內蒙古草原特有的蒙古包、迷人的“杭蓋”(蒙古語“山林中的草地”)、童年記憶中的“西索木”(“蘇木”,蒙古語“鄉”)。他展示了草原深處“那達慕”的自然本真,人們匯集到平坦的草地上,賽馬球、摔跤、射箭,談戀愛、相親,在放牧勞動之余,盡情地放松自己。他考究了雁門薩氏的族源流變,對先賢以國為重的情操和胸懷充滿敬仰。他通過這樣一幅散點透視式的現實生活圖景,挖掘并展示了其記憶中最為深切的民族意識。
興安的觀察細致,多角度展示了當代蒙古族的真實生活場景,思考了本民族現代化進程中文化和精神的變革、演進和走向。他深入思考了蒙古族人對現代生活的追求與承載了蒙古族文化和精神特質的形式變遷間存在的張力。蒙古包、蒙古袍、騎馬、射箭等在文學和影視作品出現的事物正在逐步地退出牧民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磚瓦房、汽車、摩托車、電視、手機以及上網,他真誠地希望在蒙古人的生活變越來越好的同時,又不損傷民族精神的根基。他為牧場開發旅游項目感到驚喜,同時也為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可能遮蔽蒙古族文化最精彩、最具特色的部分而感到憂慮。他對蒙古族青年為完整地展示草原自然生態的努力和對蒙古族文化與傳統的自信和責任感表示了由衷的贊賞……面對現代化進程中生活方式變革對民族歷史和記憶的延續造成的影響,他認為應從牧民的真實生活愿望出發,來重構我們對草原和民族的定義,彌補“真實與想象”間的“裂縫”。同時,也感召人們重新思考新時代蒙古族形象的陳述、宣示和建構尋找理想表述方式等議題。
作為同樣生活在北京的蒙古族人,我常為因兒時生活環境變化而無法用本民族語言閱讀和書寫民族歷史而感到遺憾,也曾致力于探尋蒙古族審美文化的本質特征——剛性之美,試圖以漢譯版本蒙古史詩為中心,進行蒙古史詩研究,然而這種限于“學術性”的嘗試,遠離了生活實際,總顯得有些“隔膜”。興安的這本隨筆,植根于他對蒙古族群日常生活的感知能力,使我們能夠一窺蒙古族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并激發我們去理解蒙古族人到底是如何理解、組織自身的生活的?
歷史不僅存在于史家的鴻篇巨制之中,同樣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這樣的歷史更鮮活更可觸摸。日常生活中的民族記憶一般會指涉文化習得和文化傳承等議題,而這些日常生活實踐理應成為我們深入研究蒙古族的思想資源,也即從田野中發現蒙古族歷史。期待興安繼續書寫和記錄新時代蒙古族人的日常生活。
(作者為社會學博士、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教授)